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苏报》案

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 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

目录

《苏报》案是晚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一次文字狱,是辛亥革命爆发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苏报》原是以日侨名义创办的报纸,1896年6月26日由胡璋创办于上海,报刊内容多载市井琐事。1900年由陈范接办,开始倾向改良。1902年《苏报》首先开辟“学界风潮”专栏,支持学生正义行动。此后,陈范加强了与爱国学社的合作,政治倾向也日趋激进。1903年5月,《苏报》正式聘请爱国学社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发表了大量激烈宣传革命思想的文章,如邹容的《革命军·自序》、章士钊的《介绍<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把矛头指向了清王朝,产生了很大影响,引起清廷仇视。清廷公然逮捕了章太炎等五人,邹容闻讯毅然投案。同年7月7日,苏报馆被查封,陈范流亡日本。这一镇压革命报纸的案件被称为“苏报案”。

具体经过

专栏鼓吹革命

1903年2月,上海《苏报》开辟了《学界风潮》专栏,该专栏特为刊登革命师生的反清排满、抗议封建专制的文章而设。《苏报》原是一家日侨报纸,1896年发刊,1898年秋转售与中国人陈范。

陈范 字叔柔 ,号梦坡,湖南衡山人,他愤于清朝政府腐败,想主持清议以挽救时局,便鼓吹维新保皇。《苏报》与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关系密切。《苏报》报导了南洋学退学风潮后,受新型思想的影响,言论日趋激烈。这年春节后,报馆聘爱国学社师生蔡元培、吴稚晖等七人撰写论说,并每月100元补助学社经费。很快,"革命排满"的呼号出现于报端,《苏报》开始变为教育会和学社的机关报。 "同盟会"一词广泛使用

1903年4月,《苏报》连续发表各地筹组"中国教学同盟"、中国学生同盟会"、"国民同盟会"等消息。排满反清的革命思想已经迅速深入人心,并有燎原之势。革命派的联合已为大势所趋,"同盟会"一词由此而风靡一时,被广泛使用。

支持学潮

1903年5月3日,上海广方言馆学生为反对总教习舒高第的无理压迫,倡议集体退学,总办赵滨彦竟欲调兵围校,后见学生坚执不屈,才设法调停。9日,杭州教会学校蕙兰书院学生,因反对美国教士甘惠德的欺侮,50余人退学,组成了改进学社。

章太炎章太炎
1903年5月11日,《苏报》就学潮一事发表《读〈杭州蕙兰书院学生退校始末记书〉所感》,指出:"官立学堂,政府压制之小影也";"教会学堂,宗教压制之小影也"。因而学潮斗争是"脱奴隶之教育,去专制之范围";"释宗教之迷信,不受外人之羁绊"。文章认为,学潮乃是"政治界反抗力之先声"。

反击《中外日报》

1903年5月12日,《中外日报》在《存诚篇》中,攻击革命派创非常之论,挟骇众之言,遂欲首发大难,以号召徒众,假义声以风动天下",实则不足以要其成","不能实有所联结"。上海拒法、拒俄运动是改良派和革命派联合发动的演说自己的主张的有维新派、保皇党的汪康年、龙泽厚、冯镜如、易季服,也有革命派的蔡元培、吴稚晖、马君武、邹容;两派旗鼓相当。在拒俄会上,两派曾发生"因宗旨不合,相对驳诘,哄然走散之事"。

《中外日报》指责革命派的第二天,《苏报》即发表《敬告守旧诸君子》,指出"居今日而欲救吾同胞,舍革命外无他术。非革命不足以破坏,非破坏不足以建设,故革命实救中国之不二法门也"。该文并说,革命是要流血的,革命者宁愿流血,以为救四万万同胞。

14日,《中外日报》又发表论文《乘时篇》,攻击革命主张是"时之所必不能为"。《苏报》即于18日发表论说《读〈中外日报〉》,公开应战,指出群众幼稚的改革要求,"要不可谓非国家思想之萌芽者也,吾固将引而进之,而不知彼主笔之一切用消极手段者何为也"。

文章还指斥道,汪康年是听到了潮朝要镇压拒俄运动的风声,"故亟为此论以自解于官场也"。

连续刊登革命文章

1903年6月1日,在主笔章士钊主持下,《苏报》开始"大改良",于文章、消息重要之处夹印大号字,突出学界风潮栏,增设舆论商榷栏,减少一般新闻。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单纯之议论,作时局之机关",就是说用革命的舆论影响中国政局。

1日,发表《康有为》一文,说"天下大势之所趋,其必经过一党之革命,殆为中国前途万无可逃之例","革命之宣言,殆已为全国之所公认,如铁案之不可移"。"新水非故水,前沤续后沤。戊戌之保皇,不能行于庚子之勤王;庚子之勤王,不能行于今后之革命",即使清廷百般设法阻止,包括抬出康有为,也"于中国之前途绝无影响"。斥康有为"间接乞怜于满清政府,而保圣清子孙万世之业",以为"今日之新社会,已少有康有为立锥之地"。2日,登《哀哉无国之民》以及《论江酉学堂学生无再留学之理》,号召学生不再"俯首就范于亡国家奴之下"。

3日,刊章炳麟之《客民篇》,斥清廷为"客帝"。

6日,发表"自然生"(张继)所作《祝北京大学堂学生》,指出"革命有二种,曰中央革命,曰地方革命",中央革命即由"中央政府所地为起点而延及于地方者",地方革命就是"革命洪水以地方为起点而奔赴中央政府所在地",号召北京大学堂学生学习巴黎、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学生"撞自由钟"、"树独立旗"、"杀皇帝"、"倒政府"。

7日,载《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反对清政府的文化高压政策。

9日,载章士钊的《读〈革命军〉》,指出出:"仇满之见,固普通之人所知也,而今日世袭君主者满人,占贵族之特权者满人,驻防各地以压制奴隶者满人,夫革命之事亦岂有乎去世袭君主、排贵族特权、覆一切压制之策者乎"?

10日,刊张继的《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说:"非因不去,良果不结;小丑不除,大敌难御"。"对今之满洲既能张复仇主义,以光复我有,则他日之大英、大法、大俄、大德之来主我者,亦可张复仇之气,以驱逐之也何难"!

11日,载无名氏《杂感》,疾呼"时乎,时乎,机不再失!乘是而流一点万世不磨之鲜血,造一个完全美备之政体,荡清胡氛,强我种类。虽千万圆颅乱掷于血雨肉泥中,而万世钦仰此光明磊落之手段,岂不大快乐事"!

12日,发表柳亚子、章炳麟、蔡冶民及邹容等人合写的《驳〈革命驳议〉》,痛斥"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论调,提出革命与改良是根本对立的,只有流血斗争,才能创建"新中国"。

20日,登《江南水师学堂之鬼蜮》,指出:"盖学生者,实能于方今各社会中独树一帜,有吸取新思想之资地,有翕受新感情之脑筋,有担任新中国之学问。社会主义方倒欧风、倾亚雨而来,旁皇而无所著,而直接承受之力,不得不以学生为之媒"。

22日,刊《杀人主义》一文,说清政府与四万万同胞"有二百六十年不共戴天的大仇",号召人们与仇敌斗争到底"。路易死,法乃强;英靳去,美乃昌。毋馁尔气,毋韬尔芒;插义旗于大地,覆政府于中央;扫除妖孽,还我冠裳!时则独立厅建,自由钟撞,率我四百兆共和国民,开一杀人之大纪念会,以示来者于弗忘"。完全是一篇武装起义的檄文,读之令人心砰。

中国教育会分裂

1903年6月1日,《苏报》刊登了中国教育会的广告,声明通讯地址是"大马路泥城桥外福源里二十二号中国教育会",特别强调"切勿误寄爱国学社"。爱国学社与中国教育会的分裂,出人意料。爱国学社成立后影响日大。5月,教育会在张园开会时,有人提到"学社即教育会之一部分",学生大哗,他们在自办的刊物《童子世界》上刊出《爱国学社之主人翁》一文,针锋相对地说:"爱国学社之主人翁谁乎?爱国学社者,爱国学社之爱国学社也"。这标志着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这两个革命团体的公开分裂。自此事情日僵。

13日晚,在学社召开评议会,讨论会与社谁为主体?爱国学社代表认为学社为独立机构,不受教育会教导。蔡元培、黄宗仰主张"听学社独立"。双言语冲突,不欢而散。蔡元培气得不愿再管事,两三天后便去了青岛。裂缝无法弥补。

19日,爱国学社社员发表《敬谢教育会》一文,宣布独立。

25日,黄宗仰代表教育会在《苏报》发表《贺爱国学社之独立》。教育会与学社正式分裂。

赞《革命军》
《革命军》《革命军》

6月,《苏报》高度评价邹容的《革命军》和章炳麟的《驳康有为书》,赞扬《革命军》是"以国民主义为干,以仇满为用,据扯往事,根极公理,驱以犀利之笔,达以浅直之词","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读之当无不拔剑起舞,发冲肩竖。若能以此书普及四万万人之脑海,中国当兴也勃焉"。而《驳康有为书》则"持矛刺盾,义正辞严,非特康氏无可置辩,亦足以破满人之胆矣。凡我汉种,允宜家置一编,以作警钟棒喝"。

清廷欲捕革命党

6月,在恩寿督促下,上海道袁树勋不断与各国领事谈判。

20日,两江总督魏光焘电告外务部:"查有上海创立爱国会社,招集群不逞之徒,倡演革命诸邪说,已饧查禁密拿"。

21日,清廷据魏电下旨说:"似此猖狂悖谬,形同叛逆,将为风俗人心之害。著沿海沿江各省督抚,务将此等败类严密查拿,随时惩办"。袁树勋即以"奉旨查办"名义继续交涉。

22日,谓上海租界"有人名为拒俄抗法,实希图作乱",要求密拿严办为首等。并开出名单列有蔡元培、陈范、吴敬恒、黄宗仰、章炳麟、邹容等人。兼湖广总督端方23日电魏光焘,强调《苏报》"悍谬横肆,为患非小,能设法收回自开至妙。否则,我办一事,彼发一议,害政惑人,终无了时"。

24日,魏光焘电复端方,告以已"嘱沪道婉商工部局",查禁《苏报》。

25日,候补道俞明震由南京抵沪,会同袁树勋与驻沪领事署交涉,要求签票协捕蔡元培章炳麟等6人。领事团以案犯属政治性质为由,拒绝协捕。

逮捕章炳麟

6月,上海租界当局在上海道袁树勋的不断交涉下,开始让步,同意清廷的要求。

29日,袁树勋、俞明震办的交涉已告成功,租界当局开始捕人。

袁树勋等拿着"圣旨"去请求领事们签字捉拿"钦犯",各领事表示,如作为租界之案,在租界审理,便可以考虑。袁表现愿照此办理,领事们便同意签字英、美领事告诉袁,清方必须恪守这一定约:"照章,凡在租界犯案者,应在公堂定罪,在租界受罪"。但工部局仍拒绝会同捕人,魏光焘采用英国法律顾问的主意,命袁、俞向英界会审公廨控告这些"钦犯",工部局才不得不出票拘人待讯。

29日上午,侦探、巡捕多人闯进三马路《苏报》馆,出示查禁"爱国会社"和《苏报》,捉拿"钱允生、程吉甫、陈叔畴、章炳麟、邹容、龙积之、陈范七人"的牌告,当场将帐房程吉甫锁去。陈范当天也在馆内,巡捕两次到馆都没有捉他,陈连夜走避。

30日上午,探捕又往爱国学社捕人。章炳麟仍住在社内。头一天晚上,他与吴稚晖等去《苏报》馆向陈范打听捕人情况知道自己也在列。

这天清晨,叶瀚又来到学社劝章等"留此身以有待",他们纷纷散去,章独岿然不动。巡捕拿着拘票,一一指名查问。章答道:"余人都不在,要拿章炳麟,我就是!"遂被铐走。同日,陈范的儿子仲歧、钱宝仁在女学报馆被捕。4人均被押在巡捕房。

章炳麟并写信劝邹容、龙泽厚自动投案。龙当夜自首。

《苏报》被查封

1903年7月6日,章炳麟的《狱中答新闻报》一文揭载于《苏报》。当日,清廷方面律师古柏向公廨要求查封《苏报》。审官允准,英领事签字,但工部局拒不执行,用不派人会审他案相抵制,这样,《苏报》馆于1903年7月7日被封。名震一世的革命报纸至此停言。

章炳麟、邹容被判监禁

1904年 5月21日,经汪懋琨会同英国副领事德为门等复讯,宣布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罚做苦工,自到案之日起算,限满释放,驱逐出租界。"《苏报》案"至此收场。

因此案颇多龃龉,故判决始终未下。舆论纷纷指责将章、邹长期关押而不判刑有违法律和道德;工部局并放出风来,说再不宣判就将人放掉。清廷外务部怕前功尽弃,这才接受英使意见,同意缩短刑期。孙中山指出:"此案涉及清帝个人,为朝廷与人民聚讼之始,乃清朝以来所未有也。清廷虽胜讼,而章邹不过仅得囚禁两年而已。于是民气为之大壮"。

事件影响

这是中国报业史上一场令人难忘的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专制统治,从不允许有任何“犯上作乱”的言论出现。他们大兴文字之狱,动辄加害敢于说话的文人,此举尤以明、清两朝为甚。近代报业在中国出现以后,封建统治者视之为洪水猛兽,极尽控制、压制之能事,“苏报案”的出现正是广大民众和进步文人同封建统治者冲突、较量的一个突出事件,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字狱实施于报界最早、最为典型的案件。

苏报案的发生和章、邹就逮,也导致了革命运动的展开。“苏报案”发生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比过去积极了。1904年,湖南、广东的绅商要求收回粤汉铁路,改归民办。从此,展开了收回利权运动。同年,“中美华工条约”期满,各地报刊揭发美帝虐待华工的实况,人们对美帝的仇恨渐渐增加,终于汇为抵制美货运动。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就在“苏报案”发生后半年,孙中山在《檀山新报》上发表《敬告同乡书》,明确指出:“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号召“大倡革命,毋惑保皇”,划清了革命和保皇的界线。

接着,在《驳保皇报书》中,指出康有为等在变法失败后所宣传的“爱国”,是爱“大清国”,不是“中华国”,认为“保异种而奴中华,非爱国也,实害国也”,并对保皇党人“所论《苏报》之案,落井下石,大有幸灾乐祸之心,毫无拯弱扶危之志。”摘发备至。

1905年,孙中山把他领导的兴中会,同黄兴领导的华兴会以及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领导的光复会联合起来,组成中国同盟会,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写入誓词,定为革命党人必须遵循的纲领。这个纲领的实质,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共和政体。这个纲领,给革命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犀利武器。

从此,推翻清朝成为时代的主流,保皇会保皇臣清的面目也就日露,终且为清政府“预备立宪”摇旗呐喊,与革命派公开论战了。“苏报案”距今已经一百年了,回顾一百年前章太炎、邹容的斗争业绩,“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章太炎在《狱中答新闻报》说:“天命方新,来复不远,请看五十年后,铜像巍巍,立于云表者,为我为尔,坐以待之”。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缅怀他们,纪念他们。

相关人物

章太炎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名炳麟,字枚叔,原名学乘,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新法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章炳麟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辛亥革命后,日渐脱离政治,专意治学。在法家、史学、文字音韵和文学诸方面都有深湛造诣。1906年6月29日,因“苏报案”被捕的章炳麟出狱。1936年6月14日因鼻窦癌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

邹容

邹容邹容
邹容(1885年—1905年),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出生在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 应巴县童子试,因愤于考题生僻而罢考,从此厌恶科举八股。从父命入重庆经书书院,因蔑视旧学而被开除。后逐渐向往维新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费生,因思想倾向维新,临行时被取消资格,遂决计自费赴日留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到达东京,入同文书院。始撰《革命军》初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返回上海,住入爱国学社,结识章太炎,结为莫逆之交。这时,恰逢拒俄运动发生。他两次在张园拒俄集会上演讲,签名加入拒俄义勇队。5月,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在此期间,《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请章太炎作序。《苏报》案发生后,于7月1日至巡捕房投案,被囚于租界监狱。邹容被租界当局判监禁两年,折磨致病。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1912年3月29日,经孙中山批准,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遗著辑有《邹容文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法院    下一篇 长白山野山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