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乌兰察布盟

乌兰察布市,地处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位于北纬39°37′~43°28′,东经109°16′~114°49′。乌兰察布市东部与河北省接壤,东北部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相邻,南部与山西省相连,西南部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毗连,西北部与包头市相接,北部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100多公里。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所辖12个盟市中,乌兰察布市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城市,是自治区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北开南联的交汇点,是进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全市总面积5.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人,其中主体民族蒙古族8.69万人,占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察右后旗和四子王旗,其他有回族、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苗族、藏族、土族、维吾尔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有11.4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例为4%。
中文名称
乌兰察布
外文名称
Ulanqab(英)
别    名
乌市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
下辖地区
集宁区、丰镇市等
政府驻地
察哈尔西街
电话区号
0474
邮政区码
012000
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方    言
晋语、蒙古语
气候条件
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葛根塔拉草原、辉腾锡勒草原、岱海
机    场
乌兰察布三成局机场
火车站
集宁南站
车牌代码
蒙J
行政区码
150900
市委书记
杜学军
市    长
费东斌
荣    誉
中国草原避暑之都、中国薯都

目录

乌兰察布乌兰察布
战国时期,乌兰察布区域的大部分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秦并六国后,又在原来这里的赵地设置云中、代郡、雁门三郡。秦亡后,匈奴乘中原禁楚汉相争,无暇它顾之机,大举南进,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为匈奴所占有。

西汉时,匈奴还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

隋唐时期,突厥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进行管辖。

宋朝至清朝,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鞑靼、瓦刺、蒙古相继生息之地。

1627年~1636年间(清朝天聪年间)开始正式命名为乌兰察布盟。公元1633年(清天聪六年),四子王部落、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旗)等六个部落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现属乌兰察布盟管辖的丰镇等地,早在1736年~1796年间(乾隆年间),就在“口外七厅”的管辖之下。1875~

1908年间(光绪年间),又定四子王部落及达尔罕的一部分垦地和村落为兴和厅;设丰镇东界卢家营等地至察右正黄旗九佐领地为兴和厅;设宁远界灰腾各村及毗连之右正黄、正红两旗地为陶林厅等。
民国建立后,所有的厅一律改为县治。

1914年(民国三年)曾建绥远特别区,所辖有归绥(1912年以绥远城粮饷同知厅并入前归化厅,始称归绥县)、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五原、东胜等八县,乌、伊二盟(13旗)及土默特旗。原有的绥东四县(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则划归察哈尔特别区。

1928年(民国十七年)改特区为绥远省,当时废道存县,又将东四县由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连同民国十二年以后增设的包头、集宁、安北、固阳、临河等五县,共17个县均为绥远省所辖。

1949年,绥远省解放后,将全省调整为4 个专员公署、两个盟、一个中心旗、一个省直辖旗。其中,集宁专员公署管辖集宁、丰镇、陶林、龙胜、武川、兴和6县;和林专员公署管辖和林、清水河、托克托、凉城4县;乌兰察布盟管辖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中公、东公、西公6旗。 新中国成立后的乌兰察布盟,辖有四子王、达尔罕、茂明安、乌拉特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等6旗。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平地泉行政区建制撤消,所辖地区归乌兰察布盟管辖。同时,乌兰察布盟原辖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同年,乌兰察布盟机关由固阳迁至集宁。这时的乌兰察布盟辖有:1市、6旗、11县共18个县级区域,即集宁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土默特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丰镇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卓资县、兴和县、托克托县。萨拉齐县、固阳县、武东县。在此以后,武东县、土默特旗撤消,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建立划出,商都县、化德县划入,固阳县、苏尼特右旗、二连市划入划出,丰镇撤县建市。1995年~1996年,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达茂旗划归包头市。

2003年12月1日,撤销乌兰察布盟和县级集宁市,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集宁区察哈尔西街。乌兰察布市设立集宁区。以原县级集宁市的行政区域为集宁区的行政区域。乌兰察布市辖原乌兰察布盟的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卓资县、凉城县和新设立的集宁区。原乌兰察布盟的县级丰镇市由自治区直辖。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乌兰察布辖1区(集宁区)、1市(丰镇市)、4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5县(商都县、化德县、卓资县、凉城县、兴和县),共11个旗县市区。

人口民族

全市总面积5.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人,其中主体民族蒙古族8.69万人,占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察右后旗和四子王旗,其他有回族、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苗族、藏族、土族、维吾尔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有11.4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例为4%。市府所在地集宁区人口32.15万人,人口最多为商都县34.29万人,最少为化德县17.69万人。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市地形自北向南由蒙古高原、乌兰察布丘陵、阴山山脉、黄土丘陵四部分组成。阴山山脉的支脉大青山,灰腾梁横亘中部,海拔为1595米~2150米,最高峰达2271米,灰腾梁最高海拔2118米。支脉蛮汉山、马头山、苏木山蜿蜒曲折分布于境内的东南部。习惯上将大青山以南部分称为前山地区,以北部分称为后山地区。前山地区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间有高山,平均海拔1152米~1321米,其中乌兰察布最高点苏木山主峰海拔为2349米。北部丘陵山间盆地相间,有大小不等的平原。最南部为黄土丘陵。前山地区的旗县市区有:集宁区、卓资县、兴和县、丰镇市、察右前旗、凉城县。后山地区为乌兰察布市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865米~1489米。后山地区南部底质多为岩石,表面覆盖,是比较平坦的天然大草原。后山地区旗县有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

气候条件

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市
乌兰察布市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因大青山横亘中部的分隔,形成了前山地区比较温暖,雨量较多,后山地区是多风的特殊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450毫米,雨量集中在每年七、八、九月份。年平均气温一般在0摄氏度至18摄氏度之间,无霜期95天~145天。

自然资源

乌兰察布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方面,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8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49种,潜在经济价值约4500亿元,已开发利用的29种,其中铜、莹石、石墨、膨润土、硅藻土、石灰石、煤炭等储量丰富。四子王旗境内发现了储量规模达1亿吨的大油田,可开采3500万至4000万吨,煤炭储量40亿吨,铁矿石储量5亿多吨,钼金属储量260万吨(属全球最大钼矿),莹石储量3000多万吨,石墨储量3000多万吨,硅石储量13亿吨,开发潜力巨大。农畜产品资源方面,肉羊、奶牛、马铃薯、杂粮、蔬菜等特色农畜产品产量大、品质高。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00万亩,鲜薯产量40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种薯、鲜食薯和加工专用薯基地,2009年3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乌兰察布市“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全市蔬菜种植70万亩,主要品种有西芹、圆葱、荷兰豆、南瓜等特色蔬菜。目前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有3个,即乌兰察布马铃薯、察右中旗红胡萝卜和四子王杜蒙羊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韩国、日本、港澳等地区。被誉为“草原人参”的红胡萝卜、“水漩绿韵”蔬菜、“老马清真”肉食品、“卓资山熏鸡”、“草原蒙王”有机羊肉等品牌闻名全国。商品肉羊年出栏1000万只、生猪100万口、肉鸡1000万只。奶牛年存栏30万头,年产鲜奶90万吨,是全国十大牛奶生产强市之一。旅游资源方面,乌兰察布是距北京最近的草原旅游度假胜地,境内有三处景区富有盛名:格根塔拉旅游中心是国家4A级草原旅游景区,具有典型的草原风貌。辉腾锡勒草原是罕见的高山草甸草原,境内天然湖泊星罗棋布,素有“九十九泉”的美称。被誉为“塞外仙湖”的岱海,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不仅盛产各种鱼类,而且景色怡人,岱海温泉旅游区,是理想的避暑疗养胜地。

区位交通

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市
乌兰察布市地处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临河北、锡林郭勒盟,西连呼和浩特、包头市,南毗煤都大同,北接二连浩特、蒙古国,边境线103.16公里。乌兰察布市位于晋冀蒙三省交界处,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呼包鄂金三角结合部,是内蒙古所辖12个盟市中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北开南联的交汇点,是联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境内有2条国道、2条高速和1条省际大通道,京包、集二、集张、集通、大准等铁路线贯穿全市,通往法兰克福的国际货运列车“如意”号始发集宁,呼市至兴和运煤专线已通车运营,2012年,集宁海关恢复设立,京新高速、准兴重载高速和京呼高铁及乌兰察布支线机场正在加紧建设,北京至呼和浩特高速铁路建成后,北京至集宁仅需45分钟,我市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乌兰察布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宁区,东距首都北京320公里、张家口180公里,西距呼和浩特120公里,南距大同103公里,北距陆路口岸二连浩特300公里,距天津、秦皇岛、曹妃甸三大港口的距离均不足500公里。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2013年乌兰察布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4.21万公顷,增长3.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95万公顷,增长1.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6.26万公顷,增长14.2%。主要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8.5万吨,增长33.9%;小麦产量8.71万吨,增长78.5%;玉米产量37.26万吨,增长23.7%;薯类产量66.14万吨,增长34.1%;大豆产量1.39万吨,增长27.5%;蔬菜产量179.54万吨,增长6.5%。
2013年乌兰察布牧业牲畜存栏头数660.53万头只,下降6.4%。牲畜总增681.53万头只,下降15.7%。牲畜总增率达到96.54%。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畜总头数达到559.66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种畜比重达到84.73%,下降12.53个百分点。

2013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1.06万吨,增长0.54%,其中:猪肉产量4.07万吨,与上年持平;牛肉产量2.83万吨,下降2.61%;羊肉产量12.34万吨,增长1.81%;牛奶产量达到73.72万吨,下降7.49%;绵羊毛产量8821吨,下降9.64%;山羊绒产量65吨,下降18.75%;禽蛋产量1.43万吨,增长2.3%。

第二产业

2013年乌兰察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增长13.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0.19%;重工业增长15.1%;分所有制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增长9.6%;集体经济增长43.6%;股份制经济增长15.48%;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同比下降8.4%;从分行业看,六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2.3%,其中:电力工业增长11.6%;冶金工业增长13.3%;化工工业增长36.8%;建材工业增长3.1%;农畜产品加工增长1.9%;装备制造业下降13.1%。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959.3亿元,增长11.9%,利税总额44.72亿元,增长12.4%,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1%,下降0.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达到531705(元/人),增加105525(元/人)。

第三产业

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市
2013年乌兰察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39.46亿元,增长12.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85.74亿元,增长11.7%;城区消费品零售额完成87.09亿元,增长8.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3.73亿元,增长14.8%。

2013年乌兰察布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完成21.03亿元,增长18.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9.9亿元,增长19.2%;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13亿元,增长10.8%。联通本地电话用户达到24.8万户,增长5.5%。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9.3%。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89.9万户,增长19.0%。

2013年乌兰察布共接待境内外游客800万人,增长44.9%。其中:国外游客1.5万人。旅游业总收入73.0亿元,增长65.1%。

2013年乌兰察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654.67亿元,增长9.5%。其中:单位存款181.74亿元,增长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61.7亿元,增长12.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为432.07亿元,增长25.4%。其中:短期贷款为198.54亿元,增长34.4%;中长期贷款为231.09亿元,增长18.2%。

2013年乌兰察布人寿、财险两大保险机构年保费收入为6.39亿元,下降0.6%。

社会事业

教育

2013年乌兰察布拥有普通高中21所,在校学生4.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0.23万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蒙古族学生0.2万人。拥有普通初中40所,初中在校学生4.9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0.29万人,蒙古族学生0.25万人。拥有小学189所,小学在校学生8.85万人;其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0.54万人,蒙古族0.48万人。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高中升学率达到81.08%。

2013年乌兰察布中小学新增校舍面积24.7万平方米,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13783台,图书394.6万册,拥有数字资源(电子图书)66112.5GB。

科技

2013年乌兰察布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11个,各类技术人员244人。高级工程师73人,工程师117人,初级技术人员54人。2013年用于科技经费支出266万元,签订技术合同数2个,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一百万元。

文化

2013年末乌兰察布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群艺馆、文化馆12个,博物馆11个。广播电视台、电台25座;其中:市级广播电视台、电台各一座,县级广播台、电视台各1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8.35%,电视人口覆盖率97.0%。

卫生

2013年末乌兰察布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081个;其中:医院39所,卫生院185所。医疗卫生技术人员8571人;其中:医院4370人,卫生院1137人。拥有床位数6924张;其中:医院4653张,卫生院1365张。

体育

2013年乌兰察布体育健儿参加国际比赛获得3枚金牌,1枚银牌。在全国运动会上获得5枚金牌,1枚银牌,7枚铜牌。在全区比赛中获得13枚金牌,21枚银牌,20枚铜牌。

社会保障

2013年末乌兰察布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0.17万人,增长11.2%。离退休人数15.51万人,增长19.3%。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参加城镇基本医院保险职工人数26.0万人,增长2.0%,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6.8万人,增长14.5%。

2013年乌兰察布拥有各类福利院,幸福院,敬老院,光荣院床位8.8万张,各类机构收养人数9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05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9.71万人。年末城镇拥有各类社区文化站2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4个。

民俗文化

文化遗产

德盛泉

土牧尔台(现新建村)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草地比较繁华的一座小城镇,处于农牧结合部,镇内店铺林立,来往商家不断,成为各类商品集散交换中心。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环境,其制酒业也相当兴盛。

土牧尔台的酿酒业始于清末,盛于民国中期,衰于解放初期,历时50多年。其间出现了不少颇有名气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各有一番不平常经历,各有一套独到的经营方法,德盛泉就是这些老字号中的一员。她的前身是由郝氏三兄弟创建的郝缸坊,经历了十五年之后,关闭重组,改为德盛泉。

土牧尔台从开辟以来就有了小烧坊,但没有形成什么规模,只是自酿自饮,偶尔出售贴补家用。到了民国十四年(1925年)后,这里发展成一座初具规模的小城镇,制酒业才有一些规模,但是被一些陆成行垄断。虽然这些陆成行家家都酿酒,但都是兼营产业,年产量不过六、七十吨,酒质粗糙,主要外运与牧民以酒易畜。

民国十六年(1927年),山西阳高县郝姓三兄弟伙同众多山西人来土牧尔台一带走草地做“后山庄”买卖。他们来到土牧尔台后看到镇周围虽然地广人稀,水草丰美,但镇里却是商店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一派繁荣景象。蒙古族牧民们都从这里用大车、小车、驼、马等往走拉货,每次所拉货中酒的需求量都非常大,可惜美中不足的是酒质欠佳,产量也小。这让一向颇有心计的老大郝才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偶然一个机会,他发现土牧尔台东脑包山下有眼泉水,旱涝不枯,水质清澈透明、甘美微甜,是宜于酿酒的好水。这三兄弟决定就在脑包山下盖房盘灶开锅酿造。

郝家三兄弟经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努力,缸坊已初具规模。三兄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大掌柜:郝才山(代财东)总管全局;二掌柜:郝宝山,协助大掌柜分管业务;三弟郝唐山,烧酒大工(老师傅),主管生产;另外请一位账房行生叫陈侃(顶多少身股就不太清楚了)。因为是一家人开的缸坊,所以店名就叫“郝缸坊”。郝缸坊专营烧酒,兼营磨面,也做一些后山庄草地生意。由于大掌柜郝才山聪明能干,弟兄之间又齐心合力,再加上用人得当,没出几年产业大增,工人由六、七人发展到几十人,三间小土屋发展成了一处豪华气派的三进大院。郝缸坊也因此成为土牧尔台排名前十几位的大商号。

郝缸坊这处三进大院很是讲究,院门朝南,进得院子是一座不太大的正方形小院落,正面是大柜房,两边各有三间房舍。大柜房旁边留有一门直通第二个院子,这第二个院子要比第一个院子大,主要是生产用厂房,有烧酒房六间,磨面房六间(内有大小两盘石磨),酒曲菌房三间,大伙房(食堂)三间,工人宿舍两间,仓库八间,北墙房与房之间留有小门通向第三个院子,第三处院子有马棚十间,宿舍八间。

郝缸坊酿制出的酒清香四溢,当时在土牧尔台一带很有名气。其主要原因就是把信誉一直放在第一位。它在原料的选购、制曲、贮藏和勾兑上都把关很严,做到一丝不苟。他们酿酒的做法是:“清蒸、清烧”,“缸活发酵”,十五天排眼,用风匣灶烧火,小桶,“铁傲”镏酒,日产酒不过60—70市斤。这是一种原始的酿酒方法,产量比较低,但酒质非常纯,出卖的酒都勾兑成60度,一块银元可买3斤酒,一斗粮食可换3斤酒。

大六号

大六号,位于集宁北部25公里处,原属集宁县二区管辖,1957年撤销集宁县制后划归察右后旗。基于地处南来北往的交通路口,早在19世纪的20年代就有人在此经商,并逐步形成蒙汉族货物交易的集散点。清末民初时,随着蒙地垦荒的不断深入,内地的农民、商人和小手工业者纷纷拥入,大六号便成为人口稠密、店铺林立的繁华商贸集镇。

大六号处于蒙旗边缘,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清代时滩川草地常有成群的黄羊出现,故有“黄羊滩”之称。大六号南距集宁、平地泉、官村(现土贵乌拉)、隆盛庄不远,北离乌兰哈达、红格尔图、土牧尔台较近,又是通往商都、化德的要道,更是旅蒙商人从张家口、大同、丰镇等地到后草地往返贩运货物的必经之地。特别是那些跑草地的旅蒙商人,常常赶着成队的牛板车,或是拉着成串的骆驼,从南来时拉着、驮着米面、烟酒、油茶、绸段、布匹等生活用品向北而去;返回时又拉着、驮着用货物换回的皮毛、肉食,或是赶着成群的牛羊、马匹向南返去。这些南来北往的商人,一般都在大六号打尖吃饭或住宿。由于过往的人多,因此就有一些商贾在此经商。据老人们说,最早在此经商的,大约是在1820年前后,有一个叫赵继考的商人,在大六号开了一家草地商,商号叫“万泉通”,主要经营米、面、烟、酒、油、茶、绸缎、布匹之类的生活用品。此后的商家便不断增多,而且附近蒙旗的一些牧民又常把牛、羊及皮毛运来与过往的商人交换生活用品,这样,大六号就成为蒙汉货物交易的集散点。

到了19世纪的50年代,蒙旗一带的垦荒活动日渐扩大,大六号也开始有人开荒种地。据说,最早来大六号开荒种地的是几户庞姓人家,大约是在1850年前后,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随着垦荒,内地的一些商人、小手工业者也随着垦民大量拥入。此后,到日本全面侵华时的1940年,大六号村已有150多户人家、900多口人。此时,街上的买卖店铺、车马大店和手工业作坊一家挨着一家,大约共有三、四十家。在大六号村的周围,小村庄也已星罗棋布,主要有庙湾子、陈家村、大东号、赵家房、曲家村、半号地、恒义隆、羊盘洼、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六道沟、北号、二明村、南梁、王跃沟、三和堂、何家地等。

大六号街上大一点的商家字号、杂货铺、缸房、车马大店以及铁木匠等小手工业者,主要有:洋货庄7家。其中比较有名气的有3家。他们是庆增祥洋货庄,掌柜的叫娄绪,河北人;三德元洋货庄(掌柜的名字人们记不清了);自成祥洋货庄,掌柜的叫李润,山西人。另4家小一点的洋货庄,商号人们记不清了,掌柜的分别是郭四堂、贾中堂、李振泰、王二飞。这些洋货庄,也叫京货庄,主要经营绸缎、布匹、鞋帽等。这7家洋货庄的规模都不太大,一般也不雇人,全是自家亲属合伙经营,每家从业人员不过五、六个或八、九个。

日用杂货铺、干货铺、山货铺10几家。杂货铺主要经营烟酒、糖茶、油盐、火柴、针线、爆竹、煤油、绳索等。干货铺主要经营麻花、月饼、锅奎、提江、蜜酥、麻叶儿等熟食。山货铺主要经营犁、耧、耙、耱、耕绳、铁锹等日常农用家具及土特产花生、黑枣、红枣等。

缸坊(制酒业)两家。一家叫“福义昌”,掌柜的是褚寿生、刘满泉、刘生省(三家合伙经营)。他们都是忻州人,打杂人员有50多人(这家缸坊一直巩固到1952年)。另一家叫吉生泉,掌柜的叫刘喜忠,也是忻州人,打杂人员也有50多人(这家缸坊到1948年就解散了)。

当时的缸坊盈利大,挣钱多,生意十分兴盛。主要是因为做酒的粮食是当地产的,粮价又低,雇工也便宜,酒的的成本低,销路好。其原因是当时草地的缸坊少,而绝大多数牧民和跑草地的商人大都喜欢饮酒,需求量很大,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还有当地的农民每年用烧酒拌种预防病虫害(当时没有农药,大约一斗莜麦40斤得用半斤酒)。因此,酒的销量特别好。

那时,每家缸坊都有粮房、库房、曲房、酒房、伙房30多间。在制酒中,最热闹的是踩曲。踩曲是制酒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先将豌豆、草麦(即大麦)磨成面,蒸过后发酵,再放入砖地上的木槽内,让一些年轻力壮的小后生赤脚站在槽子里踩,然后将踩好的曲晒干,制成块状的东西,最后用来酿酒。踩曲时,每踩好一槽翻过倒出,再装再踩。在翻槽倒曲时,掌柜的怕槽子砸伤踩曲人的腿脚,在一旁高喊:“要翻一齐翻,小心砸了脚板板。”踩曲人也随着掌柜的喊叫欢笑,踩曲房里十分热闹。

除缸坊外,还有油坊和磨面的1家。掌柜的叫王迎忠,是忻州人。这家的粮房、库房、油坊、面铺、马圈共有30多间,伙计也有50多人。

翻砂厂(铸造厂)1家。掌柜的是石增胜和他爷爷,浑源人,厂里有10几个工人、有三、四间房子。用焦炭炼铁水,吹风用的大风箱得10几个人才能拉动。在生产中,把生铁加热熔化后倒入砂型或细土做成的模子里,冷却后凝固成器物。当时主要铸造犁铧、犁面、耧铧、锅、火炉子、炉底、炉盘等,生意十分红火(这家翻砂厂一直巩固到解放以后)。

木匠铺3家。人们都叫陈木匠、李木匠、王木匠。铁匠铺2家。铁匠师傅叫张元、杨扣子。这几家铁匠和木匠铺,每家有两三间房子,四、五个艺人,生意都很好。主要活计是打锄头、打镰刀、打马掌、修板车、做门窗、做棺材等。

银匠5家。他们是夏银匠、石银匠、张银匠和两个任银匠。这几家银匠的生意都很红火,主要是给蒙古族妇女加工头饰、手饰,给汉族妇女打银手镯、银耳环和小孩脖子上戴的银绳绳、银锁链等。

药铺1家,是河北人贾九恩开的,以经营中草药为主。

车马大店5家,是庞家和张家开的。每家都有住宿房、大伙房和马圈二、三十间,住宿房都是三、四间大的掏空房大火炕。住店的都是到后草地跑买卖的商人,但也有到集宁和隆盛庄卖粮的农民。他们有的赶着牛板车,有的赶着花轱辘辘二套或三套马车,也有拉着成串的骆驼,车马店的生意都很好。之外,还有1家旅店,叫万顺店,因店掌柜的小名叫万顺而得名。另外,街上还常来一些货郎挑子、钉鞋匠、剃头匠以及一些打莲花落的、耍西洋景的、说书的、江湖上踢拳卖艺变戏法的、二人台“玩艺儿”班子等。

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人口的增多,集宁县邮政局还在街上设立了大六号邮寄代办所。

那时,大六号一带有蒙古军第七师驻防,土匪来得少,各家商号的生意都比较安稳,很少出现抢劫、盗窃的事。那些街上的店铺,安装的又全是平门,没有窗子,门面全是由厚木板对起来的,横、竖有立柱子,晚上从里边用木椽插上,十分安全。那些掌柜的穿戴也很体面,平时多戴瓜壳帽或礼帽,身穿长袍马褂,冬天有的还穿齐脚面的“西银筒”羊羔皮长袍子,逢年过节穿戴更加讲究。

来大六号开地经商以及办手工业作坊的人,多来自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和前山地区的丰镇、隆盛庄、集宁等一些地方。由于流入的人口比较复杂,故大六号村民有来自“九省十六县”之说。但他们不论是来垦荒种地,还是办作坊、做买卖经商,都是因为内地的战乱、赋税、征粮、征兵以及天灾人祸,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迁来,另谋生路。他们由于生活所迫,家家都有一段不寻常的艰难经历。自成祥洋货庄掌柜李润一家的遭遇,就是他们这些人中的一个缩影。

李润、是山西省天镇县人,他的父亲排行为八,叫李增英,以当毛毛匠(加工羊皮皮袄、皮裤、皮盖等)为生。1937年的8月,天镇沦陷,侵华日军疯狂地在天镇城内大肆屠杀无辜平民,大屠杀持续了3天,杀死平民3000余人。他的父亲也被杀害(包括李门本家共有11人遇难)。为了躲避战乱,他把父亲埋葬后,领着母亲、老婆孩子以及弟妹举家逃到大六号,投靠已在此地经商多年的叔父李增选,靠其叔父的关系,从集宁几家大商号赊上布匹、绸缎等货物,在大六号街上租了教堂的房子,开起了自成祥洋货庄。他自己当起了掌柜,帮忙的全是几个弟弟和家人。后来赚了点钱才在街上买下房子,店铺也逐年扩大。

到了1947年的时候,由于国民党统治境况日趋衰落,苛捐杂税不断加重,许多商号被迫倒闭。当时,乡公所强迫农民和商人交粮交税,人们叫“棒打粮”,即不管农民还是商人,谁交不清粮食和税款,谁就被叫到乡公所挨棒打。李润和他母亲任玉莲就因交不清税款曾被叫到乡公所挨过打。李润的“自成祥”洋货庄和于永丰、闫保亮、张香轩三家杂货铺,因交不起税款被迫倒闭后,于1947年秋后搬到集宁,先在集宁南河渠租了刘义昌的房子,四家合股开了一家陆成行(加工米面和面铺的统称)。后来四家又在集宁桥东一马路合股办起了洋货店,商号叫德丰隆,主要经营绸缎和布匹。直到解放以后,李润一家才又从集宁搬回大六号,重新做起了自己洋货庄的布匹买卖。凡来大六号垦荒种地、办作坊和经商的生意人,虽然各家的遭遇与李润一家大不相同,但家家都有其十分艰难的经历。

到了解放初期,大六号集镇的商贸市场尽管受到战乱的影响,但仍保持了一定的规模,有的还是解放后新增的。据有关资料统计公私合营前,工商业、餐饮业和服务行业的经营者已发展到55户,肩挑叫卖的商贩3户。其中,日用杂货铺7家,车马大店、小旅店8家,缸坊、陆成行7家,铁匠、木匠铺6家,京货庄7家,理发店、饭店、药店、裁缝铺10几家。

1954年,在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大六号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和铁木业合作社,绝大多数私营商业业主和个体手工业艺人分别加入了供销社和铁木业社,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长调民歌

2005年11月25日,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此次申遗成功,显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及世界性的价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是地广人稀,加之游牧的独特生活方式,使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思考,对爱的表达也有着独特的方式,长调民歌即是在这种爱的原动力作用之下产生与发展的。因此,长调民歌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种爱的本质与内涵。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出于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使得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也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是乌兰察布市独有的地方剧种。它作为乌兰察布市人民的一份极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已被国家正式确认,并被收入《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

乌兰察布市地跨三省,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草原、农耕使古代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不仅仅创造了区别中原的民族文化,而且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乌兰察布文化的结晶——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旧时称“玩艺儿”,始于清末咸丰年间,形成于民国初年,流布于乌兰察布市东部的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等地,以及与内蒙古毗邻的河北、山西部分地区。乌兰察布市的二人台艺术因与我区西部地区的二人台在源流沿革以及音乐、剧目、表演诸方面有明显不同,五十年代末改称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大体上经历了社火玩艺儿、玩艺儿和二人台三个阶段。

东路二人台具有独特的方言、奇异的风韵,在比兴和夸张的审美想象中浸透着具有当地特色的幽默和风趣。七八十年代东路二人台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乌兰察布市专业、业余剧团创作了一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新剧目,同时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武利平、赵德厚、王凤云、张玉兰、王俊英等崭露头角,并走向全区和全国。1980年,内蒙古艺校在乌兰察布设立了东路二人台戏曲班,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演员,1984年7月成立了乌兰察布市东路二人台实验剧团,是我区唯一从事东路二人台艺术创作表演的地区级专业艺术团体。该团主要以挖掘、整理、继承东路二人台传统剧目为己任,创作的部分优秀剧目先后在国家和自治区演出和评比中获奖。其中《摘花椒》1985年荣获全国地方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劝夫》1997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风雨山乡路》1997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风雪情》1998年荣获文化部戏剧小品比赛三等奖,大型东路二人台现代戏《光棍汉与外来妹》2001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光棍与四川女人》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之后,于2001年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晋京汇报演出,中央电视台11频道现场进行了录制并多次播放。

察哈尔文化

乌兰察布乌兰察布
民歌

察哈尔民歌是蒙古族语言流传下来。其产生、流传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三类体裁:劳动号、山歌、小调。

歌舞

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有着丰富多彩的歌舞和音乐文化。蒙古民歌具有声乐的独特风格,不论高旷嘹亮,还是低吟回落,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刀马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均表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服饰

察哈尔服饰是蒙古族服饰和满族服饰的集大成者。基本特点是便洁、亮丽、华贵,这是同该部是行伍为主有关。服饰的主角是长袍。察哈尔长袍的袍身同满族的旗袍身相似,比较贴身秀丽,袍袖同蒙古族其他部落的袍袖相似,不同处是比较秀长,不是松松跨跨。五、六十年代,蒙古族歌舞演员们的演出长袍类似察哈尔长袍。察哈尔长袍制作精细,边饰工艺要求严格,不求华丽而求优雅。长袍的外罩是坎肩,坎肩分长短两种。长坎肩要长到过膝,用料要求质地优良,边饰华丽,短坎肩不能遮臀,用料以黑、灰、兰色锻子为主,衣扣最讲究美观,边饰用特制的用金线缝制的连续图案。有的坎肩是为衬托衣袍而穿的,以庄重为主。长坎肩是青年女子们的必备衣饰,短坎肩是青壮年男子喜穿的衣饰。冬天,也有人穿白茬羊皮坎肩的,主要是为了保暖利索,一般做成盖臀短坎肩。

待客礼仪

察哈尔蒙古族来自于蒙元宫廷。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们也十分讲究礼仪。无论相互认识与否,见面总要问好寒暄,询问天气状况,牲畜膘情,事业成就,新闻轶事等,然后才转入正事。这里也有一套规矩:两人相遇,年少的先开口问好;同龄人相遇,女性先开口问好;对外地客人,当地人先开口问好;出远门归来,在家的人先开口门好;辈份小的人遇到

辈份大的人,要先开口问好。一般情况下,第一句问好,第二句是等对方回问好之后,再根据对方实际情况寒暄、询问。问话的内容要简单明了,要让对方便于回答。寒暄是比较成年后的人们进行的,相处甚厚而久别重逢的青年人也免不了寒暄一阵子。当知道对方有丧事在身的情况下,切忌不要问好,而是打普通招呼就行了。

蒙古民族散居草原上,家里来客人是希罕事,所以好客是自然造就的。

察哈尔蒙古族招待客人的方式是,先让客人上炕就坐,然后递上烟并且给点烟。谈话间把新鲜的奶茶斟给客人,而后就把菜点摆到桌面上,让客人享用。如果客人比较尊贵一点儿,茶毕就敬酒并上下酒菜肴,准备好面食用餐。更尊贵一点儿的客人,如果家里条件允许,就要杀羊给吃手把肉。给客人敬酒的规矩复杂一点儿。一要看辈份,二要看年龄,三要看地位,四要看场合。一般情况下,由家主人先用小酒杯向客人先按次序各敬一杯。酒过三巡之后,再用大杯(或者银碗)按次序各敬一杯。敬大杯酒时,喜欢唱歌的人在场的话就唱开了。唱歌的规矩是先唱三首词语严肃的歌(蒙语叫图日伊道),然后就随便唱民歌小调了。敬酒间要注意添酒,这是十分讲究的一招,满满的一杯酒,虽然先给敬的人未喝,如果给另一个人敬这杯酒时,必须添一点儿酒,那怕是一小滴儿也必须添,否则就是对人不恭。接酒的人要根据敬酒人同自己的辈份、年龄、地位等关系,确定自己是站起来接酒还是坐着接酒,甚至让敬酒人坐下后再接酒。家人敬酒后,就由家庭主妇,孩子们以同样的礼仪向来客敬酒,一般直接用大杯敬就行了。无论是谁敬酒,一轮过后,客人要向敬酒者回敬一杯或三杯。饮食一般分为两大类:荤食和灰食,灰食说得是五谷杂粮类,荤食说得是肉食,蒙语叫“乌兰•伊得格”。荤食中以羊肉为上乘,叫做“黄尼伊•苏色”。把羊肉加工食用时,分别称“苏色”、“熬其”“额伯其吾”、“胶玛”、“希若玛拉”等五种。在招待客人时,整羊宴叫“布胡勒•苏色”,羊背子宴叫“哈嘎斯•苏色”,“乌勒•苏色”是用羊背子和左前腿、右后腿,或者用羊背子和右前腿、左后腿招待。

整羊宴的招待法如下:

设整羊宴招待客人时,要选择不大不小膘成较好的羊。先把羊头毛退净煮熟,再把羊内脏煮熟(把羊小肠洗净后灌进拌好面粉和调料的羊血)待用。需要煮熟的羊肉是羊背子,两根肩胛骨、两根肱骨,两根髋骨,两根胫骨,六节胸椎,八条肋骨。司仪人员先把羊下碎放入较大的盘内(这种盘是特制的,有铜制的,也有木制的),然后把零星的带骨羊肉摆放在下碎上面,再把羊背子平整的放好,最后把羊头放在羊背上。上述用料的摆放要对称,要齐整,要同活羊的结构趋向一样。这样摆上的用料基本上是一只整羊了,羊蹄子是不上宴的,人们都知道这些基本常识。由于地区不同,整羊宴也有一些的区别。有的地方放整羊时,不上杂碎,不上羊蹄和羊脖子,其他都上,按“布胡勒•苏 色”、“伊贺•苏色”区分。

整羊由专人(司仪)摆上席桌,羊头的方向要对准席面上最尊贵的客人。摆整羊时要有专人向首席客人先敬一杯酒,客人当然也要回敬一杯。首席客人拿起专用刀具,在羊头上划一个“十”字后,把刀递给司仪者。司仪先把羊头取下,连同羊尾上割下的尾梢部分放入小盘内,从羊背的前半部分割下一面有三根肋骨的部分(蒙语叫达若莫),供在主人家的神龛前。然后从羊背右侧切割三指宽的肉条,再从左侧割下同样的一条,相互交换一下位置放好,将刀把朝客人方向放入盘内,意思是请吃吧。首席客人拿起刀,先从羊背的前部切一块肉放入火中(以示祭祀财神),而后大家就互相关照着吃肉了。招待喇嘛或妇女贵客设整羊宴时,羊头不必上席。

招待客人忌用桡骨和颈板骨肉。煮肉汤里下米或面条子,作为宴席的收尾用餐。

设羊背子宴招待法如下:

设羊背子宴同设整羊宴的礼节程序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羊背子宴比整羊宴所用的羊肉少一些,下碎不上席。这种宴只用羊背子,四条肋骨,六节椎骨,一条后腿的下半部分,退净毛的熟羊头即可。这里也有个说法,四根肋骨代表羊的前胸,六节椎骨代表羊的胫项,羊背子代表后身,后腿代表四肢,加上羊头就是全羊了。羊背子宴适用性强,高中低档的宴会都可摆放。(如果客人多,可多煮一些其他羊肉,给一般客人随便吃)。

著名人物

历史人物

葛根塔拉草原旅游区

葛根塔拉草原旅游区是国家首批命名的“AAAA级”旅游景区,是乌兰察布市及自治区主要草原旅游景点之一。

旅游风景

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

辉腾锡勒旅游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部,察哈尔右翼中旗科布尔镇南。

火山岩地貌考古旅游区

火山岩地貌考古旅游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属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为清编察哈尔八旗之右翼正红旗、正黄旗驻牧之地。有四个旅游景区构成,分别是蓝天蒙古大营旅游区、阿贵乌拉旅游区、八号地岩文岩画旅游区和火山岩地貌旅游区。

苏木山森林公园旅游区

苏木山森林公园旅游区位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城关镇南45km处。

黄旗海旅游区

黄旗海旅游区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东西长20km,南北宽9km。黄旗海蒙古语译为“昂盖淖勒”,因在察哈尔正黄旗二苏木境内,故汉名称黄旗海。

环岱海旅游区环岱海旅游区名胜景点不仅有蛮汉山原始次生林、马头山、洞金山卧佛景观,还有距今5000年前的龙山早期文化遗存,有秦汉古长城遗址和大庙遗址,有厂汉营革命烈士陵园,贺龙革命活动旧地等人文景观。

凉城环岱海旅游区

凉城环岱海山水风光旅游区有多种旅游资源组合的综合性旅游区。岱海东西长35km,南北宽10km。

旅游风景

老虎山生态公园

老虎山生态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始建于1980年。

老虎山生态公园总体共设九个区,它们分别是:大门瀑布区、纪念碑区、植物园区、虎石区、虎山游乐区、赵家大院、老潭区。冯将军林和老城遗址。

黄花沟

黄花沟风景区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草原腹地,是典型的高山草原地形。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制造业PMI    下一篇 红岭小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