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功甫帖

《功甫帖》是苏轼写予其亲密朋友郭功甫的告别信,截至2013年,已流传了900余年。作品结构紧密、一气呵成,用笔沉着、粗犷有力,充分展现了苏轼的人文主义情怀。《功甫帖》曾被多次录入中国艺术领域中最为权威的各类典籍之中,清代书画名家翁方纲曾将其称之为“天赐的书法精品”,流失海外多年。2014年2月18日,苏轼《功甫帖》现身北京。主办方希望藉由当日公布的高清影像资料和技术鉴定结果,廓清此前“真假”争论的迷雾。18日的发布会现场利用高清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对《功甫帖》进行扫描。
中文名
功甫帖
作者
苏轼
年代
宋代
书体
行书
材料
宣纸
真伪
双钩廓填

目录

《功甫帖》《功甫帖》


帖二行九字,为苏东坡奉别友人郭功甫时所写手札。历代藏家对其评价甚高,见著于安岐《墨缘汇观》、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李佐贤《书画鉴影》、张珩《张葱玉日记·书稿》及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等著作。李佐贤在《书画鉴影》中记载,这幅作品被录在苏轼、米芾的四幅手札合册中,四件作品中,“苏书尚完好,第二幅犹佳。”指的就是《功甫帖》。据马成名先生考证,这个合册被天津的银行收藏家许汉卿收藏,后经过装裱,四幅作品已经改装,这幅作品何时从许汉卿手中流传就不得而知了。20139月由上海藏家刘益谦购回。

创作背景

据张荣德先生考证,《功甫帖》为苏东坡奉别友人郭功甫时所作,郭功甫长苏轼一岁,二人政见不同,却常互赠诗画,唱和频繁。据翁方纲考《宋史》,认为这幅手札应该是苏轼三十六、七岁时所作,熙宁初,王安石执政,几年后,郭功甫被擢升为殿中丞,后在奉议郎致仕,路过杭州,期间(熙宁四年至七年)苏东坡正在杭州任通判,据推测这幅手札就在这段时间完成。

真伪之争

事件过程

上海藏家

鉴定还是以传统的方法为主,与个人的艺术修为及实践经验也有密切联系,其中,看笔墨是基础。

首先看"用笔"。这是关键。从用笔的功力就可看出水平几何。几十年的艺术修为与几年艺术修为的功力是大不相同的,能从用笔中体现出来。鉴别中须将每一笔拆开,看其是否到位。

其次看"用墨"。看墨的层次,前笔和后笔能分开,该重则重,该淡则淡。而且有韵味,如同"余音绕梁三日"黑白分明,前后层次分明。

第三看"用水"。要会用水,如"泼水法"。第四看"用色"。矿物质颜料,历史愈久越漂亮,不会褪色,而植物质颜料则会随时间而逐渐褪色。其中,笔墨不可造假,这是最重要的鉴别依据。因为仿造笔墨达不到原本的境界。所以对笔墨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往往会在书画鉴定上掌握主动权。同时,书画的时代风格不可忽略。如北宋以全景山水为主,而南宋则以局部画为主,主题更易突出表现。所以若看到全景山水多为北宋年间的,局部画则是南宋年间的作品。掌握了时代风格,就可大致判定时期。

另外,还须从题款、图章、纸等方面进行鉴别。例如,题款分上、下款,上款若题"大人""先生"的属清代。而图章多在名字的下方,从风格可鉴别时代。若是复制的就比较模糊,刀法粗糙,无神韵。书画用纸在唐代多是麻料纸(含麻的纤维),宋则用皮料纸(纤维很细)

拍卖资讯

《功甫帖》

字数:9字

均价:559万元/字

在2013年中秋纽约蘇富比“中国古代书画精品”专场拍卖中,刘益谦以822.9万美元拍下苏轼《功甫帖》,约合人民币5037万元,成为全场头筹。《功甫帖》分两行书有9字,每个字约为559万元。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蝌蚪面    下一篇 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