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秦淮河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右岸的一条支流,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全长110公里,流域面积2630平方公里。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最大的地区性河流,被视为南京的“母亲河”,其中流经南京城内的一段被称为“十里秦淮”。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中文名称
秦淮河
外文名称
Qinhuai River
别名
龙藏浦、淮水
所属地区
南京
地理位置
南京城南
著名景点
夫子庙、乌衣巷、桃叶渡、江南贡院等
全长
约110公里
流域面积
2630平方公里
历史名人
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

目录

秦淮河古称龙藏浦,后称淮水,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主城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其中流经南京城内的一段被称为“十里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主要支流

秦淮河两岸共有16条支流河道汇入,其中人工开挖河道2条,即秦淮新河和天生桥河。秦淮河在南京城东南通济门外九龙桥处分为内、外两支。

秦淮河在南京城内曾有几条支流,主要是青溪、运渎、潮沟等等,这几条河都经过人工开凿并且相互沟通,形成了古代南京城内的水道网,后因历代筑城、修建,大豆被壅断、预赛,只剩下断续的残存河段。

内秦淮过九龙桥直向西,由东水关进入南京城,向西流至淮清桥与青溪会合,再向西南在利涉桥汇小运河,再经文德桥、武定桥、镇淮桥转折向西北,过新桥至上浮桥、陡门桥,与运渎水会合,再过下浮桥,向西经过夫子庙,从西水关出城。内秦淮全长10公里,在南京城中,是最繁华之地,被称为“十里秦淮”。

外秦淮在南京城南外绕行,是五代十国时开凿的护城河,过九龙桥向南转折向西,经长干桥后汇合落马涧,向西至赛虹桥、觅渡桥在西水关外与内秦淮复合,合流后向北经草场门、定淮门、石头城,经三汊河汇入长江。外秦淮在在合流前在赛虹桥分出支流,过江东桥,在北河口入江。秦淮河在三汊河入江以前分出支流惠民河,向东北经中山桥,至下关入江。

秦淮新河位于江宁东山与长江之间,全场17千米,是1981年建成的人工河道,经西善桥到金胜村入江,河口设节制闸和抽水站。

秦淮东河开挖于2011年,是秦淮河的入江通道,用来解决外秦淮河行洪不足的问题,秦淮东河工程分洪流量约300立方米/秒,河道全长约33公里,其中新开河道8公里、穿山5公里、拓宽河道20公里,河口宽95—105米。秦淮东河打通东部的运粮河、九乡河和七乡河,形成一条东部的新水系。从秦淮河干流上坊门桥附近开始,拓浚秦淮河支流运粮河,穿秦淮河与九乡河之间的分水岭,大致沿京沪高铁和绕越公路至九乡河,再穿九乡河与七乡河的分水岭,最终连通七乡河,拓浚七乡河入江。

水文特征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从北源至三汊河全长110千米,全流域面积2630平方千米,干河长36.61千米,秦淮新河长16.84千米,内外秦淮河合流之后的武定门闸处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5立方米每秒。

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036.7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0.1亿m3,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32。

水资源量:流域水资源量主要由降水补给,其在时空上的变化与境内降水的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和地区分布基本吻合。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流域汛期(5-9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70%左右,12月份地表径流量很小,很多支流出现断流现象。年际变化大,丰水年(P=20%)的径流量(14.89亿m3)为特枯年(P=95%)的(4.69亿m3)的3.2倍。

主要站点水位:

东山水位站,历年最高10.74米,发生在1991年,最低水位3.79米,发生在1951年。2010年最高水位9.71米,发生在7月17日。2010年最低水位6.67米,发生在4月17日。年平均水位1.57米。警戒水位8.50米。

武定门闸上游,历年最高10.36米,发生在1991年,最低水位河干,发生在1969年。2010年最高水位9.52米,发生在7月13日。2010年最低水位6.60米,发生在3月31日。

武定门闸下游,历年最高10.36米,发生在1991年,最低水位河干,发生在1969年。2010年最高水位9.52米,发生在7月13日。2010年最低水位4.58米,发生在4月2日。历年最大流量 509m3/s, 发生在1974年。

河道变迁

据地质考察证明,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当时这条古老的河流确是曾从方山经过,但由于地理变迁,河流改道,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河道。历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宽绰。自五代吴王杨行密在长干桥一带筑石头城以后,河道开始变窄,并被分隔成内、外“秦淮”。

南唐以前,秦淮河在今莫愁湖一带入江,后来由于江流西徙,秦淮河水才沿着古石头城西流向长江在下关附近入江。

1983年经地质部门勘探证实,南京市区地表下还埋藏着一条更为古老的秦淮河古道,由南京向西北,纵贯市区,属埋藏型古河道,谷底埋深一般在地表下30—35米,宽度一般在500—800米。中央路、模范马路地段的秦淮河地下古河道最宽处为1300米,北极阁、九华山地段的最窄处为300—400米,从平面看呈藕节状。

流域概况

人口

古老的秦淮河与流经南京的长江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但是它与南京城的诞生、发展,以及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秦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南京地区的农业基地,从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是人口稠密地区,与南京的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沿河两岸发现的原始村落遗迹多达五六十处。

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南京)后,曾在秦淮河两岸作“栅塘”,既可御敌,又可防洪。从六朝时起,秦淮河充当了南京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荣。六朝和明朝一直把它作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宫所需的天然通道。

航运

六朝以建康为国都,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里水路交通畅达,无论北上中原、东下三吴,西赴荆襄乃至出海与周边国家往来均无艰阻。六朝时建康的水上交通和海内外贸易方面,较之以前更为兴盛。据《建康实录》记载:在建康的江河码头一带,经常停泊着成千上万艘的船只;从海路来建康进行经济文化友好往来的国家,也大为增加;南海诸国以扶南(今柬埔寨)和林邑(今越南中部)与南朝的贸易关系最为密切。从东吴到南朝,扶南曾先后遣使来建康30多次;位于东海外的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国也与南朝有着密切的往来,到建康的各国使者络绎不绝,这也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六朝各代都在建康城内外修路凿渠、置驿架桥,从而使建康城为当时南中国最重要的交通中心,而建康的水道网均是围绕秦淮河安排的。秦淮河向北可至长江,溯江可至荆襄,南可至江南运河,联系太湖流域,密切联系三吴地区,是三吴地区丰富的物资可以快速的到达都城建康。而且秦淮河环绕建康城,是建康城的天然屏障。东吴时在秦淮河上修筑的破冈渎,则是建康经济的命脉。

除秦淮河以外,秦淮河的几条支流也是都城建康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运渎、潮沟、和青溪。青溪是发源于钟山西北麓的一条自然河流,汇合山南溪水形成的前湖,流经建康城东后,向南注入秦淮河,在东吴时称之为“东渠”,并接通玄武湖。因河道多曲,故称九曲青溪。青溪在六朝时是城东最大河流,也是贵族的园林别墅集中之地。潮沟和运渎均为孙权开凿的人工运河,运渎是连通秦淮河与宫城的运河,南迄今“内秦淮”的上浮桥附近,经红土桥、笪桥、破布营和上乘庵一带而接进香河,现已大半枯竭。这几条虽然是秦淮河的支流,但它们勾通了建康与秦淮河,使由秦淮河转运的物资可以更便捷的进入都城,促进建康经济的发展。

农业

都城建康的繁荣离不开建康农业的发展,秦淮河又是建康地区的一条主要河流,它的灌溉作用又促进了建康的农业发展。自东吴在秦淮河上游修筑赤山塘,各代均十分重视利用秦淮河行灌溉之用。

东吴于公元238—251年在句容筑赤山塘,可使该地区的上千顷良田得到有效的灌溉,提高了当时农业的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东晋时期,北来的大族和南方豪门,垦辟荒丘、开发湖田,交流技术,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提高了产量,还大力兴修水利,并多次整治秦淮河,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为南朝建康成为南方的商业中心打下了基础。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疏浚秦淮河,对秦淮河中游进行大规模的治理,仅湖熟县就开垦良田10万亩。南朝齐明帝时“复使沈瑀筑赤山塘,所费减材官所量数十万”,大大降低了维修费用,解决上游的水利问题。萧梁时期在秦淮河的下游,修筑了缘淮塘,西起石头城附近,东迄今光华门附近,以解决这一带的农田水利和防止水患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的实习,使得建康近郊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据史书记载:“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见农业兴盛之一斑。

秦淮河地区自古就是建康的粮仓,秦淮河沿岸的农业生产是建康主要的粮食来源。秦淮河流域面积2631余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50万亩左右,河流上游有16条支流,是重要的灌溉水源。秦淮河沿岸的粮好似生产地区主要集中在方山和湖熟一带,史书中记载南朝梁时在方山修方山埭。这可以为方山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促进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可知这一地区是建康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又如上文提到湖熟地区,也是建康主要的农产品基地。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秦淮河沿岸就人烟稠密,经济发达,这里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

相传楚威王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两岸酒家林立,浓酒笙歌,无数商船昼夜往来河上,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飘渺,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佳人故事留传千古。

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更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千百年来传于后世。乌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风流的中心,东晋时曾经聚居了王导、谢安两大望族而名满天下。

隋唐时期,秦淮河渐趋衰落,一度冷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宋始建的江南贡院,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于是秦淮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节时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灯万盏,秦淮两岸,华灯灿烂,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

在清代江南贡院考区高中状元者达58名,占清代状元总数的52%。明清两代名人,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均出于此。

但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河水日渐污浊,两岸建筑多被毁坏,昔日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1985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拨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又再度成为中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1991年5月,夫子庙和秦淮风光带被国家旅游局作为“中国旅游最好景点”推向国际旅游市场。

2008年,南京市外秦淮河水利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2008年9月,南京市外秦淮河整治工程三岔河口闸工程荣获2008年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

2010年,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文化地位

在众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摇篮。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秦淮河从历史上看来,文明总是从有水的地方来的,正如同黄河之于中国、恒河之于印度、尼罗之于埃及。或者缩小到城市范围看,如同嘉陵江之于重庆、府南河之于成都、松花江之于哈尔滨、湘江之于长沙、珠江之于广州。秦淮河对于南京就是这样的河,秦淮河在通济门分两支,一只绕道南城墙外向西流,称为外秦淮河;另一只通过东水关进了南京城,这才有了“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繁庶秦淮。

秦淮河流淌了千年,也包容了无数朝代里或沉重或清浅的失意怠倦,文人骚客仕人遗老,居庙堂之高的贵人达官,带着一身的落寞半世的羁绊,在这十里秦淮上,在微凉却又飘荡着迷离的夜色里,听听江南小调,品品香茗佳肴、美人在怀,丝竹犹耳,大抵可以用浅斟低唱挥一挥尘世的浮名、官场的跌宕。

六朝金粉、水洗凝脂的奢华,南宋隅安、晚明落魄的萧瑟,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一段段醉生梦死,与文人政客相互交缠的一腔腔辛酸与无奈,至今已变得遥远,曾经的十里秦淮唯一不变的,大抵是这喧嚣吧。如今你看,各地的游人、各色的景象、各样的声音,而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大抵也成了不同口中不变的时尚,丝竹弦乐、昼夜笙歌,有的只是一水秦淮承载着千古悠悠多少梦幻。

沿河景点

流入城里的内秦淮河东西水关之间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两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飞檐漏窗,雕梁画栋,画舫凌波,桨声灯影,加之人文荟萃、市井繁华,构成了集中体现金陵古都风貌的游览胜地——秦淮风光带。

“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因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人文优势,古往今来,星移斗转,在这“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美称“十里珠帘”的秦淮风光带上,点缀着数不尽的名胜佳景,汇集着说不完的轶闻掌故;曾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无数可纪可述的史迹。

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是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

文化特色

灯会

秦淮灯会又称“金陵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秦淮灯会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元宵灯会,其盛况堪称全国之冠,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明初以来,著名的秦淮河“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灯会期间游人如海,万灯齐明,一派热闹景象。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纪以后它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地区,如今已经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地段,瓮城展览馆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琶琵路一带。

秦淮灯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历代南京民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长久以来,它已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灯船

秦淮风光,以灯船最为著名。河上的船,不论大小,都一律悬挂着彩灯,凡游秦淮河的人,以必乘灯船为快。由朱自清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领略灯船丰采一二。

小吃

秦淮小吃是中国四大小吃群之一。夫子庙地区茶楼饭店,街边小吃,满目皆是,形成独具秦淮传统特色的饮食集中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夫子庙地区有七家点心庙制作的,因其工艺精细,造型美观、选料考究、风味独特而著称,经专家鉴定南京秦淮区风味小吃研究会于1987年9月正式命名这八套秦淮风味名点小吃为“秦淮八绝”现推荐给广大游客 。

秦淮八绝

金陵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六朝时期流传至今,多达80多个品种。名点小吃有荤有素,甜咸俱有,形态各异,尤其是以秦淮八绝(八道点心)叫绝。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夫子庙品尝秦淮风味小吃后,题写横幅:“小吃好吃”,亦作“吃好吃小”。

第一绝:永和园的黄桥烧饼和开洋干丝

第二绝: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

第三绝:六凤居的豆腐脑和葱油饼

第四绝: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什锦菜包

第五绝: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

第六绝: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

第七绝:瞻园面馆熏鱼银丝面和薄皮包饺

第八绝:魁光阁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秦淮八艳

秦淮河,更以秦淮八艳的事迹闻名于世。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她们八人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然后,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她们八人个个能诗会画,只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来较多,她们创作勤奋,努力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相关诗词

唐朝诗人刘禹锡游金陵,看着以前非常显赫而后来又成为废墟的王谢宅第,曾作《乌衣巷》诗一首,慨叹这种历史变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也住这一地区。夫子庙附近的桃叶渡,据说是王献之迎接其妾桃叶的渡口。相传王献之的爱妾桃叶与其妹桃根乘舟来到这里,王献之来到渡口迎接,并作《桃叶歌》相赠:“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渡以王献之的风流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又以其“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的优美景色使人陶醉。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全诗以叙事带出议论,但议论并非指向歌女(商女),而是指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人。这是诗的弦外之音。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描绘的秦淮河畔在当时的繁华景象。

朱自清和俞平伯曾共游十里秦淮并且各自都写了一篇游记散文,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名。在他们清新优美的笔墨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卖艺歌女的同情与尊重,更可以看到作者对茵陈如酒的十里秦淮的喜爱与眷恋。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朱自清散文集》里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一篇 minecraft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