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婕妤

婕妤是宫中嫔妃的“职称”,据说西汉宫中的嫔妃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娙娥、容华、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舞涓等。
中文名
婕妤
含    义
嫔妃的一种等级
使用朝代
汉到明

目录

汉代宫中女官名,是帝王

班婕妤班婕妤

《史记.外戚世家》:“常以婕妤迁为皇后。”(“迁”:“升”的意思)

是古代皇宫对妃子的称呼,类似贵妃等,是一种称谓。

周朝:《周礼》记载:天子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没有这方面的确切记录.

西汉:经几朝皇帝修订,后宫名号有十四等级:昭仪、婕妤、婧娥、容华、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消。

东汉:只有四级: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三国魏:妃嫔名号十二级: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开始复古,沿用《周礼》体制,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允华;其下是美人、才人、中才人。

南朝宋: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媛、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其下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南齐:贵妃、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仪、淑媛、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其下还有美人、中才人、才人。

南梁与陈相同

北魏:左昭仪、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若干,没有记载具体名号。

隋朝:独孤皇后死后才制定后宫名号体制,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婕妤十二人及美人、才人十五人为世妇;宝林二十四人、御女二十四人、采女三十七人共称女御。

唐朝贵妃淑妃、贤妃、德妃、惠妃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以上各一人);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宋朝:没有一定的体系,特别是宋徽宗,创造了许多古怪的称号。一般的情况下初入宫称侍御,有品位即封“郡君”,南宋叫“郡夫人”,递升上去是美人、婕妤、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充仪、充容、婉媛、婉仪、婉容、顺容、贵仪等等不一;皇后以下等级是妃: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一个名号一个人,没有多出来的“妃”(宋高宗的母亲是贤妃,就是后宫第三位,仅次于皇后和贵妃)。

:元妃、德妃、文妃、惠妃等,没有级别,以下无名号。

:贵妃、贤妃、德妃为三夫人,以下与唐朝相同。

元朝:蒙古人不学汉人的文字功夫,除皇后外一律称“妃”,没有名号等级,就是姓氏+妃。

明朝:跟随元朝风气,朱元璋也不搞文字功夫,名号也只有“妃”一种,只要被“召幸”就可以封“妃”。贵妃、淑妃、贤妃、德妃、敬妃、宸妃、庄妃、虞妃等等,贵妃等级最高,淑妃、贤妃居次,其他的不外乎美好的字眼加个“妃”,没有明确的等级高低。

清朝:清朝的妃嫔分得比较细致,仅次于唐朝。皇后以下的,皇贵妃一人(因顺治董鄂氏,所以皇贵妃等同于副后,并且是贵妃或妃快去世时,皇帝为安慰她们才会封为皇贵妃),贵妃两人(同时在位),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与庶妃无限制。

婕妤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是汉武帝的钩弋夫人专用的称谓,地位仅次于皇后,在汉元帝时仅次于皇后和昭仪,魏晋南北朝时期尚在九嫔之列,唐降之九嫔之下,明在妃,嫔,昭仪之下,属后宫第五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处女座    下一篇 轮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