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东坝大马灯

东坝大马灯是南京高淳著名的民俗活动,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在高淳区东坝镇、固城镇两地流传,被誉为江南一绝,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坝大马灯是一项模仿战马造型的民间舞蹈,东坝大马灯用竹制“马架”,外表用绒布制成“马皮”,并饰以马鞍、缰绳、铜铃等,形神兼备。大马灯一般由七匹“马”组成,表演时模仿真马动作奔跃,扮演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小演员飞身跃马出征,在鼓点的指挥下,配以民间器乐,马队交替布阵,最后按“天下太平”四字笔画走阵收场,整个场面非常壮观。

目录

东坝大马灯东坝大马灯
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仍在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固城镇两地流传。
大马灯在造型上比一般马灯的道具马型高大,是由两人组合表演一匹马。前面一人戴道具扮马头,后面一人曲身紧抓前面人的腰带,披戴道具作马身,两人互相受到牵制,表演时难度较大。在练习阶段要求比较严格,扮马人首先要熟悉真马的性情、动态、静貌;其次是苦练马步功夫。马在行走时,演马首的起左步,演马身就要跟右步。两人四条腿左右交差,亦步亦趋,紧密配合,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把假马演得逼真神气。
东坝大马灯代代相传,训练有素。表演时7名少儿扮演三国戏剧中刘备、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马超及旗牌报手,乘坐7匹战马,在旌旗招展、战鼓雷鸣中策马扬鞭,疾驰而出,神威气势,咄咄逼人。只见那令旗指处,阵法不断变换。由跑单穿、双穿、布阵列队、信马由缰,到围阵对敌,七马昂首长啸,奋蹄奔腾,俨如疆场驰骋,将假马演成栩栩如生的真马。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后以“天下太平”四字列队收场。在场观众仿佛身临古战场,惊喜交加,叹为观止。

历史

唐宋以后,东坝镇已成为太湖流域的重镇,至明清更为繁荣,有“七省通衢”之誉。当时,东坝成为扼守中江、下江枢纽,商贸繁荣、商贾云集,亦不乏文人雅士。每年农历三月、五月、七月都有隆重庙会活动。唯春节、元宵少民间文娱活动。一些儒商认为当地百姓看惯了船帆,而很少见到车马,于是受汉代“骆驼载乐”的启发而兴起竹制“大马灯”,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舞玩。由于“大马灯”必须有较多固定的人来参加,因而,以汤姓为主体的东坝村大马灯应运而生,并不断得传承和发展,成为世代相传、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
近年来,固城镇桥头村恢复了大马灯表演。他们的“马队”由九匹马组成,表演形式与东坝大马灯基本相同,其表演队伍更显雄壮。

价值

东坝大马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它在内容上体现了高淳人民崇尚“忠义”的思想和高淳人民改天换地的龙马精神,生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天下太平”和谐社会的向往,从而将中国的传统道德理念蕴含其中。同时,东坝大马灯造型逼真,表演生动,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荣誉

东坝大马灯东坝大马灯
解放后,高淳县重视对东坝大马灯的挖掘、整理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和市、县文化部门加强了对东坝大马灯的保护。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对音乐、舞美等方面作了进一步规范。在南京市有关艺术家的指导下,东坝大马灯在音乐、舞美等方面有了新的改进,使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奇葩大放异彩。
1991年南京高淳东坝大马灯在金陵庙会上一举成名,成为行家和市民称赞的焦点;
1993年春,在参加南京市首届金陵民间文化庙会的比赛中,独占鳌头;同年9月,在沈阳第三届国际秧歌节比赛中,力挫群芳,一举夺得最高奖——金玫瑰奖;
1993年底,在广州参加了“93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活动,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表演,深受各方面的好评;
1994年3月5日,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兰杯”“春节联欢晚会颁奖晚会”现场直播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获得了“江南一绝”的美誉。
1995年5月,为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区)经验交流会的代表们进行表演。当时的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和各省、市分管领导一同观看了演出,并和大马灯表演队合影留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马灯先后在上海旅游节、无锡太湖艺术节、常州民俗文化节、大连服装节、南京第六届全国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中大显身手,载誉而归。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跳五猖    下一篇 塔沃拉腊王国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