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栋
目录
2013.09-2014.07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美国罗德岛大学访学)
2011.08-今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教授、期间曾任广告系主任
2008.11-2011.07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副教授
2007.07-2008.06佛雷曼访问学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学)
2005.08-2005.09中大EMBA海外教学夏令营(美国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
2002.07-2008.10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市场系讲师
2000.07-2002.06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市场系助教
研究领域为跨文化广告传播、社交媒体用户行为、本土公益传播、中庸心理学
2002年他追随导师从事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从此走上了跨文化及本土文化心理研究的不归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一直未能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许多国内的老品牌,像解放鞋和回力,到了西方人手中才妙手回春。他有感于此,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懂西方人的逻辑与文化,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缺乏反省。因此着力于破解跨文化研究中“客位”(etic)与“主位”(emic)之间的迷局。他招募对这一方面感兴趣或者有志于将来为中国品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服务的研究生。
社交媒体日复一日累积个人的轨迹,记录并展现一个个真实的自我。很多时候,庞大数据就像一个麻乱的大线团,只有找出线头,拎出一个个的网络人格,才能清晰地再现出一个个鲜活的自我。他致力于培养能够将一堆数据“还原”成一个鲜活人的数据分析师。
他对规劝人们不横穿马路、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践踏草坪、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纸、光盘行动等行为的标语传播效果研究有浓厚兴趣,通过现场实验来检测标语的力量。“你丑你横穿”的实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初步统计,接触人次约9530万。他指导学生所做的“绅士、淑女”标尺实验,也在微信朋友圈中广泛传播。今日中国政府的反腐运动如火如荼,他对反腐倡廉公益广告的效果研究也有兴趣。
他的博士论文是《寻找中庸自我的研究》,毕业后将之当作个人学术爱好,继续有所钻研。中庸作为一种元认知思维,是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行为的关键所在。
林升栋:《申报分类广告研究》,《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刊;
林升栋:《广告中性之分析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1期;
林升栋:《国内网络广告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4期;
林升栋:《中国人和谐心理的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林升栋:《礼物、关系和信任》,《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林升栋、杨中芳:《自我是一分为二的吗?——以西方自我图式的研究为例》,《心理学探新》,2006年第3期;
林升栋:《消费者对人际影响的敏感度研究》,《消费经济》,2006年第3期;
林升栋:《自我图式的重构:从两极模型到双变量模型》,《心理科学》,2006年第5期;
林升栋、杨中芳:《两极量尺究竟在测什么?——寻找中庸自我的意外发现》,《心理科学》,2007年第4期;
林升栋:《中国广告中的情理诉求》,《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
Shengdong Lin and Xue Ke , Chinese Glocalization: A Study of Intergenerational Residence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10, December;
林升栋、张垠洁:《嵌入媒体语境和一面/两面信息对广告说服效果的影响》,《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林升栋、黄合水:《区域产业品牌化战略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2期;
林升栋、柯学:《几种场相依/场独立测量测量工具间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探新》,2011年第1期;
殷秀云、林升栋:《广告镜像中的全球化与本地化:20世纪早期中国女性装饰分析》,《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1年广告卷),2012年6月出版;
杨中芳、林升栋:《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的建构效度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都凌霄、孙晓韵、林升栋:《中国电视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基于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3期;
陈瑞、林升栋:《崇洋消费心理的双刃剑效应》,《软科学》,2012年第5期;
伍静、林升栋:《禁烟广告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效果:男女有别》,《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5期;
吴国华、林升栋、徐蕾:《美国大学生看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3期;
林升栋、冯咏薇、张芝云等:《“气场”感知对中国消费者精细加工可能性的影响》,《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3年广告卷),2013年11月出版;
高尚、林升栋、翁路易、梁玉麒、宋玉蓉、赵成栋:《基于身份识别对中国微博活跃用户的分群研究》,《现代传播》,2013年第10期;
杨中芳、林升栋:《“中庸信念/价值量表”到底在测什么?》,《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4年第7卷;
林升栋:《阴阳转换思维与看人感知的关系初探》,《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4年第7卷。
杨中芳、丁宇、林升栋、林玮芳:《中庸思维在工作压力源与员工幸福感之间的作用:兼作海峡两岸比较》,《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4年第8卷。
Fei Wang, Shengdong Lin*, & Xue Ke. Just Entertainment: Effects of TV series about Intrigue on Young Adults. Frontier in Psychology. 2015, 6: 529. doi: 10.3389/fpsyg.2015.00529.
陈瑞、李小玲、林升栋:《反酒后驾车广告的说服效果:规避伤害与克制冲动》,《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3期。
张敏、宣长春、林升栋:《中国制造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形象研究》,《现代传播》,2016年第5期。
友情合作:
赵志裕、邹智敏、林升栋:《文化与社会赞许反应:社会个人互动的观点》,《心理学报》,2010年第1期;
柯学、林升栋:《灾难报道会影响公众消费决策吗?》,《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
此外,他还在《现代广告》、《中国广告》、《广告大观》、《销售与市场》、《市场研究》、《品牌研究》等行业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观点、调查和时评类的文章。
林升栋等:《20世纪上半叶--品牌在中国》,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林升栋等:《区域产业品牌案例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林升栋等:《市场实验与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林升栋等:《中国微博活跃用户研究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林升栋等:《消费者行为学案例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林升栋等:《跨文化传播研究文集》(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林升栋等:《世界各地反腐倡廉广告汇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即将刊印。
201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分“类”的文化差异对消费者品牌延伸评价的影响》;
2014-2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东西方不同文化思维方式对广告说服效果的影响:一个至下而上的脉络建构与验证》
2011福建省软科学项目《区域产业品牌伞策略研究》
他的会议论文被美国广告学会年会(2008、2016年)、美国广告学会亚太分会(2009年)、美国营销协会年会(2008年)、美国消费者行为年会(2008、2011年)、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2006-2010年)、世界符号学大会(2012年)、视觉传播大会(2014年)、跨文化交际国际研讨会(2014)等接受,并在会上报告或由合作者报告。多篇会议论文被EI检索
主要讲授《消费者行为研究》、《顾客关系管理》、《广告管理》。除了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外,他曾为南方日报集团、广东邮政、广东电信、广东盐业、健力宝、中国石化、广药集团、珠海移动、安利、英国石油、湖南卫视快乐购、广州4A广告公司组织、创维高级记者班、泉州烟草、莆田烟草、特步、中检等百余家大型企事业做过培训。在校担任过研究生课程班、MBA和EMBA研修班的教学,广受欢迎。从教早期他多次给美西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做EMBA教学助理,融合国际教学经验。2007年3月为美国Nova northeastern大学来访的MBA学员讲授课程,往国际化教学的方向迈进。
在社会服务方面,为大型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对象为中高层管理人员。他承接与自己专长领域相关的企业课题,如广汽本田赞助九八投洽效果评估等。可承接的企业课题包括:企业跨国营销;公益传播;市场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社交媒体营销;广告效果评估;品牌管理等。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