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爬山调

爬山调也叫爬山歌、山曲儿,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一种汉族短调民歌,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2008年6月7日,爬山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爬山调也叫爬山歌、山曲儿、小曲儿、曲曲儿等,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一种短调民歌,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后山调流行于阴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长,音程跳动大;河套调流行于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旋律优美,感情细腻;前山调则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点是兼有后山调与河套调之长。爬山调的结构与信天游、山曲相近,多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曲调则有汉族与蒙古族交融的因素。

爬山调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或山顶沟底,或道路村舍,或田间草场,到处都可以听到牧羊人、赶车人以及耕地、收割的人们那高亢悠扬的歌声。

爬山调的演唱,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曾以它简单的艺术表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唱词内容,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起过积极的宣传作用。解放后,广大人民即兴编创了许多新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爬山调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和河北张家口地区。 由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山西西北部为邻,所以流行于内蒙古西部的爬山调和流行于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的关系密切。在这一带蒙汉杂居区的爬山调中又常含有蒙古族民歌的音调。

演唱者,或牧羊人、或赶脚人、或村姑、或农夫,喜也歌,忧也歌,又各有所长。

艺术特色

创作形式

爬山调的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句式比较自由,两句为一段,常用直叙、起兴、比喻、对比、反复重叠和夸张等表现手法。歌词的语言纯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演唱形式

爬山调的演唱形式有室内、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腔长调宽,内容不限;室内歌者多为女性,调门较低,旋律柔美婉转。其题材十分丰富,喜怒哀乐、笑骂褒贬,插科打诨皆能成颂。 

曲调特点

爬山调的音乐大都高亢粗犷。它的曲调常以其流行的地区命名,如“河套调”、“后套调”、“土默川调”、“大青山调”、“伊盟调”、“河路调”等。歌曲的结构短小而富有变化,以上下两个乐句8个小节构成的乐段为它的基本结构形式。两个乐句大都是变化重复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完全不变的重复。为了加强表现,它常常运用加衬、加垛或者把速度放慢、节奏拉宽等手法,使乐句的句幅延伸,结构扩充。有的曲调长达十几个小节,有的把一句变成两句,发展成为具有复乐段性质的变化结构。

爬山调的曲调以五声或六声的徵调式为最多,商调式、羽调式次之。歌曲的曲调、节奏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地说,流行于平原地区的爬山调(如河套调和土默川调)节奏比较匀称规整,旋律的起伏比较小、音域比较窄,音调平和柔美;而流行在山区的爬山调(如后山调)节奏则自由多变,旋律跳进多、起伏大、音域广,音调高亢挺拔,热情奔放。

节奏

它的节奏较有规则,拍节较为固定,句式为典型的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不等,这就构成了这种短调民歌简单而又不呆板,铿锵顿挫的语句特点。节奏上多用高音的自由延长音,旋律上多用大跳,上下句的前半句曲调相同,只有后半句有所变化。

演唱手法

爬山调常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唱者的即兴性,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看到什么就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而且所唱的内容还要合辙对称,上口押韵。歌词语言多用乡土重叠词,显得格外亲切生动,具有灵俏幽默的艺术风格,动人心扉,有着浓厚的山野风味。

爬山调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既是塞北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又是这个地区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洋溢着百姓的情、百姓的爱,以其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泥土气息葆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创作内容

爬山调是河套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是民歌的一种,也是河套地区的特产。

内容大体包括六个方面:

(一)歌颂共产党、毛主席和社会主义:

一朵朵葵花向阳阳开,共产党来了幸福来。

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穷人翻身当了家。

吃水不忘掏井人,翻身不忘党恩情。

满坡坡长出灵芝草,十样样政策百样样好。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新社会咱才把身翻。

(二)揭露黑暗的旧社会:

狗屎滩专长洋辣辣菜,衙门里尽是呼拉盖。

炸一声洋号排成队,嘴里报数眼流泪。

泪蛋蛋本是心上的油,你不难活它不流。

泪蛋蛋本是心上的血,你不难活它不滴。

老天爷爷不公平,富的富来穷的穷。

鸡爪黄莲苦豆根,苦言苦语苦在心。

灯盏盏油干黑洞洞,苦日子多会能熬尽。

(三)歌唱劳动生活:

松树叶叶不怕冻,这点困难算个甚。

锤捣砧子脆铮铮,咱是生就的火性性。

扳起个指头数一数富,满村村要数咱专业户。

(四)表达理想和愿望:

高高山上栽杨树,咱也当个冒尖户。

冻地皮皮放响炮,抱不回金娃娃不睡觉。

条条江河向东流,请不回财神不回头。

(五)反对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

没头鬼媒人嘴皮皮薄,害的人一辈子受折磨。

哭一声天呀骂一声地,受罪顶数童养媳。

山丹丹落在个沤麻坑,灵虫虫配了个“气门心”。

眼见妹妹上了轿,苦咽咽唱了声爬山调。

(六)表达纯真爱情:

听见哥哥的说话声,圪蹭蹭打断个头号针。

看见哥哥朝南来,热胸脯爬在个冷窗台。

只要哥哥炕上坐,觉不见天长觉不见饿。

泪蛋蛋和泥盖了座庙,想你不想你天知道。 

有关记录

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一行27人到五原县搜集民歌(其中大多数为爬山调)2千余首。

1954年,著名民间文学家韩燕如到河套地区搜集了大量爬山调,编成《爬山调》专辑出版。

1959年,各旗县搜集大跃进民歌(以爬山调为主)数以千计,由文化馆等单位整理编印成《大跃进民歌选》。

1977年,乌拉特前旗李树军在党政领导的支持下,走遍了乌拉特前旗和五原一带的农村牧区。经过五年的辛勤劳动,走访了200 多名民间歌手,搜集山曲儿1万多首。

1982年7月,搜集整理的《山曲儿》由乌拉特前旗文联铅印成册,选辑爬山调1800多首。

2010年刘文忠搜集整理的《河套诗经》,由《河套文艺》发表,《爬山调 二人台 夯歌》等文章在报刊网络发表,爬山调在长篇小说《魔咒》大量引用。

传承意义

爬山调所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包罗万象。以反映当地农村牧区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民族及地方民俗、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表现大都采用比喻、象征、比拟、联想、反复、重叠和夸张等手法传情达意。歌词的乡土气息浓郁,属地道的原生态艺术。但是,近年来随着通俗文化的兴起,爬山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特别是张二银虎等老一辈歌手的去世,使武川县爬山调歌手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为了继承、保护、挖掘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川县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武川县文体部门多次深入基层选拔和辅导民间歌手,并与呼市文化局连续两年举办了爬山调大奖赛,挖掘出了武三军、梁老友等一批优秀歌手,为以后爬山调的挖掘、整理、搜集、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兴汽车    下一篇 国土使用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