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经济
- 中文名
- 私营经济
- 外文名
- private economy
- 基 础
- 生产资料私有和雇工劳动
- 目 的
- 盈利
- 类 别
- 一种经济类型
- 定义
- 私有制的经济形式
目录
私营经济具有以下特征:
1.生产资料私有。即生产资料完全由企业主私人所有和支配,雇工不占有生产资料。这是私营企业和私营经济的根本特征之一。
2.以雇工劳动为基础,也就是说私营企业主要依靠雇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3.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私营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
4.劳动所得投资分配或以按资分配为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现阶段私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种: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是指一人投资经营的企业。由于独资形式由独家投资、独家决策、独家享有利润,责权利高度统一,有利于提高效率、灵活经营、改善管理,也有利于保守商业秘密,是私营企业尤其是小规模私营企业较多采用的形式。由于这种组织形式是个人独家投资,规模不易很快扩大,所以私营企业也有采取合伙形式的。
是两人以上按照协议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企业。合伙企业对企业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所以它也有局限性,投资者负无限责任,风险较大。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股金的形式向社会集资,股东对企业投资风险小,有利于迅速筹集资金、形成生产规模,弥补了独资和合伙两种组织形式的不足。
比较规范,股金不得抽走,不能随意出卖转让,不准上市,有利于保持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也有利于政府行政管理、监督和指导。有限责任公司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是今后大多数私营企业的组织形式。私营经济的组织形式还有私营企业与公有企业的联合与联营,以及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等形式。
私营经济具有灵活的经营模式,能够弥补旧经济结构中的不足,增加社会服务、活跃城乡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推动城镇化发展。但是,私营经济以最大利润为目标,有可能采取与国家宏观调控取向相逆的经济行为,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私营经济存在较普遍的偷、漏税行为,不正当竞争,对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污染环境损害了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私营经济的进程中,要注意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管理等限制和减少消极作用,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1998年8月28日,国统字〔1998〕200号)第九条规定:"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是指按《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第4号令发布)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独资企业是指一人投资经营的企业。"即由一名自然人投资经营,以雇佣劳动为基础,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是指按《合伙企业法》或《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由两个以上自然人按照协议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是指按《公司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由两个以上自然人投资或由单个自然人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另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自然人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问题的通知》(1994年11月18日,工商个字〔1994〕第325号)第六条规定:"凡由自然人为主申请,自然人出资额占注册资本51%以上的有限责任公司,其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适用上述规定(按照私营企业管理)。"私营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按《公司法》的规定,由五个以上自然人投资,或由单个自然人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个体经济建立在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条件基础上,本身又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在各个社会形态之中,都不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它总是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作为一种附属和补充的经济形式存在。
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存在剥削性质。我国对私营经济的方针是鼓励发展、积极引导,加强监督和管理。
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学习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三资企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加以控制和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
另外三资经济,认为就是以三资企业为主的经济。
首先明确一下,三资企业不同于外国企业。三资企业是按照中国法律成立的企业形态,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外国企业则完全是国外的组织。根据经济法上的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两者在管理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涉及税收、外汇管理、投资机制等方面。 三资企业包括三种形态:
中外合资企业又叫股权式合营企业,由外国投资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类型的经济组织,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照各自出资比例分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企业形态;外合作企业又叫契约式合营企业,由外国投资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类型的经济组织,通过合作协议来组成的企业形式。
外资企业又叫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由外国投资者单独投资,在中国国内设立的企业。
此外还有一种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分类标准完全没有很大意义。三种企业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这些特征有时候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内能够表现的非常明显。
如何根据行业特点和投资者的要求以及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企业形态,有时是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中国这种特殊的国情和政策环境下,毫厘之差就能带来非常不同的结果。
一般来说,合资企业中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产权明晰,利润分配和风险分担比较公平,因此比较多的适用于投资金额高、技术含量高、商业周期长的项目。
合作企业的特点是基于双方协议组建企业,这种自治原则使得双方在合作内容上拥有很大的灵活性。另一个特殊的地方在于,合作企业是我国税法体系下唯一允许外方投资人从税前利润中先行收回投资的企业形式!这种规定有利于外国投资者尽快实现投资回收,因此具有在实践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正常情况下,投资人只有在交纳完企业所得税、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以后,才能分配剩余利润);而对于国外投资人来说,独资企业因为全部投资来自国外,所有受到中国法律的管制相对也就最少,投资者可以拥有全部的管理权限。所以很多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很多愿意选择这种形式(不过在很多领域,国家对于企业的资本结构有比例限制,很多外国资本只能选择合资的方式规避中国的政策限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私营经济缺乏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到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这期间,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地位还未完全确立。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在与国有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指出既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国有经济,也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3年10月14日,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上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陆续颁布和实施,民营经济在社会各行各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民营经济自身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从改革开放开始时的“零星、自发、小规模、低水平”的工商户,到2003年在冶金、汽车、电力等行业,已经出现投资规模在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私营企业。随着企业的做大,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日趋加大。福建民营经济约占GDP的一半以上,财政收入的1/3以上;浙江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70%以上。陕西、四川、河南民营经济均已占GDP的40%左右。
(2)个体、私营企业东部地区比重较大,西部地区增长较快。半数以上私营企业集中在东部地区。并呈稳定、快速发展态势。2001年东部地区户数占全国83.54%,6个过10万户的省份均集中在东部(其中江苏、浙江、广东超过20万户)。净增长量均在万户以上;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增幅较大,达到20%(户数占全国16.46%),东部地区个体工商户占总数73%。
(3)企业组织结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工业产值占60%。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量,最活跃的部分。如果将个体工商户算做微型企业的话。中国内地现在中小企业超过了3000万户。
(4)个体、私营企业从事的行业正在逐步扩大。个体、私营企业从事的产业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且发展较快。从行业分布看,截止2001年底,在私营企业中农牧渔业的户数为1.84%,采掘业为0.86%,制造业为33.76%,建筑业为3.2%,交通运输与仓储业为1.33%,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40.54%,社会服务业为11.26%,其他为7.21%。
(5)企业组织形式正在发生质的转变,更加符合市场主流发展的要求。2001年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达137.98万户,增长26.9%;合伙企业13.1万户,增长25.1%;独资企业户数为51.7万户,增长3.44%。目前私营企业集团已达2200多户。
(6)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私营企业中的一个亮点。对私营经济发展贡献率高,融合了市场机制和知识密集的双优势。现在民营科技企业约有9万家(保守数),600多万人,资产总额100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2万亿元左右,实现利税1000亿元以上,创汇300亿美元以上,中国有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有80%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园区中,国家为此设立了技术创新基金,有6%可得到贷款。
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对满足人们多样化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重要论点,进一步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引申开去,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值得探讨。
(一) 中国私营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发展。
2、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转变和发展。
3、由封闭转向开放。这个重大转变不仅适应中国落后生产力的水平,而且具有根本和长远意义。
中国急于学习苏联,从指导思想和理论上把不断变革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加上持续不断地开展阶级斗争策动上层建筑的革命,在所有制问题上不断提升,要求纯而又纯。从1954年高级合作社开始,走向公社化;由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开始,加快走向全面公私合营消灭资本主义,进而在城乡一再割资本主义尾巴,都是在所有制问题上不断提升,要求纯而又纯的反映。从农村说,它剥夺农民的生产资料,剥夺了农民生产自主权和政治权利。农民的剩余劳动产品几乎全部被国家拿走,城镇工人和知识分子,以极低的劳动报酬,奉献了劳动成果,城乡劳动者都将自己的劳动积累支持了效益很低的国家工业化。这实际上是在社会主义口号下的一种新的奴役制度。它积累起来的经济和社会矛盾由全面破坏性的“文化大革命”进—步膨胀起来,必然走向绝路。应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等几大突破,缓和了中国的经济社会矛盾,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不可逾越的一种所有制和经济形式,它的存在形式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而且具有极大的生产力发展的包容力。西方发达国家至今经济社会相对稳定发展,重要原因在于此。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是在激烈的社会和民族矛盾中出现的,是共产党这个政治力量适应当时的形势和采取了正确的政策而取得政权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理论指导的激烈取向,在取得政权不久,立即采取强制性的没收和改造政策,建立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经济,虽然能干出几件大事,却限制了人们的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和政治权利。苏联自始至终坚持了这一制度,导致了没落和衰亡。中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设法改革国有经济,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因此,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特色所在。
毛泽东曾经在1940年提出中国的前途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和国家,后来中共又提出建立联合政府。日本投降后,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以此为纲领,用战争回答国民党的进攻,打败了国民党,取得了全国政权。
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应该坚持实现新民主主义制度。但为时不过六年,这个纲领就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只是经过了六年就过渡到社会主义。195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经过二十年,又出现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出现个体私营经济,这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旧观念和制度被一一突破,不想改也得改。改革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共产党取得政权,按照不成功的模式走了一大程,重新回到起点,这应该说是批判了教条后的真正的实事求是和符合历史发展的选择。
(二)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了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的结合
中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用行政手段和计划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但这种体系不仅存在越来越明显的低效益和恶性循环,而且牺牲了人民利益,牺牲了农业和轻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牺牲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致命的问题是压制人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国家和政府一个主体的投入,而缺少亿万人的投入、创造财富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前者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后者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温床。这种类似宗教色彩的理论和信条与信仰一个上帝的超人力量把社会带入天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人间社会的发展进步毕竟离不开亿万人的解放和创造力。失去这个基本点,只会导致社会停滞和危机。而这种解放和创造力在于有一个所有制形式作为载体。社会发展至今,私营经济和它不断发展的形式是最有效的载体和容器。
私营经济不仅不需要国家直接投入,而且它和市场经济共生,是生产要素和资源有效的配置形式。中国的私营企业没有国家投入,1997年注册资本已达 5140.12亿元,这是资源优化组合的有力的证明。私营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和指导十分重要,但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上有许多特点,主要是:
1、以劳动力投入为主,资本、技术、自然资源自然结合,它是这个相当长时期内的特点,也是中国劳动资源优势的体现,它不但解决国内劳动力就业的难题,而且产品具有竞争力。
2、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使私营经济自发地进行优化和调整,在对外开放度大和市场发育较快的地区,这种调整十分明显。珠江三角洲的私营企业,走过了80年代来料加工阶段,走向自主开发新产品,而且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浙江富阳市等地,上规模的私营企业不但组建了公司,而且和科研部门密切合作,不断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这些地区的私营企业,在全国市场出现萧条时期,他们的产品仍然畅销不衰。同样在这一时期,那些一般消费品,由于供给过剩,企业倒闭。这种现象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
(三)中国私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国有经济出现了一批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企业,但主要支撑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978~1995年国有经济比重由77.63%降至 33.94%,集体经济由22.37%上升至36.59%,而非公有制经济由0上升至29.44%,包括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而个体工商户年增长幅度在10%左右,私营企业年均增长20-30%,为国有和集体经济所不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资料、国家统计局资料)。中国工业品、特别是日用工业品供给迅速增长,主要依靠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私营经济在商品零售市场的占有率也在日益提高。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有经济3285.9亿元,集体经济2631.0亿元,联营、个体、其他经济共达 2383.1亿元;1997年,国有经济6533.2亿元,集体经济 4887.6亿元,联营、个体、其他经济共达15422.5亿元,超过国有、集体的总和,如果按非国有经济计算它的比重,已超70%。
1979~1995年,个体私营经济共上缴税金1200多亿元。全国百强县中大部分是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的县,提供的税收占县财政收入的30~60%。目前东、中、西部的许多县(市)着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开辟富民的通路是重要目的,同时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投入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事业。
从长远来说,国家将集中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建设,大部分竞争性行业由民间投入和经营,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将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私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出路
从经济和社会结构来说,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中国庞大的社会劳动力的出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个体私营经济是主要出路。1996年以来,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下岗国有企业职工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出路。据各省市的材料说明,下岗职工约有1/2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所吸纳,或自办这类企业。如果说私营经济在前些年发展过程中曾经利用了国有企业的人才和原材料资源,那么目前一个时期,它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改制的成本,接纳下岗工人就是最大的一个方面。
中国最大的失业群体是在农村,近两亿劳动力不能转移,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无从谈起。以个体私营为主的乡镇企业已经吸收了1.2亿农村劳动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新的合作经济的发展,将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
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目前,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不到30%和 20%,如果提高到50%和40%,中国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将大为缓和。
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人民富裕起来。目前从全国来说,已经解决了温饱,199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90元。城乡人民下一步目标是走向富裕,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成倍地增加城乡居民的人均收人主要靠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合作事业。
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提高国民素质,改进社会管理,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
中国私营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它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私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权责利清晰的特点,但不是生来就有现代企业的制度,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同样是私营经济永恒的课题。
我国出现了买方市场,经济结构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新技术革命到来,东南亚金融危机出现,更加重了中国的困难,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显得迫切。中国私营经济是在产品短缺、体制转轨、法制不健全、许多行业利润率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目前这些条件已经逐渐丧失,一般产品过剩,结构性矛盾也暴露出来。目前中国私营经济的结构性弱点概括来说是低(技术装备和产品科技含量以及管理水平低)、小(规模小,注册资金户均50万元,从业人员户均12人)、散(加工工业和商业、饮食业一哄而起,就是在—个地区和城市,同类产品也盲目发展),因此,优化调整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这种形势,既是中国私营经济面临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国际经验表明,每一次生产过剩,遇到经济危机,推广新技术,加快结构调整,经济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包括私营经济就面临这种挑战和机遇。可喜的是这种调整早几年就已在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一些地区开始,这种调整将逐步向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来说,中国是发达国家加工工业和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地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大城市、农业区与欠发达地区以及中西部山区、西部深山区、边远山区和牧区不发达地区的明显差别。中国私营经济存在产业和技术在三个地区梯度转移的情况。例如,珠江三角洲、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企业和国际关系密切,在90年代初期已经从来料加工型、低水平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自主开发、企业装备和产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而且出现了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广东民营高科技企业达3000多家,1997年产值增长 35%。以化纤产品为王牌的浙江绍兴,传统的纺织品已经过剩,几年来不断进行调整,瞄准国际市场,加快化纤织物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不断涌现,继续保持中国轻纺“硅谷”的地位。199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450.9亿元,同比增加15.4%,财政收入10.44亿元,同比增加14.3%(《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2月13日)。目前,中西部不少省区,提出了科技兴省、优化调整结构的决策,这无疑将推动私营企业的调整。
私营经济产业依次转移有几种现象值得研究:其一,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已经在西部兴起。温州、泉州、宁波是改革开放后服装业的发祥地,不久即推向华北、东北,继而在中部地区兴起。九个年代中期,武汉服装业2000家,就有汉派服装参与国内和出口的竞争。近年来,在西部又崛起了几个服装基地,其中陕西汉中成为西北一大服装加工业中心,以低成本的优质产品参与国内竞争。
其二,东部沿海的一些企业为了开拓国内市场,企业向西转移。四川广元地区在川陕交界,是交通中心,具有川北和陕南以及西北的广大市场,广元以硬件和软件的投资环境的优势,吸引了东部的企业前来投资,引起杭州著名的娃哈哈到广元落户(《经济日报》1999年2月25日)。同样,贵州南部门户都匀借铁路和公路改造机会,提高交通能力,实施“资本经营”的发展战略,以“四荒地”和城市公共设施招商投资的措施吸引外地商家投入。西部贫困地区既有劣势,又有优势。东部的厂家瞄准潜在市场,选择优越的投资环境,加快投入,这是产业和资本、技术转移的市场规律。
其三,温州在全国十几个城市有浙江村,成为加工工业中心。温州的加工业向中西部转移,成都、兰州都有浙江村。浙江人已走遍全国,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的阜阳向黑龙江租地50万亩,转移5万人进入,开发高效农业。河南、陕西、四川的农民和东部的民营企业家在内蒙古借地开发农业、畜牧业、加工业,已经不是新闻。
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从长远来说是城镇新增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除了外出打工,重要的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植树造林兴起,出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地,大量农业人口转向第二三产业,主要是发展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科工贸一体的龙头企业和联结农户(农协)的体系。这是中国农村小城镇、小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私营经济涉及宽广的领域。农村产业化之外,城乡知识产业的兴起,是新的私营性质的企业和事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密切,金融业、影视业、娱乐业、旅游业、咨询业,以及一批中介行业兴起,都以独资、全资公司性质从事经营,这其中自然不乏新兴的私营性的行业。
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特征是不仅业主拥有资本,而且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拥有资本。企业股东购买债券、股票,将使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拥有资产。目前智力资本已经出现,技术和管理人员在企业不仅享有高薪,而且拥有知识资本。
中国发展的前景将是有产者占大多数,当然也会出现两头小的状况,一头是巨富,一头是贫困,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从再分配制度方面加以调节,扼制两头拉大的趋势。但有产者中间层的扩大无疑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力量和象征。
中国发展的前景不但出现高度社会化分工,而且产权也将体现社会化的特征,众多的人群拥有财产,产权和经营权分离,混合经济出现,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这一切都为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积极性、创造性仍然是基本动力。因此,中国发展的前景将会越来越重视人,特别是知识的作用。中国不会回到吃大锅饭的历史时代,也不会选择培养懒汉的高福利制度。
中共十五大提出的经济制度作了重要的突破,几年内建立配套法规,加快改革,培育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将是政治改革的重要任务。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