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马戛尔尼使团

英国早期派遣来中国的官方代表团。由前驻俄公使、孟加拉总督马戛尔尼(1737~1806)任全权大使。1792年 (清乾隆五十七年)9月,他率领由科学家、作家、医官及卫队等90人组成的使团,携带天文仪器、车船模型、纺织用品和图画等600箱礼品,乘船自朴次茅斯港启程。使团带有英王庆贺乾隆帝83岁寿辰的信函和国书。

目录

 

马戛尔尼师团马戛尔尼使团


18世纪末期,中国正值“康乾盛世”。这时,中国不仅达到清王朝统治的全盛时期,而且也达到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从各方面实力的比较来看,中国也是世界上的强大国家之一,并不逊色于当时的英国和欧洲。在1790年代初期,乾隆刚刚完成了国内叛乱的平定,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达到个人功业和权力的顶点,以天朝中心的王者气

此时,中国与英国的商业贸易往来已有多年的历史,只不过中国对外国商品的有限需求已渐渐不能满足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英国,同时在英国人眼中,中国的限关政策、公行制度和关税定额存在很多弊端,他们打算向中国派遣使团,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

 

与中国的贸易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1787年,英国国王就已派出凯斯卡特使团,不过由于凯斯卡特在途中病死,这次出访遂告夭折。但英国政府并未放弃出使中国,尤其在国内棉纺织业生产过剩危机的压力下,英国对中国市场的需要更为迫切。1792年,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欧洲,到处煽起不安和动荡,欧洲大陆的旧政权摇摇欲坠。尽管面临大革命引起的战争危险,英国政府还是派出了以马嘎尔尼为全权特使的庞大使团,以向中国皇帝祝寿的名义出访中国,期望通过此行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向中国提出增设口岸、调整税额、租借土地等要求,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

过程



马戛尔尼使团马戛尔尼使团


1792
9月,英国使团驶离普利茅斯港,经过约10个月的航行,于17937月到达中国沿海的舟山。由于乾隆皇帝的重视,使团自进入中国境内,就在沿途得到秉承皇帝旨意的各级官员的盛情接待。为了代表英国国王向乾隆皇帝恭贺寿辰、敬献礼品,使团携带了大量足以显示英国实力的文化、科技、机械工艺和军事产品,例如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天体仪、地球仪、气候试探架、火镜、马车、毛瑟枪、连珠枪、利剑、野战炮、榴弹炮、军舰模型等,其中一些仪器、兵器在英国乃至欧洲都是最先进的。马嘎尔尼希望通过展示这些代表先进文明的礼品,以博得乾隆皇帝的好感,进而有助于同中国平等建交。不过,令马嘎尔尼想不到的是,此时中国仍自处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心,乾隆只是将英国使团视如慑服于天朝声名和远威,前来进贡的化外之民,只因其远道而来并有“向化之诚”,而殊加照顾,这一态度与马嘎尔尼的期望不啻南辕北辙。

尽管旅途顺利,但使团越接近北京、热河,两个国家、两个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却日益显露。为了准备觐见乾隆,清朝大臣开始与马嘎尔尼商议、练习觐见礼仪,按照清朝的惯例,使节一定要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当清朝大臣委婉地提出这个要求时,习惯了欧洲主权国家平等观念的马嘎尔尼顿觉难以接受,因为在他看来,英使向中国皇帝的三跪九叩意味着大英帝国向中国的臣服,这不仅有辱英国国王,而且也有损于大英帝国海上霸主的声誉。几经交涉,马嘎尔尼还是没有在觐见礼仪上让步,清朝大臣拗不过他的坚持,勉强答应他行使本国礼节“单膝下跪”,但免去了轻吻手背。虽然由于中方的让步,礼仪争执的风波暂时平息,但英使拒行“三跪九叩”之礼的消息,被乾隆听闻后,他顿时丧失了对英国使团的好感,曾表达道:“朕意深为不惬”。

1793914日清晨4点,在热河行宫万树园的帷幄中,各国使节觐见乾隆的仪式正式进行,马嘎尔尼、副手斯当东及副手之子小斯当东依次觐见了乾隆皇帝。尽管这次短暂的觐见是顺利圆满的,但却没有留给马嘎尔尼表达英国政府要求和愿望的机会,反而按照外藩朝贡“天朝”的惯例,在完成觐见之后,使节就应离京返国。于是,在和珅等大臣的催促之下,马嘎尔尼不得不缩减计划,准备率领英国使团打道回府。在离开北京之前,马嘎尔尼还是寻找机会向和珅提出了英国政府的要求,例如派驻常驻使节、开辟新口岸、租借土地、改革公行制度等,但乾隆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均以“与天朝体制不合”的理由,将这些要求回绝。而且,乾隆希望英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马嘎尔尼在懊丧和失望中,匆忙率使团离开北京,他形容返程像“小偷般地离去”。不过,在返程中,英国使团仍然得到了乾隆授意下沿途官员的慷慨、丰厚礼遇,而且通过与陪同的清朝官员松筠深入交流,马嘎尔尼的失望情绪得到了安抚。

对“失败”的认定



 

马戛尔尼使团马戛尔尼使团


总的说来,在此次使华的礼仪争执上,马嘎尔尼胜了,但就此行目的而言,马嘎尔尼失败了。这次出使,不仅英国政府向清政府提出的那些要求没有得到答应,而且马嘎尔尼力图向乾隆显示英国科学技术和军事实力的礼物,也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视之为“奇巧”之物。富有戏剧性的是,当1860年八国联军疯狂地洗劫圆明园时,马嘎尔尼带来的那些礼品已布满了灰尘,包括天文地理音乐钟、野战炮、毛瑟枪、连珠枪和马车等,安静地躺在角落里。圆明园被洗劫之后,这些礼品又被英国军队带回了英国。1816年,英国政府抱着希望,又向中国派出了阿美士德使团,由已经长大的小斯当东担任副使,这次又遇到了礼仪问题,英使再一次拒绝三跪九叩,然而,他们在还没来得及觐见嘉庆皇帝,就在到达当晚被驱逐离开北京。184047,已经成为议员的小斯当东,在下议院的辩论中发出了向中国开战的叫嚣,他的发言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

失败分析

中国方面:

中国的守旧、僵化和封闭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自我骄傲感

中国在近代的发展。这个判断有其道理,但当将考察的目光向前推移47年,当乾隆皇帝以天朝帝国的傲慢自负拒绝了英国使团的交往要求,主动放弃了一个学习西方文明和融入进步世界的机会时,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中国的守旧、僵化和封闭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在近代进入屈辱之境的一个原因。

18世纪末期,中国正值“康乾盛世”。这时,中国不仅达到清王朝统治的全盛时期,而且也达到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从各方面实力的比较来看,中国也是世界上的强大国家之一,并不逊色于当时的英国和欧洲。在1790年代初期,乾隆刚刚完成了国内叛乱的平定,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达到个人功业和权力的顶点,以天朝中心的王者气派傲视东方。

 

马戛尔尼方面:

马戛尔尼对礼仪的过度看重

清朝大臣开始与马嘎尔尼商议、练习觐见礼仪,按照清朝的惯例,使节一定要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当清朝大臣委婉地提出这个要求时,习惯了欧洲主权国家平等观念的马嘎尔尼顿觉难以接受,因为在他看来,英使向中国皇帝的三跪九叩意味着大英帝国向中国的臣服,这不仅有辱英国国王,而且也有损于大英帝国海上霸主的声誉。

 

马戛尔尼找错人

在离开北京之前,马嘎尔尼还是寻找机会向和珅提出了英国政府的要求,例如派驻常驻使节、开辟新口岸、租借土地、改革公行制度等,但乾隆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均以“与天朝体制不合”的理由,将这些要求回绝。

 

影响

 



马戛尔尼使团马戛尔尼使团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虽然失败了,但是马嘎尔尼使团的访华却给中国和英国乃至欧洲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认识世界,改变封闭状态的良好机遇。对此,佩雷菲特先生曾说过:“如果这两个国家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 但古老的中国却逐步走向封闭,自认为“天朝上国”,夜郎自大,对于外面已经天翻地覆的世界充耳不闻,不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而新兴的资本主义世界正虎视眈眈地看着中国这个古代的帝国,而清政府却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英国就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打开中国的大门,也开始了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对于英国、欧洲来说,主要是其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通过马嘎尔尼使团回英国后的回忆及记述,他们向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在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之前,欧洲在1718世纪出现“中国热”。许多的思想巨匠赞美中国的儒家文化与政治经验。但是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后,其使团记载异于传统的中国,使中国的形象完全颠覆。安德逊在《马嘎尔尼航行中国记》的描写引起巨大的反响:“我们像要饭的一样进入北京,像囚犯一样被监禁在那里,而离开时简直像是盗贼。”马嘎尔尼更是在1793年访华后,说:“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自此,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欧洲人对中国的观点发生根本性的转折,如黑格尔在读过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对中国形成简明的看法:“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政治的帝国……个人从道德上来说没有自己的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西方与中国的关系中是分水岭,使西方人对中国的形象认识进入修正阶段。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对中西双方的影响却是长远的。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的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则是英国乃至欧洲改变其对清政府印象的一次转折点,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逐渐暗淡下去。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支娄迦谶    下一篇 大兴安岭新林区中心苗圃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