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Collective economy)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然而,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只承认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弱化甚至否认了集体经济还具有劳动者资本联合的特征。否认了劳动者个人产权,是传统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最大区别。所以,集体经济要还原其合作经济的本来特征,就必须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在我国,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中文名
集体经济
外文名
collective economy
实   质
合作经济
包   括
劳动联合、资本联合
特   点
共同劳动、按劳分配

目录

集体经济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在我国,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农村集体经济与城镇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的三级所有,土地、林木、水利设施等为集体所有,农民盖房的宅基地为无偿划拨。城镇集体经济又分为"大集体"与"小集体",其中"大集体"企业受政府行业管理部门领导,参照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与员工待遇;"小集体"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劳动者集体所有是指按劳动者的人数平均、共同所有。

集体所有制源自苏联,它的应用范围限于农村。中国集体经济杂志及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主要表现为集体农庄所有制。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从前苏联引入了集体所有制概念,并在开展合作社和公私合营运动中将其放大到农村和城镇,这样就演变成了我国的农村和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

集体经济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然而,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只承认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弱化甚至否认了集体经济还具有劳动者资本联合的特征。否认了劳动者个人产权,是传统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最大区别。所以,集体经济要还原其合作经济的本来特征,就必须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在我国,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发展历程   

新型集体经济新型集体经济
来源

集体经济,即集体所有制经济。追根寻源,“集体所有制”最早由马克思提出。1874年他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教训时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95页)。

从马克思这段话中可以看到,集体所有制是区别于私有制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不能以废除农民个人所有权,而是要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农民土地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过渡。但他没有提出经济道路的具体形式。马克思逝世后,1894年11月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提出:“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我们对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转变为合作社生产和合作社占有”。这里表明当时合作社是一条从小农走向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的道路。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推动合作社运动规范和发展。国际合作社的原则中,社员所有并控制企业,不可分割的公共积累,劳动惠顾等成为合作社的基本特征。一般合作社的财产中有社员出资入股部分,还有社员共同共有的积累部分。

列宁在《论合作制》一文中明确地说:“在我国现存制度下,合作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因为合作企业就是集体企业”。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这种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革命导师根据合作社运动的实践提出,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简称“两个联合”)。“两个联合”进一步阐明今天我国集体经济的新特征,这使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从合作社拓展到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具有上述特征的股份合作、职工持股企业等多种新的实现形式。 

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集体企业进行了改革,如,改主管部门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为企业独立运算、自负盈亏,改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改单一的固定工资为按劳分配的多种工资分配形式,并恢复劳动分红制度,率先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与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这些改革没有解决企业产权这个关键问题,随着宏观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一部分集体企业开始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尤其是90年代以来,以职工持股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公司大量出现,形成国有、集体、个人产权相结合的混合合作制经济。集体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传统单一组织形式向多种实现形式转变;

由传统封闭的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经营方式转变;   

由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资本运营体制转变;   

企业积累方式向资本积累方式转变;   

由传统企业制度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由传统企业产业制度逐步向现代产权制度转变。改革的步伐加快收到了明显效果。 

以传统集体企业为例,改革以来,企业减少48%,多元投资主体企业迅速发展,1998年与1996年相比,平均年增长70%,据2000年统计,100多个县以上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的占企业总数的 78%,还有的组建企业集团实施联合、兼并、租赁、承包、中外合资、出售、合伙、私营、公有化民营等。 

改革改制促进了集体经济的新发展。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0年与1998年相比,规模以上集体大幅度减少,而平均多户企业的资产由1867万元增加到2682万元,增长了43.7%;企业发展速度加快,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644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为12.4%,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集体企业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加之旧观念和产权制度的影响,难以冲出传统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中陷入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传统集体经济处于萎缩状态,集体企业和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利润下降,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离岗、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等。事实证明,传统的集体企业不深化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法律依据

集体经济-相关法律集体经济-相关法律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适用于由乡(含镇)、村(含村民小组,下同)农民集体举办的企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不适用本条例。虽然乡镇是基层人民政府,但乡镇举办的企业不是国有企业,而属于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村供销社、信用社、生产合作社等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不属于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经济组织是两回事。)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商业企业实施细则》(包括商业部门领导管理的商业流通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仓储业和具有集体商业性质的其他业)

1992年城镇交通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实施办法》(包括:公路、水路客货运输、装卸、搬运、汽车维修等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及从事其它产业的交通系统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轻工业实施细则》(适用于城镇集体所有制轻工业企业,包括轻工业系统内从事其他行业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0 1994年《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细则》

1997年《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实施办法》等等 

优势   

集体经济是一定范围内劳动者(成员)所有,并取得控制权的一种公有制形式,这种劳动者(成员)控制权是区别于私有制、国家所有制的主要标志;劳动;者在企业中有个人产权,也有劳动者(成员)共有产权;集体经济体现劳动与资本要素的联合,按劳分配和多种生产要素共享利益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可以是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如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种合作社、城镇的股份合作制、职工持股会以及职工有控制权的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合资公司、企业集团等。简要地说,人们在现阶段已经普遍认同的,"职工共有、民主管理、共享利益、形式多样"是我国集体经济的基本特征。

据资料显示,集体经济不仅在我国有企业制度的优势,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在国外集体经济成分也已悄然而起。如西班牙蒙德拉贡、英国工业共有权运动、美国职工持股计划、加拿大合作社、日本农协等。生产力和企业制度发展的过程证明,集体所有制经济这种界于私人所有与国家所有之间的所有制形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应运而生。无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还是在世界的发达国家,集体经济成分都是一种有着生存发展宽阔空间的、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

存在问题   

集体经济集体经济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1年年底,全国集体企业户数从1991年的338万户降至220万户,年均降速超过10万户;从业人员从1991年的3628万人降至1241万人,年均递减200余万人;集体企业职工的生活十分窘迫,2001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453元,集体企业职工仅为6667 元,低于平均水平40%,全国城镇离岗职工年平均生活费为2020元,集体企业职工为789元,低于平均水平60%。由于改革滞后,集体经济改革中凸显几大问题:

一是法规滞后。当前,集体企业沿用的仍然是1991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1990年6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法规早已不能解决集体企业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甚至还阻碍了集体企业改革的步伐。   

二是管理体制缺位。经过几轮机构改革,政府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机构中没有专门管理集体企业改革的部门。   

三是改革不配套。无论是税收、融资、兼并、破产,还是解除劳动关系,国家没有出台任何旨在支持集体企业改革的政策,虽然同属于公有制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政策环境上有着巨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从融资政策上看,银行历来贷款是“先国有,后集体”;   

(2)从兼并破产改革看,国有企业破产时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安置职工,而集体企业破产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归还债务,国有企业破产职工安置费由财政部门兜底;   

(3)从解除劳动关系政策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财政、社保、企业三家抬,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则不能享受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国有企业职工解除、改变劳动关系,国家允许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则无此政策;   

(4)从税收政策上看,过去在执行税前还贷政策时,国有企业的各种支持贷款可以税前还贷,而集体企业只有 60%的贷款可以税前归还,其余40%则须用税后利润归还。   

在困扰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各种矛盾中,产权是个核心,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主要问题是产权主体不清、归属不明和界定困难。   

从名义上看,集体企业的产权为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但实际上,无论是经营者的选择、重大项目的决策,还是资产的收益和处置,都不由集体企业职工决定,这种“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产权状态,使得集体企业改革缺乏动力主体、素质主体以及风险主体,最终陷入集体企业的主管者和经营者因没有产权而缺乏改革动力,职工空有名义产权而没有决策权,无力推动改革的尴尬。

应对方式  

集体经济集体经济
      针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当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因此,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已成为必然的要求。只有对集体企业进行彻底改制,集体企业才能获得新生。   

集体企业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

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明晰集体企业权益的归属,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给予集体职工经济补偿,实现身份置换,确定“模糊产权”、“无主产权”的法律地位和利益主体,彻底消除“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虚拟产权主体和模糊产权关系,将集体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或私营企业。   

集体企业改制时,应重点解决以下六个问题:   

一是尽快出台新的全国性的集体经济改革、改制的法律法规,明确集体资产的归属和明晰集体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法律法规必须突破集体资产只能共有的限制,把现代集体经济定性为合作经济。   

二是依照“谁投资,谁所有”与“谁积累,谁所有”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一定区域内劳动者所有、联合经济范围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与集体企业职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不同边界,来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集体资产中虽然有投资人出资积累的成分,但更大量的是集体企业职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身的劳动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情况下创造积累而成的。所以,集体企业中没有明确投资主体或投资主体权益之外的资产,都应属于劳动群众积累的资产。   

三是改制的集体企业要同时解除职工劳动关系,并根据职工工龄、创业贡献、技术创新、岗位责任的因素不同,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及身份是历史形成的,当时国家倡导全民就业,但又无法将就业人口用全民职工的办法全部包下来,只好采取全民和集体职工两种不同的用工方式,显然,集体职工是计划经济用工制度的产物。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集体企业中的用工制度已经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终身制,职工成了“企业人”,因而在集体企业改制时,应同时解除集体企业与原来企业的劳动关系,让集体企业职工从“企业人”转化为“社会人”,集体企业在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时,可比照国有企业的有关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资金的来源同样可以是企业的净资产,也可以是现金或债权。  

四是适当考虑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的利益。集体企业的资产是集体企业职工共同拥有的,理应包括已退休的老职工,所以,集体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应同时解决两个问题:明晰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对企业拥有的产权,留出一块资产用于补充退休职工社会保障的不足和解决生活困难。   

五是联社组织应转为合作经济行业管理协调机构。长期以来,手工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联社组织通过成员单位上缴利润和管理费形成合作事业基金,然后又将部分基金或投或借给所辖集体企业,联社既是行政主管部门,又是投资人,成为“婆婆加老板”。但是就其根源来说,联社资产实际是从所辖集体企业资产转化而来的,所以联社的净资产并不归联社机关人员所有,联社改革时应将其资产归还给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   

六是要明确负责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的政府部门。目前集体经济改革、改制中的诸多重大问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负总责研究,这是集体经济改革、改制长期滞后的体制原因。政府部门既要负责制定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也要负责指导各地执行政策。组织机构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话。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权的复杂性,集体企业改制也应在政策指导下分类推进,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齐步走,力求规范和平稳。

我国情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集体企业进行了改革,如,改主管部门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为企业独立运算、自负盈亏,改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改单一的固定工资为按劳分配的多种工资分配形式,并恢复劳动分红制度,率先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与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这些改革没有解决企业产权这个关键问题,随着宏观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一部分集体企业开始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尤其是90年代以来,以职工持股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公司大量出现,形成国有、集体、个人产权相结合的混合合作制经济。集体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传统单一组织形式向多种实现形式转变;由传统封闭的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经营方式转变;由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资本运营体制转变;企业积累方式向资本积累方式转变;由传统企业制度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由传统企业产业制度逐步向现代产权制度转变。改革的步伐加快收到了明显效果。

以传统集体企业为例,改革以来,企业减少48%,多元投资主体企业迅速发展,1998年与1996年相比,平均年增长70%,据2000年统计,100多个县以上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的占企业总数的 78%,还有的组建企业集团实施联合、兼并、租赁、承包、中外合资、出售、合伙、私营、公有化民营等。

改革改制促进了集体经济的新发展。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0年与1998年相比,规模以上集体大幅度减少,而平均多户企业的资产由1867万元增加到2682万元,增长了43.7%;企业发展速度加快,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644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为12.4%,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集体企业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加之旧观念和产权制度的影响,难以冲出传统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中陷入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传统集体经济处于萎缩状态,集体企业和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利润下降,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离岗、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等。事实证明,传统的集体企业不深化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集体经济成功范例:

南街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集体主义经济的代名词。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下,南街村几近实现了共同富裕,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人们安居乐业。南街村成功的关键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集体主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税式支出    下一篇 滞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