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山
- 中文名称
- 历山
- 外文名称
- Mount Li
- 地理位置
- 山西省南部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
- 2.48万公顷
- 著名景点
- 舜王坪、皇姑幔、白云洞、下川
- 最高海拔
- 舜王坪(2358米)
- 保护区类型
-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 所属国家
- 中国
- 所属城市
- 山西省
- 适宜游玩季节
- 全年皆宜,各有特色
- 开放时间
- 08:30-17:00(垣曲部分)
- 景点级
- AAAA
- 门票价格
- 20元起
目录
历山有华北"绿肺"之称。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黄河流域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10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历山位于山西省南部中条山脉的东段,地处垣曲、阳城、沁水、翼城四县毗邻地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1′10″-112°5′35″,北纬35°16′30″-35°27′20″。历山总面积2.48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541.5公顷,缓冲区面积为2722公顷,实验区面积13936.5公顷,总蓄积93720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0.9%。
历山是南缓北陡的单面山,以陡峻的高山和较平缓的低山丘陵为主,也有剥蚀堆积的地形,较高的山峰顶部多为平台状,如舜王坪、皇姑曼、云蒙山等。主峰舜王坪,海拔2321米,南临黄河谷地,北倚汾渭地堑,山势陡峭。
历山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达80.9%,历山年均气温8-12℃,年均相对湿度70%,年降水量600-800毫米,集中于7、8两个月。
在历山保护区的七十二混沟内,有一处面积800公顷的原始森林,是华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唯一原始森林,有"墨脱归来不言路、混沟归来不言沟"的说法。历山植物种类达1400多种,其中有8种属国家二、三类保护植物。野生植物繁多,种类最多的是菌科、豆科。种子植物有700余种,此外还有菌类、苔藓等。野生乔木、灌木达56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莲香树、翅果油杉等。三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领春木等9种。菌种类植物资源有猴头、灵芝、银耳、冬虫夏草等。主要药材资源有:麝香、菖蒲、黄岑、党参、人参、何首乌、当归、苍术、五味子、连壳、籽黄等220种。历山另有中国最大的暴马丁香树,胸径达1.6米的最大的连香树,山西唯一的人参种植场等。
历山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暖温带森林植被和猕猴、麝、大鲵等珍稀动物。历山野生动物种类达330余种,占山西境内动物种类的80%以上。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3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黑鹳、金雕等9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白鹭、大天鹅、猕猴、娃娃鱼等29种;省级保护动物有苍鹭、刺猬等26种;和澳大利亚共同保护的候鸟有23种;和日本共同保护的候鸟有86种。
舜王坪为历山第一高峰,海拔2358米,位于垣曲县东北部,是历山风景区的主景区。因"舜耕历山"于此而得名。坪顶拥有5000余亩亚高山草甸,其南边悬崖峭壁下,为2.3万亩的历山原始森林。主要景点有舜耕历山遗迹、舜王庙、舜王犁沟、南天门、斩龙台、沽漯汤坡等30余处。有诗曰:"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近,极目乱峰低。花开闻幽径,泉水过远溪。黄河遥入望,天际一红霓。"舜,名重华,史称虞舜,炎黄联盟的首领,为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史记》记载:"舜生于蒲阪(今永济市),渔于获泽(今阳城县),耕于历山。"舜王坪经由垣曲、翼城、沁水方向均可上山,垣曲景区开发较为完善,道路状况良好,附近有历山度假村和众多农家乐。
皇姑幔位于垣曲县历山镇国家级历山自然保护区内。包含丰富的原始森林资源和众多奇峰、秀瀑、幽谷、怪树等自然景观。主峰皇姑幔,海拔2134米,为历山第二高峰,相传是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生活起居的地方,因时常云雾迷漫、形若幔帐而得名。沿舜王当年奔赴历山舜王坪的曾经之道--钥匙沟循路而上可登上幔顶,北望舜王坪,西俯七十二混沟(原始森林),南观锯齿崇山32个雄伟山峰,东望云蒙山。
猕猴源位于垣曲县东北部与阳城县的交界处,北与沁水西峡景区相通,东与阳城毗连,西与历山舜王坪主景区相邻,东距晋城市105公里,南距洛阳市230公里,西距运城市180公里,北距临汾市200公里,总占地面积为10平方公里,是历山风景区特建的历山珍奇动植物观赏园。园内有千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条猕猴,以及百十种珍贵的历山野生植物如连香树、山柏树,西峡河是娃娃鱼的栖息地。
景区包含白云洞、七星潭洞、小天潭等溶洞。洞内已开发游程千米。代表景观有童子迎宾、神龟探海、玲珑宝塔、江南小景、石莲花、猴子送客等。白云洞内的穴球是国内发现最大的穴球,洞外设有森林浴休息区,野趣茶座、逍遥吊床、休闲帐篷等。
被列入《中国大辞典》的下川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经碳14测定距今二万四千年至一万六千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以历山下川为核心,纵横二三十公里的山岳地带,面积4.8万公顷,以下川富裕河东岸地层保存最完整。经科学家测定距今1.6--2.3万年。下川文化遗址的细石器,代表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为细石器工艺传统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主要的科学依据和资料。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下川人将复制一批古人类的生活,生产场所,古人类出土文物展览,建历山博物馆、动植物繁殖场,供游人观赏和游览。
垣曲舜王庙庙会就是虞舜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庙会分祭奠、祈福、娱乐、商贸、巡会等步骤,在巡回的路途中,所经村庄备有荤、素之别的斋饭。逢年过节,前来求神祈福的人络绎不绝,庙会香火不断。
在垣曲县以古负夏(今历山镇同善村)为中心,围绕虞舜传说形成了一个密集性虞舜文化圈,广大民众对虞舜崇拜莫至,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据文献资料查证,在汉、唐、随、元朝时期,同善村就有重修虞舜庙记载,总占地30余亩,房屋约二十余间之多,院内有120余通碑林。那时候,每逢清明时节,村里就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明时,在负夏城虞帝庙祭祀大典除了拜神祈福等祭祀活动外,还有各种商贸活动,同时还有舞龙、狮子舞、高跷、旱船等文艺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这一天,周边数十个村子,以及阳城、翼城、绛县等地及河南渑池、新安、济源等地的信男信女们都会参加祭祀大典。清朝中叶,舜王祭祀大典达到鼎盛时期。据虞帝庙碑碣记载:在民国之前官府免除帝舜故里附近8个村的粮赋差役,以保证祭祀费用。每逢清明,附近8村的村民就会鸣锣击鼓,自发云集虞舜庙,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盛会,同时还聘请戏班助兴。前来参加祭祀的香客来自沁水、翼城、绛县、渑池、济原、新安、洛阳等地。新中国成立后,舜王祭祀活动终止。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