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中学
目录
1911年(清宣统三年),翰林院编修盛炳纬等将募集的经费银元三万余元作基金,在梓荫山南麓总持寺旧址(今学校田径场)新建校舍,名镇海县中学堂。
1912年,改学堂为学校,设两个班,并附设县立高等小学校。
1913年,陈麟书校长,再附设师范讲习班。后经费短绌,初中改为乙种商业学校。
1917年,乌崖琴任校长,因学生不多,“乙商”停办。
1926年秋,恢复中学建制,改名县立初级中学,曹位康再任校长。赵平复(柔石)来校任教,后任教务主任。
1927年1月,曹位康病故,金鹿笙继之。
1931年,金以年迈请辞,由许宝璜继任。
1932年秋,学校再改制为县立初级商科职业学校,校内同时设职业科与初中科。
1933年,易校名为初级商业职业学校(简称初级商校),校长为朱叔高。
1934年,周利生继之。不久,周病逝,王元斌长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敌机轰炸镇海,学校迁至西门外渡驾桥回向寺。时,一年级为普通初中,二、三年级为商科,学生百余人。
1939年8月,因战火威胁,又迁校于柴桥瑞岩寺,改收普通初中新生,计三个学期。
1940年,王元斌辞,刘健青继之。因当时县府指示,学校迁至庄市汤家庙。
1941年4月19日,日寇入侵镇海县城。清晨,师生得讯,仓猝星散,学校器具典籍尽损。
1942年秋,借霞浦小学址复校,外称“私立蛟川中学”,设3个班,由国民党镇海县党部书记长王万成兼校长,王漱琅主持校务。
1943年,添设简师班,由徐资甫主持。
1943年8月,日伪在县城开办县立中学,校长丁兆。
1943年秋,镇海县府接办“蛟川中学”,再迁瑞岩寺上课,王漱琅为校长。
1944年夏,王辞,镇海县长雷霆兼校长职,沃继唐为副校长主持校务。是年底浙江省教育厅正式颁发钤记,正校名为镇海县立初级中学。
1945年,梅汀荪主持校务。时因环境需要,增设高中班。同时,镇海县立简易师范创立,不久迁入瑞岩寺,并入县中,为师范科。日寇投降后,接收县城日伪办的县中,年底,学校迁返县城,因原校舍已毁,定孔庙为校址。
1946年2月,学校在孔庙复课,高中班奉命结束,初中实行春秋两季招生,7个班,320名学生,教职工19名,校长李价民。1948年春李辞去,由王商熊继任。次年春,沃继唐主校,直至解放。
1946年初,简师分出,在城西白家浦复校,李价民兼校长。经黄声远先生的全力筹建和俞佐宸等积极资助,1947年9月,私立辛成中学正式开学。次年夏,新校舍在城关大校场北侧落成。金鹿笙为首任校长,
1948年2月,乌崖琴长校,1949年2月,张定璋为校长。
1949年8月,两校成立新的校务委员会。宁波专员公署委任郑芳华和李价民分别为县中和辛中的主任委员,9月,简师再次并入县中,设简师科,计三个班。
1950年4月,县中简师科并入慈溪锦堂师范。
1952年12月,县中更名为浙江省镇海县第一初级中学。任命共产党员王德澄为县中副校长;朱一靖为辛中副校长。
1956年7月1日,辛中与县中合并,成立镇海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命名为浙江省镇海中学。宁波地委任命李价民、郑芳华分任第一、第二校长,周东昭任教导主任。朱一靖任中共镇海中学支部书记。学校分东、西两部,原县中为东部,辛中为西部。全校27个班,学生1052人。
1958年11月,镇海撤县并入宁波市,李价民调任。
1959年3月,学校更名为浙江省宁波镇海中学。学校党支部书记先为张文明,后由陈幼明继任。此期间,学校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全面质量不断提高,各项工作成绩显著。1959年获县、市、省级“先进集体”称号。
1960年6月,陈幼明代表学校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战线群英大会,再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单位”光荣称号。这一年,学校为浙江大学附属中学。8月,郑芳华调任,张士杰继任校长。
1961年春,郭沫若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63年1月,镇海恢复县建制再改校名为浙江省镇海县镇海中学。此时,李价民再任校长,胡尧彻为副校长,张士杰任党支部书记。
1966年7月,“文革”开始。学校党政领导“靠边”,学生停课。
1967年秋复课。学制改为初、高中二二制。
1968年夏,工宣队进驻学校。10月成立镇中革命委员会。
1969年4月,东部校舍被县办工厂全部占用,18名教师“下伸”农村,学校偏居西部。
1970年7月,张士杰被任命为学校革委会主任兼中共党支部书记。
1971年3月,在新路国营林场开辟学农基地。
1973年2月,何性善返校任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
1976年后,拨乱反正,学校秩序迅速恢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77年恢复初中三年制。
1978年3月,被确定为省13所重点中学之一。同月,镇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在镇中建立
挂牌。6月,撤销革委会。9月,县委任命王师荣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何性善为副校长兼副书记,胡明德、袁明川为副校长。
1979年2月,教师进修学校分出。
1981年4月,学校再次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恢复高中三年制,新路农场撤销。
1982年4月,何性善为校长,王师荣专任党支部书记。次年王调任,谢荣华任副书记,余舜荣任副校长。
1983年9月,根据县委指示,附设干部高中班。
1985年3月毕业。这一年镇海再次撤县设区并入宁波市,10月又更校名为宁波市镇海中学。
1986年,倪文奎任党支部书记。扩大高中多层次招生。
1987年1月,东部校舍收回,并开始全面重建工程。
1988年11月,学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何性善再任校长,刘同森、袁明川为副校长。同月,学校成立中共总支委员会,倪文奎为总支书记。
1990年6月,东部重建第一期工程完工,四幢教学楼与新校门落成,大成殿、大成门、泮池修葺一新。秋,学校本部迁东部,设21个高中班;西部为分部,设12个初中班及一个高中职业班。
1991年,高中新生全部根据重点中学要求择优录取。10月,本部新实验楼落成启用。年底,省教委对镇中进行“合格重点中学”评估。
1992年4月,省教委宣布镇海中学为省内第一所合格重点中学。旅日侨胞傅在源先生首访镇中。7月,镇海区委同意镇海中学兴建体艺馆,扩建田径场。扩大校园面积30余亩;同时为校办厂征地5亩。学校重建第二阶段工程全面启动。是年改革高中招生制度,在完成政府下达招生计划后,第一次招收自费生60名。王申浩被任命为副校长。
1993年1月,实施国拨工资和校筹工资相组合的双轨工资制,注入激励机制,推进校内工资制度改革。4月体艺馆破土,傅在源先生汇入36万美元鼎助。
1994年,开发校内海防遗址,新建林则徐纪念堂;重立抗倭名将卢镗手迹“流芳”碑,修建朱枫烈士纪念楼,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初具规模。中央、省、市领导、各级媒体及大中小学生前来视察、采访、参观者全年近4万人。省教委评估后发文确认镇海中学为省内第一所高中会考全科免试学校。是年,体艺馆落成,标准田径场扩建工程竣工,第二阶段重建任务胜利完成。
1995年5月,建造图书电教楼和学生生活配套设施,再次扩大校园面积20亩。重建第三阶段工程启动。董生元被任命为副校长。3月,学校有12个爱国主义教育点,其中3个属国家级文保单位,包括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和解放战争五个历史时期的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建成。何性善校长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赴京出席全国劳模表彰大会。6月,省教委对镇中进行省一级重点中学全面评估,7月下达文件,认定镇中为省内第一所一级重点中学。
199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等视察镇中。10月,傅在源先生第三次莅校,以100万美元建立“富的镇中基金”,又以45万美元资助学校电教、体育设施。图书电教楼落成启用。
1998年4月,季芳为副校长。镇海中学校办企业大成实业公司举办“蛟川书院”(初中部)办学许可证下达。镇中不再招收公立初中生。
硬件设施
浙江省镇海中学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校园内建有教学楼、实验楼、体艺馆、图书电教馆、学生公寓、餐厅、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室内冷暖游泳池及屋顶网球场等高标准教育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包括《四库全书》等)达十万余册,千兆校园网和多媒体系统覆盖了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场所。
办学规模
截至2014年,浙江省镇海中学有29个普通高中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140余名在编教职工。
师资力量
浙江省镇海中学有在140余名在编的教职员工中,中高级职称占了82%以上,包括获全国和省市级劳动模范、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内的名优教师达30多人。
学生成绩
2015年高考,浙江省镇海中学理科700分以上153人,第一批上线率96.6%,文科700分以上15人,第一批上线率100%,第一批上线率合计97.3%;两位学生分获浙江省文、理科状元;浙江省理科前十名4人,前100名24人,文科前十名2人,前100名10人。
学科竞赛
2014年高考,浙江省镇海中学、蛟川书院的龙麒伊和沈剑豪同学分别以745分、759分的成绩获得全省文、理科第一名,邱昕瑶、肖晓、余泓烨同学分别以758分、757分和756分的成绩列全省理科第二、三、四名。
理科全省前十名5人,前100名27人(分别为第1、2、3、4、10、15、17、20、21、22、23、25、32、39、42、43、51、55、58、60、61、67、69、73、80、81、83名),文科全省前十名1人,前100名12人(分别为第1、11、15、31、35、43、51、56、59、60、61、90名)。
镇海中学理科700分以上124人,一本上线率96.3%,文科700分以上23人,一本上线率93.4%,合计95.5%;
2011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中华全国总工会
2011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学校(推荐上限人数列全国第四)北京大学
2010
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教育部等
2010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学校北京大学
2009
全国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校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
2009
中国百强中学中学名校长论坛组委会等
2008
全国文明单位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07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人事部、教育部
2006
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教育部
2006
全国绿化模范学校全国绿化委员会
2005
全国文明单位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03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中国科协
2002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01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共青团中央
2000
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
校训:励志、进取、勤奋、健美
精神: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
社团:浙江省镇海中学成立学生社团、兴趣小组近50个,分为学科类、文学类、实践类、体艺类、公益类等五大类,涌现出了梓荫文学社、海天艺术团、“爱的”慈善工作站、义工自主管理委员会等。
“爱的”(IDEAL)慈善工作站兑门书社风云体艺俱乐部
广播站海天艺术团话剧社
环保社和地震测报站九章学社和加速度俱乐部猎狐俱乐部和航模队
模拟联合国视觉艺术工作室和光阑摄影社义工自主管理委员会
英语社梓荫文学社
活动:纪念“一二·九”运动活动、新春晚会、集体舞大赛、艺术节器乐大赛、迎新晚会、校园十佳歌手、周末嘉年华活动、原创诗歌朗诵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等
校长:吴国平
党委书记:张咏梅
党委副书记:王琳军
副校长:姚仁汉
副校长:黄国龙
副校长:姚宏敏
副校长:王青玲
盛炳纬县中创始人1911
黄声远镇海私产辛成初级中学创办人1945
曹位康首任校长1911-1913
朱叔高校长1933-1934
王元斌校长1934-1940
沃继唐校长1949-1949
梅汀荪代校长1945-1946
李价民校长1946-19481949-1955(辛中)
1956-19581963-1964(镇中)
郑芳华校长1949-1960
张定璋校长1947-1948(镇师)1949(辛中)
乌崖琴校长1948-1949(辛中)
高冀程校长1948-1949(镇师)
张士杰校长
书记
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60-1963
1963-1968
1970-1973
朱一靖党支部书记1956-1958
陈幼明党支部书记1959-1962
王师荣书记兼校长
书记1978-1982
1982-1983
何性善校长1982-1999
季芳校长1999-2000
倪文奎支部书记1986-1988
党总支书记1988-2000
党委书记2000-2003
沈自尹43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原所长,是中国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的开拓者。获国家、部、市级科技成果奖二十余项。
李志坚44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微电子研究所原所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微电子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开发研究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贺贤土54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在国防尖端科学研究、特别在重大国家任务的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
孙建国67届,中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沈何68届,原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曦63届,原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浙江省镇海中学苍松如盖,绿草如茵,池鱼唼喋,石桥卧波,楼阁古朴典雅,亭台飞檐斗拱,环境优美别致。更为吸引人的是,校园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这里汇集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共有17处之多,其中三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与镇海海防遗址一起被列为全国36个共青团中央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和中宣部公布的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泮池
泮池,始浚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建泮水桥于其上,1990年由镇海中学重建。
1841年10月10日,中英鸦片战争镇海口之役,镇海失陷,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1793-1841,蒙古镶黄旗人),投泮池尽节。为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封疆大吏中唯一亲临战场以身殉国者。
吴公纪功碑亭
吴公纪功碑亭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系镇海士民纪念吴杰诞辰百周年集资建造,四柱歇山顶,亭中建碑。
俞大猷生祠碑——都督俞公亭
俞大猷(1504-1580)明代抗倭名将,福建晋江人,历任参将、总兵等职。当年转战东南诸省沿海,战功卓著,与戚继光齐名。
明嘉靖年间,倭寇骚扰浙江,镇海深受其害。俞大猷调防宁波、绍兴、台州、温州四府,常驻镇海。1553年,俞率水师追捣镇海口外沥港(今舟山市金塘岛)贼巢,用火药喷敌寨,倭贼落荒而逃。经四天奋击,倭巢尽毁,又乘胜追击,连败贼于普陀、昌国、观海等地。斩杀生擒四千余人,还有许多落海溺死。从此倭贼不敢再犯镇海。第二年,俞大猷升调直隶副总兵,镇海百姓请留不成,就在城东镇远门内建立都督俞公祠,并立碑四方,记其功绩。1994年学校扩建田径场拆迁周围民宅时,发现俞公祠遗址及碑。碑迁梓荫山东南麓,旁又建亭以纪念。
卢镗字迹碑
卢镗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熟知兵法,智勇双全。在浙江、江苏沿海奋战50多年,身经数百战,俘斩倭寇万余人。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他以都督衔守御镇海,时年近七旬。根据他抗倭经验,力主在招宝山上建筑城堡。请示上级后亲自经办,军民努力半年,1562年城堡竣工,名叫“威远城”,在里面屯兵设火器守卫,从此倭寇不敢接近。不久,一股倭贼从海路过镇海口,卢镗率军从这里杀出,斩杀倭贼数百名。这座威远城后来在鸦片战争和抗法战争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卢镗驻镇海时,他书写“流芳”两个凝重大字,刻石立碑在当时学宫内的泮池旁边,激励自己和将士们抗倭卫国的意志。
林则徐纪念堂林
林则徐(1785-1850),福建候官人。1838年(道光十八年)在任湖广总督时,禁止鸦片,成效卓著。次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与总督邓廷桢协办将英美烟贩237万斤鸦片在虎门销毁。1840年任两广总督,英国挑起鸦片战争,林严密设防,使英军无法得逞。后受投降派诬害,被革职。1841年5月,派赴浙江,协办海防。
林则徐从广州日夜兼程,1841年6月10日直抵镇海,下榻梓荫山麓蛟川书院。当时他无正式任命,但他不顾个人荣辱,在官员陪同下,四上招宝山、数出镇海口,不避艰险,察看形势,对炮位安设、海防加固提出许多具体意见,加强了镇海的防务。
1841年7月13日,裕谦风尘仆仆赶到镇海。正当他俩共商抗英大策时,林则徐流放伊犁的谕旨传到军营。次田,他强抑悲愤,悄然离去。三个月后,镇海陷于英军之手。
1994年,就在当年林公住过的地方,林则徐纪念堂落成,作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永恒纪念。
古炮群
在梓荫山上,有六尊古炮围护在吴公纪功碑亭的周围。这些面向东海、昂首屹立的古铁炮,是镇海军民不畏强暴、勇斗外敌的见证。
碑亭前是二尊短筒炮,在一尊的背部,铸着“道光二十一年九月,重一千六百斤,身长五尺八寸,受药八十四两、弹子一百三十六两,浙江局造”等字样。另一尊同一规格,因炮身铁锈严重,原有的字被完全腐蚀脱落了。它告诉我们,这炮是在鸦片战争最激烈的时候,由浙江炮局赶制出来,运到镇海投入反帝战场的。
碑亭左右有四尊大炮,二尊炮身粗圆,比前面的大一倍以上,估算重量在四千斤左右。另二尊是当年进口的大炮,炮身细长、光滑,重约约在四、五千斤之间。在一尊背部有一“僧帽”加洋义的图案和“1842”字样。说明它在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曾揍法舰,发挥过威力。
大成殿
原名孔庙大殿,始建于北宋雍熙二年(985年)。1130年毁于兵,1195年县令韩永德再建大成殿于今址。后设讲堂,数经修茸。至清光绪五年间,邑人盛炳纬等集捐修此殿,又浚殿前泮池,缭以石砌,跨三桥曰泮水桥,镇海县学设于内,里人称为文庙。1911年,盛等再集资兴建镇海县中学堂于殿东侧,规模颇宏,然毁于战火,1945年抗战胜利,镇海县中复学于文庙。大成殿曾为历代抗击外侮时将领会晤之地。
梓荫阁
梓荫阁,原名文昌祠,始建于北宋,为历代名人以文会友的地方。南宋教育家朱熹曾在此讲学。
清初,祠内设火攻局。鸦片战争时,局内技师们在此研制火炮。
林则徐来到镇海,他懂得要对付英军必须要有自己的坚船利炮,对镇海研制火炮表示极大的兴趣。他五次来到文昌祠内的火攻局,拿出从广州带来的焦氏《炮书》,与精通西洋算法、巧于设计的龚振麟、汪仲洋等悉心研究。在工匠们通力合作下,创造出铁模铸炮的新技术。不久,一批铜炮和大铁炮诞生了。经过试验,火力效果很好。后来,又在这里,龚振麟发明了能使笨重的炮身转动自如的“磨盘架四轮地车”,还设计出土洋结合的车轮驱动船。后祠毁,1911年重建,并改今名。
蛟川书院古牌楼
蛟川书院原座落于梓荫山下鲲池畔。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罗汉堂改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邑令杨玉生题额建牌楼,乾隆十一年二月(1746年)正式落成开课。数十年后,浙江巡抚常安改其名为鲲池书院。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曾在书院下榻一月余,筹划抗英大计。时移世易,书院建筑已毁,唯牌楼遗物尚存。
摩崖石刻、三石将
勒于梓荫山东面石壁上的“惩忿窒欲”四大字,每字四尺见方,苍劲有力,近观远望,蔚为壮观。左旁小字,嘉定庚辰山西冯枋书。下面一批小字,据《县志》记载,为别驾(周瑚)于明嘉靖甲辰〔1544年〕所书,学博曹一和刻。梓荫山西麓石璧上,有清嘉庆九年(1804年)陈士骏等一批文人学士于迎秀亭玩月衔杯题名纪胜石刻。
建于宋皇祐初(1049年)的铁观音寺殿后的四石将相传自海漂流而得,兴建体艺馆时,三石将出土,另一不知所终。
柔石亭
柔石(1902-1931),“左联五烈士”之一,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县人。由于家境困难,十岁才上学。1918年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新文学活动。
1926年春,他来镇海县立中学为国语和音乐教师,后来又任教务主任。小说《二月》的创作同这段生活有密切的关系。1931年2月,被反动派枪杀于上海龙华。
1992年,柔石亭落成。其长子赵蒂江题亭名。
朱枫烈士纪念楼
朱枫(1905-1950),女,原名朱谌之,字弥明,浙江镇海人。1927年毕业于宁波女子师范学校,1938年至1944年,先后在党领导的桂林、重庆、金华、上海“新知”书店办事处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底受命由香港赴台,执行秘密使命。1950年初由于叛徒出卖,被敌人逮捕,同年6月10日被害于台北。
1995年,在烈士故居,朱枫烈士纪念楼落成。
困斋亭
张困斋烈士,镇海县中29届。1934年在上海加入左翼社联,1935年参加革命,加入抗日武装自卫会,1936年和其他同志发起成立上海银钱业联谊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到江南游击区参加江南抗日义勇军,曾主编机关刊物《江南》。不久返回上海从事地下秘密工作。
抗战胜利后,张困斋负责中共上海市委机关的掩护工作,任上海地下党电台负责人,1949年5月7日在上海就义。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