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霍俊萍

霍俊萍,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旦角演员,生于1947年。她于1960年考入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团学艺,拜师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鲜樱桃。擅演剧目有《半把剪刀》、《侠女》、《窦女》、《啼笑因缘》、《豆花飘香》、《石臼泉》、《腊八姐》等。霍俊萍现任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院长、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中文名
霍俊萍
出生地
山东省淄博市
出生日期
1947年2月
代表作品
《半把剪刀》

目录

年轻时的霍俊萍年轻时的霍俊萍
霍俊萍,女,国家一级

1984年荣获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月优秀演员奖;

1986年荣获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最佳女主角奖;

2001年荣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演员奖

并分别于1987年和2002年获得了第五届和第十九届中国戏曲梅花奖,成为山东省两次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1995年她因主演现代戏《腊八姐》而获得五音皇后之美称。

1992年,她应邀请参加了中央电视台《

霍俊萍长相甜美,气质高雅,却从不讳言自己最喜欢饰演贫民百姓、劳苦大众。她因主演“农村三部曲”《豆花飘香》、《石臼泉》、《腊八姐》,三次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结缘。在她看来,五音戏作为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民间小戏,演的就是一方风土人情,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而她自己,是最被这方水土滋养的人。她,就是人称“五音皇后”的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霍俊萍。

人物小传

文心契阔

1947年,霍俊萍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周村大街的一户商业人家,父母都是铁杆京剧戏迷。打从记事儿起,霍俊萍就常听说青衣、花旦等戏曲行当,四大名旦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每逢父母歇业去听戏,她也会想尽办法偷着跟去,去瞅瞅名家的风采。

《腊八姐》中饰演八姐《腊八姐》中饰演八姐

如果用“喜欢”来形容霍俊萍当时对戏曲的感觉,那她对书的情感就称得上“如痴如醉”了。在霍俊萍的记忆里,周村到处都有书摊。“一分钱可以看薄本的,两分钱则能看厚本的。那时,我父母给的零花钱都让我拿去看书的,而且专挑厚本的。”《红楼梦》、《聊斋》、《基督山伯爵》、《茶花女》……这些中外名著,深深地吸引了霍俊萍。“在我心里,那些都是真实的故事。现在想来,我是被艺术的真实打动了。”

作为商业古镇周村最古老、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周村大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在霍俊萍的记忆里,周村大街每年都有灯会,家家户户扎灯棚,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整整一条街。而灯棚上贴着的各色剪纸,如《孟姜女哭长城》、《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与她看到的文学故事一起“发酵”,诱发她展开无尽的想象。有一次,她甚至坐在自家台阶上,看了一宿的灯。“这么多的故事,想也想不完,那个美呀,没法形容。”

1960年,13岁的霍俊萍考入山东淄博文工团当了一名舞蹈演员。正当她对舞蹈要“开窍”时,淄博市五音剧团来挑选演员,眉清目秀的霍俊萍一下子被选中。“那时我喜欢上了舞蹈,而且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五音戏,所以特别不情愿。但这些都在我听到五音戏后烟消云散了。”霍俊萍说,她听到的第一部五音戏是《红楼梦》,这一听就发现自己迷上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喜欢得不得了,把自己给化进去了。”

“如今,回顾我的五音戏生涯,我对戏曲的热爱与执着,其最初的动力还是来源于文学。”霍俊萍说。

敏而好学

霍俊萍进入淄博市五音剧团3个月,被五音戏表演的集大成者“鲜樱桃”邓洪山收为徒弟。“鲜樱桃”主工青衣、花旦,他的唱腔朴实简约、柔和婉转,被百姓形象地比喻为“一嘟噜一穗儿,喜的人掉泪儿”。他的表演细腻传神,细致入微,其“飘眉”“送目”“飞老鸹”等技巧堪称戏曲表演一绝。“鲜樱桃”反复跟霍俊萍强调:“闺女,唱戏一定要唱出戏理来。”“当初我的理解就是要把戏的意思唱明白,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老师讲的‘戏理’不仅包含这层意思,更强调用心去诠释整个戏剧人物,将人物心底的东西展现在观众面前。”霍俊萍说。

“鲜樱桃”老师给霍俊萍说戏“鲜樱桃”老师给霍俊萍说戏

半年后,霍俊萍又拜“筱樱桃”邓吉祥(邓洪山的侄子)为师。“筱樱桃”主工青衣,是五音戏声腔的另一流派。他唱腔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深沉含蓄,特别擅长饰演悲剧人物。据霍俊萍回忆,“筱樱桃”扮演的大多是穷人、寡妇,但扮相端庄、大方,有种“人穷志不穷”的气质。“我从中外名著中看过那么多的悲剧人物,所以一下子就‘迷’上了‘筱樱桃’老师。”

进入五音戏世界的霍俊萍,如饥似渴地追逐着关于五音戏的一切。有一天,当艺委会主任通知她可以上台扮演个龙套角色时,她激动极了,赶紧跑到后台,和唱旦角的老师们一起化妆,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舞台生涯。

“鲜樱桃”“筱樱桃”在台上的唱、念、做、表,一举一动都使霍俊萍着迷。她天天蹲在边条幕旁边看戏,台上哭,她也哭;台上笑,她也笑,这一蹲就是三四年。“由于两位老师不认字、不识谱,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我的脑子怎么能一下子记得了那么多唱腔呢?于是,我就开始像学拼音字母一样学简谱,像小密探似的跟着演唱者们记谱。”五音戏花旦、青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第一、二、三、四句腔;有多少种板式;有多少行当唱腔等等,她都一一记在本子上。

“老师们口传心授的东西,我视若珍宝。他们示范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一个眼神,其中的分寸感都是我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霍俊萍说。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霍俊萍全面继承了“鲜樱桃”唱中有说、说中带唱,酸中有甜、甜中带酸的演唱特点,尤其是大段的无伴奏清唱,甚至那些用简谱也难以记录的细致入微的唱腔,她都唱得有滋有味、引人入胜。同时,她又如醉如痴地学习和领悟“筱樱桃”的演唱风格,将五音戏两大流派的精髓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

扎根生活

1963年,霍俊萍参与全省地方戏曲汇演剧目《缫丝姑娘》的排练,她在剧中扮演三号人物左海英。为了排练好这部戏,剧团特从淄博市请来了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王敦正导演。“他没有让我们对台词,而是给我们阐述剧本,分析人物,讲剧本立意。他带领我们去缫丝厂体验生活,教我们如何与女工们交朋友,观察他们的一切……”在缫丝厂,霍俊萍学会了索絮、理絮、接线头。也许她是学得太像了,那段时间,排练厂上上下下都亲切地喊她“小左”。

  《石臼泉》中饰鲁丫,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石臼泉》中饰鲁丫,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从这开始,只要演戏,我都得深入生活。”霍俊萍说。1984年,她在现代戏《豆花飘香》中饰演主角豆花。她换上土里土气的大花褂子、肥裤子,到偏远山区体验生活。白天学着推小车、推磨子、卖油条,晚上回到家也模仿着豆花的样子来做饭、说话。这个角色使她获得了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提名。在《石臼泉》中演鲁丫时,霍俊萍细心观察农村姑娘们的言谈举止,自己设计了鲁丫台步,认真体味角色的心理。演出结束后好长一段时间,她仍沉浸在鲁丫这一角色中不能自拔,不愿说话,不愿睡觉,默默地想,悄悄地哭。正是凭借对这一角色的出色演绎,霍俊萍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了山东省戏曲界梅花奖零的突破。

1994年排练《腊八姐》时,时值暑假,霍俊萍在淄博市的偏僻山区找了间小学教室,四张课桌拼起来当床,教室就当排练厅。“到了那儿以后,我穿上宽褂子、肥裤子,挎上篮子就去赶大集,和农民挤在一起。那些婶子、大娘、媳妇给我传送的气息,浸透了我的心肝脾肺。”就这样,白天一身苍蝇,晚上一身蚊子,霍俊萍在那儿待了近两个月。

在随记中,霍俊萍这样写道:在这里,我看到了她们的劳动,看到了她们的生活,也看到了她们的灵魂。我找到她了,也找到我了……。

看过霍俊萍演的《腊八姐》后,前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评论家李振玉说:“这个戏最成功之处就是腊八姐这个形象的塑造。霍俊萍塑造的豆花、鲁丫等农村妇女的形象都很成功,她演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准确地把握体现人物,尤其她在《腊》剧中把生活化、戏曲化、舞蹈化结合得非常好,这部戏如果离开了霍俊萍出色的表演,将大打折扣。”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说:“霍俊萍的表演非常生动,她是真正从生活中创造人物,形体表演有魅力、有特点。”

2001年,霍俊萍因主演《腊八姐》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第一名,成为山东省戏剧界首位“二度梅”获得者;同年,《腊八姐》获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艺无止境

五音戏是淄博的地方戏,属全国稀有剧种。自1969年淄博市五音剧团被解散,五音戏一直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困境。作为五音戏的种子演员,霍俊萍潜心致力于五音戏的挖掘整理、创作和编排工作,并对五音戏进行了大胆改革。

为了使这一古老剧种更贴近时代,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她对五音戏的音乐、化妆等方面都做了大胆创新。例如,在化妆方面,她改化淡妆;在音乐方面,她将《沂蒙小调》、交响乐融入五音戏背景音乐中;此外,她还利用剪纸、木版年画、雕塑、舞蹈等造型来丰富自己的表演,使人物更加优美,更具生活气息。

“梅开二度”,自然是对霍俊萍五音戏表演艺术的极大肯定。但霍俊萍却说:“不要提获奖,那些都是对过去的鉴定,已成为历史。”她告诉记者,最近这些年,她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自己演过的戏、干过的事。2003年,霍俊萍正式辞去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院长职务;2008年又辞去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职务。“我要把自己还原到最初的样子,放下曾经的各种荣誉,放下各种杂念、欲望,回归人性的本真。只有做一个本真的人,才能本真演戏。”

虽然身无一职,但霍俊萍一刻也没闲着。“我一直在思考,从老师教我五音戏到现在,我继承发展了哪些,有没有守住本质性的东西?我演的‘农村三部曲’有没有体现出五音戏的本质,有没有泥土的芬芳?退休后‘功课’好多啊。”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情感及艺术经验的累积,霍俊萍发现自己对这些问题开始有了新的思考。她把自己演过的《半把剪刀》(曾被专家称为“一部剧救活一个剧种”)、《赶脚》、《观灯》、《思夫》等作品翻出来,重新审视,重新记谱。“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我更喜欢学生的角色。”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音戏的发展也面临着观众越来越少、戏迷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原先田间地头一搭班,来听戏的就可以围好几圈,可现在连淄博本地人都很少听了,五音戏已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身为五音戏的代表性传承人,霍俊萍对此感到很痛心。她认为,五音戏要发展,一方面,剧院要经常深入基层,为老百姓演出一些高质量的剧目;另一方面,要加强戏迷的培养,从娃娃抓起。如今,霍俊萍在淄博师专附小收了41个小徒弟。“我现在有办个娃娃剧社的想法,让这方水土的娃娃们先唱起来。不一定非要成为五音戏专业演员,站起来能哼上几句就挺好。”

在霍俊萍看来,五音戏还是有希望的。她相信,有那么一批人,跟她一样,无论时代怎么变化,都不会改变对五音戏的热爱。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下一篇 番茄沙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