张爱珍
目录
张爱珍(1959~ ) 女,山西高平县人。戏剧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分会四届理事。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二级演员。1972年考入高平县青年戏曲培训班,学小旦、青衣、主演《蝶恋花》、《红色娘子军》、《皮秀英打虎》及戏曲艺术片《斩花堂》等。l986年参加全国戏曲声乐学术讨论会,宣读了学术论文《要使曲中闻新意》。l987年参加忻州展览演出,并发表文章。l981年演唱《皮秀英打虎》选段获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青年演员好唱段奖;1982年获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一级优秀演员奖;主演《梨花沟》l984年获晋东南地区自编现代戏调演特等艺术表演奖;《杀妻》1986年获山西省青年团调演主演金牌奖;1988年获:山西省上党梆子青年演员“杏花奖”广播赛第一名;《两地家书》1988年获山西省振兴上党梆子调演主演金牌奖、晋城市最佳演员。
张爱珍的哥哥冯来生由于喜爱戏曲创作,先后为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高平、阳城县剧团及其当地不少业余剧团创作设计音乐唱腔,在报刊、杂志上发表音乐专论和戏曲评论文章,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生长于高平这个戏曲之乡的张爱珍,从小耳闻目染,长期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对地方戏曲也逐渐产生了兴趣,哥哥对音乐的执著和热情更是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年幼的小爱珍。爱珍在同龄小孩中显现出众的音乐天赋也让哥哥欣喜,兄妹二人时常你拉我唱,为邻居带来欢声笑语。“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交城的水来,交城的山······”等,一首一首歌曲在小爱珍清脆嘹亮的演绎下,响彻整座山村。
1972年,高平县文化部开办“青年文艺培训班”,在哥哥的动员下,13岁的小爱珍心怀忐忑的参加了考试。尽管竞争相当的激烈,爱珍在考场中超凡的表现还是让她顺利的考上了“青训班”,开始了正式学习戏曲的生涯。
“青训班”设在米山乡定林寺内,离县城较远,交通十分不便,条件异常的艰苦,但对于过惯了清苦日子的小爱珍来说,更苦的是基本功的训练。唱、做、念、打一套训练下来,常常累得就好似浑身散架,然而,老师的教诲,亲人的鼓励,时常萦绕在爱珍的脑海,坚定着她学好戏曲的决心。
五年的学习是艰苦的,但因而打下深厚的唱功底子,使爱珍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这段经历无疑成了她成功走上艺术之路的踏脚石。
“青训班”结业后,张爱珍走上了人生社会的第一站——高平县人民剧团,担任演员。不久,团里准备移植上演京剧《蝶恋花》,由于嗓音条件好,张爱珍在青黄不接的青年演员中脱颖而出,担任剧中的女主角,饰演杨开慧。
初出茅庐的张爱珍面对这个重要的角色,既欣喜,又担忧。为了更好地驾驭这个人物,张爱珍专门到北京,观摩了著名京剧演员李维康在《蝶恋花》中的表演,从唱腔到身段,举手投足、嬉笑怒骂,张爱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团后,张爱珍又查阅了更多有关杨开慧的历史资料,进一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内心感情着手,结合上党梆子的特点,在唱腔表演上狠下功夫,最终使这个角色丰满地出现在观众面前。《蝶恋花》的成功也标志着张爱珍舞台生涯的正式开始。
1991年,张爱珍带着精心编排的《杀妻》和《两地家书》踏上了进京角逐“梅花奖”的征程。张爱珍温文婉转的独特唱腔,与老搭档郭孝明珠联璧合的舞台表演,着实征服了首都的观众,上党梆子的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张爱珍如愿以偿,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夺得了“梅花奖”的桂冠。“爱珍腔”也一下子成了戏曲界关注的焦点,全国媒体开始了铺天盖地的争相报道,张爱珍成功了。
张爱珍在上党梆子中取得的成就,使得她的艺术光环越发耀眼。同时,上党梆子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逐渐受到了冷落,唯一的戏曲学校被兼并,戏曲班被取消,先前培养的戏曲人才也都分散各地,上党梆子的舞台上不再有新鲜的面孔出现了。
上党梆子即将后继无人的窘境,成了阻碍上党梆子发展的最基本障碍,培养上党梆子接班人成了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1999年,张爱珍在侄儿冯怀玉的提议下,自筹自创了“张爱珍少儿艺术中心”,就是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然而,多年来,眼看着舞蹈、绘画、钢琴等课程的火爆场面,戏曲始终无人问津,张爱珍无奈且感叹:要抓紧时间培养戏曲人才啊!
多年的戏曲生涯中,张爱珍始终奔波于农村和城市的舞台之间,忙碌的工作使她无暇照顾家人和孩子,对于这位名角,家人给的最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张爱珍的爱人张建国原先和她是一个剧团的演员,后来转做行政,便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爱珍和孩子。张建国是个十分细心的丈夫,一切有关张爱珍的艺术资料他都会分门别类,梳理得相当仔细。
张爱珍有一儿一女,可能以前对孩子疏于照顾,现在工作负担轻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在家陪着孩子,似乎要将先前的母爱一股脑得补回来。张爱珍一家是安静的,和谐的。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