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运河
- 中文名称
- 南运河
- 又
- 称:御河
- 原
- 为:古老河道
- 南
- 起:山东省临清市
目录
南运河,又称御河。原为古老河道,后经人工开凿,为京杭运河的北段(见京杭运河、海河)。南运河南起山东省临清市,流经德州,再经河北省吴桥、东光、泊头市、沧县、青县入天津市静海县,又经西青区杨柳青入红桥区,流经红桥区南部,至三岔河口与北运河会合后入海河。全长509公里,红桥区境内一段长约7.3公里,宽20-40米。在红桥区境内自西向东流经卲公庄、小西关、南头窑、先春园、大伙巷、河北大街、三条石、大胡同等地界,西端对岸为南开区界。沿岸多居民区。东段南岸有"红灯照黄莲圣母停船场"遗址。三岔河口一带是天津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建有"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河上架有密云桥、咸阳桥、芥园桥、卲公庄闸桥、井冈山桥、大丰桥、团结桥、爱民桥、金华侨、金钟桥。
《天津通志•水利志》:南运河乃人工运河,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开凿平虏渠,南迄参户(青县境内)北行入泒水,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开凿的"引淇水入白沟"共入清河,为后来开凿南运河奠定了基础。
隋大业四年(608年)重修永济渠,基本上利用曹魏时旧渠。因沁、淇两河合于卫又得名卫河。因隋炀帝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又名御河。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先后开通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从此京杭运河不再绕道中原,起名为京杭大运河,以天津三岔口为界,南为南运河、北为北运河。明、清漕粮运输增加,故又名漕河。因分段命名,卫河下至三岔口称卫漕。现以水系划分,因其属漳卫南运河水系,故称南运河。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南运河经过几次治理,形成自四女寺枢纽始,流经山东省德州市、河北省故城、景县、阜城、吴桥、东光、南皮、泊头市、沧县、沧州市、青县等县市,止于天津市静海县十一堡的上改道节制闸,全长309公里的河道。其左堤长271.4公里,堤顶起点高程26.6米(黄海高程,下同),止点高程7.3米。右堤长273.1公里,堤顶起点高程26.8米,止点高程7.5米。河底起点高程15.3米,止点高程0.85米,河底纵坡上陡下缓为1/18000~1/31000,河槽为单式U型断面,上口宽110~25米,槽深1663~45米,堤距1663~45米。
天津市境内的南运河段历史上本是于三岔河口与北运河同注入海河干流,三岔河道在今金刚桥以下。1917年天津发大水,次年11月在整治海河干流时,进行了三岔河口裁弯取直工程,把三岔河口的地理位置向上游推移至现位置。
南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京杭运河的一部分,也是京杭大运河在华北的主要河段。明永乐年间,漕运大兴,南运河历史上就是一条通向北京的漕运河道。南运河繁忙的漕运和航运,使沿岸聚集了众多的人口,众多人口的聚集又使三岔河口成为天津市城市发祥地和最早的商贸文化娱乐区。
历史上的南运河为天津城市的形成、商贸文化的发展、为天津成为北方大都市和经济贸易中心做出了历史贡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南运河是引黄济津工程在天津市的输水通道!
作为京杭大运河在华北地区的主要河段,起山东、经河北、至天津的南运河有相当长的河段和工程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相比较京杭大运河其他河段,南运河已多年“喊渴”。
在北方运河中,南运河仅在部分区域间断性有水。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处长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南运河曾经是河北省的主要河运通道,但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河道基本断流,原有的发电、航运功能已经基本丧失,现在仅在“引黄济津”工程中发挥输水河道的作用。
但引黄济津的大范围调水,却并不频繁。随着区域内缺水程度的不断加深,原本可以发挥的排涝功能也大大减退。此外,因为整个南运河流经区域都面临地下水超采现象,这不仅引起地面沉降,也让南运河河道的过水功能大幅减退。
虽然长期面临缺水的尴尬,但南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却没有因此褪色。河北省沧州市文物局局长介绍,南运河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作为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这一段运河的特色是弯道特别多,起到“三湾抵一闸”的显著功效,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利工程的智慧和能力。
缺水不仅仅直接反映在南运河河道内,也反映在沧州等地水稻种植面积的缩减上。沧州市运河研究者孙建介绍,历史上,发源于太行山的水系多数汇集沧州,经运河至海河入海。但目前虽然多条河流也经过运河,但是河水不入河道,直接导致缺水。因为历史上水源充沛,在沧州运河以东的盐碱地上,从唐代至今都有水稻种植,但是近年来水稻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少。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77岁的村民孙瑞祥告诉记者,小时候南运河发达的河运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当地还流传着当年河运繁盛时期“东看粮,西看房,漕河两岸看衣裳’”的说法。不仅如此,以前南运河水多的时候,运河边上的田地得灌溉之利可以作为菜园,“一亩园抵十亩田”,给两岸群众带来不错的收成,但现在的情况让人遗憾。
南运河流经的德州、沧州等地,城市基本都因运河而兴,运河上镌刻着深厚的城市年轮,是不折不扣的城市“母亲河”。如今,缺水的南运河甚至仍是不少途经城市的唯一景观资源。缺水,也给这些城市环境改善出了难题。德州市文物局副局长说,在“因运而兴”的城市,保护运河成为共识,希望有水,成为普遍的需要。
“被冷落的南运河”反映了沿途城市和村庄的落寞。如今,南运河众多河段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少研究者认为,整个南运河每年需要10亿立方米左右的水量,就能保证不断流,相关部门可考虑统一调配区域水资源,让南运河不再喊“渴”。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