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
目录
“寨卡”是乌干达语“Zika”,意思是“杂草”。1947年,科学家们在
最新临床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感染寨卡病毒的人可能会患上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更可怕的是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造成胎儿畸形。寨卡病毒可穿透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影响胎儿发育中的脑组织和脑干。在孕妇流产、死产和终止妊娠的案例中,其胎儿的血液、脑组织和脑脊髓液中也能发现寨卡病毒的踪迹。
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和动物间传播,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引起的人类疾病被称为“寨卡热”。蚊虫叮咬人后,大约经过3~12天的潜伏期后发病。寨卡热的主要表现为轻度发热、头痛、疲乏、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手掌和足底红肿,口唇干裂,舌红如草莓。其临床表现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十分相似,且均为蚊虫叮咬传播,流行地区也相似,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往往需要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检查才能确定诊断。
寨卡热为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发病后主要依靠对症治疗和休息,症状一般持续2~7天自行好转,无需住院治疗。人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终生免疫,目前没有感染后再次感染的报道。
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与登革热相似,主要是消灭蚊子,防止蚊虫叮咬。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为伊蚊,最爱在室内外犄角旮旯的锅、盆、瓦、罐或坑洼地的积水中孳生。因此,要“翻缸倒罐,清除积水”,消灭伊蚊的孳生地。
专家提醒,当前南美等地流行寨卡病毒病,公众如近期到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家和地区旅行,要注意做好防蚊措施,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旅行史。孕妇及计划怀孕女性近期要慎重考虑前往发生疫情国家和地区。如必须前往疫情国家,请务必做好防蚊措施。
问题一:“寨卡”现在有多严重?会传到中国吗?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人被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感染后可能患上寨卡热。据世卫组织最新通报,目前全球共有47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寨卡病毒本地传播,全球各大洲均报告了输入型寨卡热病例。
不过,该病的重灾区集中在美洲。拉美及加勒比区域已有31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寨卡病毒本地传播。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没有大规模疫情并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亚洲、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报告输入型寨卡热病例以及零星的本土传播病例。
中国也报告了零星的输入型寨卡热病例。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支树平在“两会”期间对媒体称,随着天气转暖,蚊子增多,中国面临寨卡热疫情上升风险,但中国有信心和能力防控风险。
“从地理分布看,埃及伊蚊集中于中国南方地区,目前这一地区春季及雨季即将到来,因此加强蚊媒控制,采取预防性措施十分重要,我对中国卫生部门采取的强有力措施表示满意,”陈冯富珍8日说。
问题二:“寨卡”对谁威胁最大?
孕妇!越来越多的医学调查证据指向孕妇感染寨卡病毒与小头症等出生缺陷存在因果关系。世卫组织在多次通报中都强调,孕妇应避免前往寨卡热流行地区旅行。毕竟蚊虫叮咬这种事,有时是防不胜防的。
除了被蚊虫叮咬感染寨卡病毒外,多个国家的调查还发现,女性还有可能通过性接触感染寨卡病毒,即感染寨卡病毒的男性可通过性接触传给女性。因此美国疾控中心曾建议,居住在或曾前往寨卡热流行地区的男子在与怀孕女伴发生性行为时应使用避孕套,或在女性整个孕期避免发生性行为,以防将寨卡病毒传给女方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等问题。
至于不涉“孕事”的健康成年人,即便被蚊子叮咬感染了寨卡病毒,症状通常也较轻微,比如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等。这类症状持续2至7天后即可自愈,甚至很多人感染后并不出现症状。
问题三:怎么防“寨卡”?
防范“寨卡”只有一个关键词:防蚊。世卫组织说,“强烈提倡”进行环境蚊媒控制和个人防护。
以巴西为例,今年2月其政府就在全国发起“零寨卡”灭蚊动员行动,喷洒杀虫剂、消除家庭住宅中的蚊虫滋生地是灭蚊行动的关键,此举可大幅减少蚊虫。
国际社会也纷纷为灭蚊出高招。国际原子能机构向巴西提供了小型辐照装置,用核技术给蚊子“节育”以压制蚊媒。
对个人来说,灭蚊的最有效措施就是穿着尽可能少露皮肤的服装,注意关闭门窗、使用纱窗等物理屏障防蚊,睡觉用蚊帐等。
问题四:寨卡病毒怎么治?
世卫组织表示,目前研发治疗寨卡热的药物并不是重点,因为普通人感染寨卡病毒后的症状较为温和。最重要的是快速研发基于灭活病毒的疫苗,为孕妇及育龄女性提供防护。尽管目前有十几家公司和研究机构正紧张推进疫苗研发工作,但距投入临床试验仍需数月时间。
在这次寨卡热疫情中,“密集出现的小头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是真正让人担心的部分,这一动向已被世卫组织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而美国和巴西研究人员的一项新调查还发现,除了小头症,孕妇感染寨卡病毒还可能导致更多出生缺陷,包括死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脑钙化、脑动脉或脐动脉血流异常等。
2015年5月以来,肆虐
面对美洲寨卡病毒呈扩大蔓延趋势,2015年12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再次要求加强口岸防控,采取措施严防疫情传入。
2016年1月29日,国家卫计委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尚未发现寨卡病毒病例,但存在病例输入风险。国家卫计委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成功研制该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掌握寨卡病毒的检测方法,并将与外交、商务、质检、公安、旅游等部门合作,进一步做好疫情防范和应对准备工作。国家卫计委提醒,随着气候逐渐回暖,到了春夏季后,广东等南方省份需要格外警惕。
国家外交部领事司、国家旅游局先后于2016年1月30日、31日发布公告,提醒近期出国、出境旅游的中国公民注意防范寨卡病毒疫情,采取必要卫生防疫措施。
国家旅游局表示,应密切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我国外交部和卫生计生委以及旅游目的国家和地区官方机构发布的寨卡病毒防范等旅行健康提示信息,掌握相关预防措施,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严防蚊虫叮咬,旅行中或旅行后发现相关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在入境时向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主动申报。
2016年2月2日,
成功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2016年2月23日,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专家团队与江西省疾控中心合作,对我国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血液标本中的寨卡病毒基因组进行了全面解析,已成功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寨卡病毒近来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15年5月,巴西出现首例寨卡病毒本地感染病例,此后寨卡病毒病疫情在美洲国家持续传播、扩散,目前有本地传播病例的国家和地区已达36个,特别是在巴西等寨卡病毒病疫情高发国家还发生了小头畸形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聚集性病例。
据了解,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和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目前有大约15家公司正在研制寨卡病毒疫苗,不过多数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据WHO预测,要想进行大规模测试,至少需要18个月的时间。制药公司赛诺菲集团, Inovio Pharmaceuticals和NewLink Genetics均表示正在研发寨卡病毒疫苗。
寨卡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016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通报6月至9月世卫“寨卡战略应对方案”执行情况时指出,当前全球寨卡疫情应对仍然不容乐观,不过来自美国与韩国的两种寨卡疫苗已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
世卫组织寨卡病毒事件管理执行经理鲍里斯·保林当天在日内瓦万国宫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说,全球至少30家机构及公司正在研发寨卡疫苗,分别由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和韩国“基因一号”生命科学公司研制的两种DNA(脱氧核糖核酸)疫苗已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此外其他数种寨卡疫苗预计将在未来半年内进入临床试验。
保林说,寨卡病毒已在世界范围快速扩散,67个国家和地区自2015年起报告了由埃及伊蚊造成的病毒本地传播。伴随监控措施的加强,东南亚地区报告了更多寨卡病例,并引发关注。截至目前,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等东南亚国家均报告寨卡疫情。
基因测序显示,寨卡病毒存在亚洲型和非洲型两种毒株。保林指出,造成寨卡病毒在美洲地区流行的亚洲型毒株被证实与新生儿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存在关联,但是东南亚国家出现的非洲型毒株是否能引发同样问题需要科学证实。
考虑到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地理位置接近并且中国南方地区蚊媒传播疾病负担沉重,保林在评估中国寨卡疫情传播风险时表示,他认为中国存在埃及伊蚊的地区肯定也存在寨卡病毒传播风险,希望中国利用完备的检测系统与实验室加强监测。
保林表示,世卫组织预计寨卡病毒将继续传播至所有蚊媒存在地区,该组织及合作伙伴认为寨卡疫情应从紧急应对转为长期务实的应对。到2017年年底,世卫组织“寨卡战略应对方案”还需1.12亿美元资金援助。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华人科学家史佩勇研究组成功克隆出寨卡病毒,这项成果有助加速寨卡疫苗的研发。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细胞宿主与寄生体》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选取了2010年分离自柬埔寨的毒株进行克隆。根据其基因组序列,先把病毒基因组分成5个片段,然后分别克隆这些片段,再将克隆产物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病毒基因组,接着把克隆的基因组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导入细胞,从而获得克隆的病毒。
小鼠实验显示,克隆病毒可以导致小鼠患病,它们会出现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这跟寨卡病毒可以引起人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似。
研究人员还做了克隆病毒的蚊子传播实验。结果显示,克隆病毒有着类似于母系病毒的传播效率。
研究人员表示,克隆寨卡病毒有助于对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可以对任意位点、任意蛋白进行突变,从而了解寨卡病毒的致病机理以及哪些蛋白对于致病发挥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寨卡病毒和新生儿小头畸形密切相关,但始终没有科学证据支持。我国神经生物学家与病毒学家合作,首次建立了寨卡病毒小头畸形动物模型,证实了寨卡病毒可以直接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这一成果于北京时间12日凌晨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上。
这一研究团队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执恒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副研究员联合领导的。
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但提供了研究寨卡病毒导致小头畸形的动物模型,还为进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机制和相关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许执恒说:“接下来,我们将对‘病患’进行长期观察,看看由寨卡病毒导致的小头畸形和其他情况导致的小头畸形有什么异同”。秦成峰说“我们期待能研发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药物或疫苗。”
据新华社华盛顿2016年5月20日电(记者林小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日说,在改变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统计方式之后,美国的孕妇感染病例增加了一倍多,迄今已发现279名孕妇感染寨卡病毒。
此前,美国统计只计入寨卡诊断呈阳性且出现感染症状的人。但最新发表的一些报告显示,一些寨卡病毒检测呈阳性但没有感染症状的孕妇也生出了小头症或其他严重脑缺陷的婴儿。
同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听取了他的公共卫生团队有关寨卡问题的汇报,并在会后透露美国大陆目前总共有500多例寨卡感染病例,其中多数是在出国旅行时感染;另外美属波多黎各有800多例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20日宣布,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位于塞内加尔达喀尔的实验室确认,非洲佛得角正在流行的寨卡病毒与目前在美洲流行的寨卡病毒一致,这种病毒很可能是由巴西传播到非洲的。
这是首次在非洲发现正在美洲流行的寨卡病毒类型。世卫组织非洲区域主任马特士迪索·莫蒂指出,非洲国家会据此来重新评估风险,调整自己面对寨卡疫情的准备。她建议非洲国家努力控蚊,减少人们被感染的风险。
2016年5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发出关于血站加强寨卡病毒防范工作的通知,规定4种情形下暂时不能献血。
曾有寨卡病毒感染史,痊愈后未满4周者;
曾在寨卡病毒流行区旅行或居住,离开寨卡病毒流行区后2周内有寨卡病毒感染症状(例如发烧或皮疹并伴有结膜炎、关节痛或头痛或不适),症状消除后未满4周者;
曾经去过寨卡病毒的流行区,离开未满4周者;
曾与寨卡病毒感染的男性或3个月内去过寨卡病毒流行区的男性发生性行为未满4周者。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5日报告说,纽约市报告迄今已知第一例经由性行为女性传播给男性的寨卡病例。
报告认为,此前经由性行为传播的寨卡病例都是由男性传给其性伙伴,在纽约市发现的女传男寨卡病例“增进了对寨卡性传播的认识”。
据美国疾控中心提供的信息,病毒传播者为一名20多岁的未怀孕女性,其从寨卡流行地区返回纽约市。在返程途中,其出现头痛和腹部绞痛症状,返回当天与男性伴侣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第二天,这名女性出现发热、斑丘疹、背痛等症状,就诊后确诊感染寨卡病毒。数日后,此女的男性伴侣也出现发热、斑丘疹等症状,血液和尿液检测表明其感染寨卡病毒。这名男性此前一年没有出国旅行史,也没有其他性伙伴。
美国佛罗里达州2016年8月1日通报新增10宗寨卡病例,现该州病例总数增至14宗,卫生官员相信这些案例均是经由蚊子传播感染。联邦疾病控制中心CDC已对佛州发生寨卡疫情的特定区域,即迈阿密市中心以北的Wynwood艺术特区发布旅游警示,建议怀孕的妇女避免到访该区,而近日曾到过该区的妇女若有生育计划,最好等8星期后再怀孕。
新加坡卫生部于2016年8月28日发表声明称,有41人在新加坡当地感染寨卡病毒,但其中大多数人已经康复。
新加坡卫生部和国家环境局在一份联合声明中称,所有41名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都在近郊阿裕尼和沈氏道居住或工作。其中36名感染者是在同一个建筑工地工作的外籍工人。声明中说:"近期他们没有去过受寨卡影响的地区,因此很可能是在新加坡感染的。"
新加坡曾在2016年5月宣布首次在新加坡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是一名从巴西返回新加坡的48岁男子。如今,新加坡政府首次证实出现了在当地感染的病例。
在这41名患者之中,34人已经恢复,另外7人仍在陈笃生医院接受观察治疗。
上述感染病例主要是通过8月27日所做的检测发现的。目前仍留在医院的有一名47岁的马来西亚妇女,被认为是首位在新加坡受到感染的患者。
寨卡病毒对大多数人产生的影响轻微,但是会对尚未出生的婴儿造成致命影响,孕妇受到感染会导致胎儿脑部畸形。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16年9月1日报道,中国外交部指出,新加坡卫生部通知中国使馆,21名在新加坡的中国公民证实已感染寨卡病毒。
在发给路透社的声明中,中国外交部指出,受感染者健康状况并不严重,其中一些人已经康复。据了解,2016年2月以来,中国内地已经报告了18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其中广东报告12例,目前无死亡病例报告。
据《华盛顿邮报》网站2016年9月1日报道,新加坡寨卡病毒形势正在恶化,并有可能散播到亚洲其他地区,这一情况迅速引起了健康专家的警觉。新加坡当局9月1日称,新加坡至少已有151例寨卡病毒感染确诊案例,其中有两例是孕妇。在邻国马来西亚,一名58岁的妇女最近因到新加坡探访其感染寨卡病毒的女儿而被确诊感染了寨卡病毒。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9月1日还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列出了8个寨卡病毒传播风险最大的亚洲和非洲国家。
这些国家分别是:印度、中国、菲律宾、印尼、尼日利亚、越南、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些国家均具备以下“条件”:潮湿的气候、传播寨卡病毒的主要蚊子种类、大量从美洲寨卡疫区返乡的游客,以及为数众多、稠密的人口。其中有些国家的医疗资源有限。
有研究人员称,考虑到印度的气候和蚊子,该国的风险人群是最为庞大的。中国的寨卡病毒高危区以东南部地区为主,包括人口稠密的广东省。
报道称,在新加坡寨卡疫情爆发之前,人们的关注点大都集中在全球寨卡疫情最为严重的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2015年以来,全球共有55个国家出现确诊案例。除去8国,其余均是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
不过最令卫生官员担忧的是寨卡病毒会给亚非薄弱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约有26亿人居住在这些地区。
《柳叶刀·传染病》杂志所刊登的这一研究采用数学模型对每月航班动向、50年来的气候数据、人口数据以及医疗支出情况进行了分析。这是首个对非洲和亚太地区寨卡疫情爆发风险进行评估的研究。来自伦敦大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牛津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参与了该项研究。
“我们的大目标是要让人们提前窥见寨卡疫情的下一轮前线。目前这些地区对寨卡的关注度并不高,”研究作者之一、多伦多圣迈克尔医院的传染病医生、科学家卡姆兰·阿克汗说,“如果你正在考虑如何利用资源,那么将时间和精力花在这项研究上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你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报道称,在新加坡爆发寨卡疫情之前,该项研究就已经完成了。阿克汗说,如果那里的情况继续恶化,那么疫情就有可能在亚洲散播开来。鉴于感染寨卡病毒后有4/5的人没有症状,因此新加坡感染案例的实际数字可能要远远超出官方9月1日所证实的151例。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交通枢纽,从新加坡到南亚的人口流动量很大,”阿克汗说。
报道称,研究人员模拟出了寨卡传播的三种可能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基于与寨卡病毒非常近似的登革病毒的传播特性来进行预测的。第二种情况划出了埃及伊蚊——即传播疾病的主要媒介昆虫的所在区域。第三种情况则列出了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所在地区。后者虽然效力不如前者,但也属于疾病传播介质。
其中最大的未知数是亚非地区对寨卡病毒的免疫度究竟如何。据悉,病毒在亚非大陆均出现了零星散发。目前尚不清楚如果该地区人群之前感染过其他种类的病毒,在美洲广泛传播的病毒种类会否对这一人群产生不同影响。
此外,两名并未参与该研究的科研人员同时写道:“大规模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存在初次免疫人群。这是高危国家名单中的一个重大未知数。”
阿姆斯特丹大学热带医学与旅行医学中心的亚伯拉罕·霍尔赫伊斯和马丁·格罗比斯写道,最乐观的情况就是“亚洲和非洲存在之前未知的大范围寨卡病毒免疫。”
2016年9月,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完成寨卡病毒基因测序工作,可为识别被寨卡病毒感染的血液提供参考,更有利于诊断由寨卡病毒引发的相关疾病。虽然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10月才会正式审查这些材料,但迫于寨卡病毒诊断和治疗的急切需求,WHO已提前批准将测序结果作为参考标准用于医疗。
国际研究团队的寨卡病毒基因测序成果发表在9月1日出版的美国微生物学会期刊《基因组公告》上。课题负责人、德国保罗·埃利赫研究所病毒安全部资深科学家莎莉·贝丽丝表示:“在专家委员会审议之前,WHO提前批准该基因测序,反映了研究人员和相关企业急需获取诊断寨卡病毒感染的参考资料,这将有利于对感染寨卡病毒的病人进行迅速准确的检查。”
自2015年初以来,寨卡病毒在拉丁美洲肆虐,现已蔓延至美国佛罗里达州。WHO已经拉响了寨卡病毒的全球警报。疫情暴发后,拉丁美洲密集出现了新生儿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系统的病变。同时,寨卡病毒还可能与部分成人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有关。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其周围神经的罕见病症,通常在感染某种病毒、细菌或者寄生虫之后数天出现。
贝丽丝表示,WHO的参考标准可用于寨卡病毒的诊断测试,特别是急性感染情况下以及输血前血液筛查、测试灵敏度常规要求的制定等方面。
针对寨卡病毒本地传播病例数量在新加坡不断攀升这一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在2016年9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世卫预计寨卡病毒将继续传播,并将波及至所有发现埃及伊蚊的国家和地区。世卫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表示,寨卡病毒正迅速从突发事件不幸地转变为常规事件。对具备寨卡病毒潜在传播可能性的国家,必须时刻警惕监控病例,继续控蚊,向民众普及寨卡知识,确保医疗卫生系统能够提供预防、管理病毒感染的服务。
亚沙雷维奇强调,寨卡病毒与登革热病毒的一个区别在于,寨卡病毒可通过性行为实现人际传播,民众必须知晓这点,并注意通过使用安全套或禁欲保护自己。
由于寨卡病毒影响发育中的胚胎,因此孕妇是面对寨卡病毒最为脆弱的群体,知晓风险、使用驱蚊药剂与安全性行为对她们十分重要。
2016年9月7日,世卫组织在其最新报告中强化了对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等疾病关系的表述。世卫组织说,孕期感染寨卡病毒是造成先天性脑部异常(包括小头症)的原因之一,同时寨卡病毒感染也是诱发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一项因素。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也能通过性及血液进行人际传播。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已有6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蚊媒造成寨卡病毒传播,还有美国、法国、新西兰等11个国家发现了寨卡病毒人际传播。
2016年9月12日消息,9月8日从首尔至郑州航班上发现一名中国籍旅客发热,经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反馈复核,其寨卡病毒检测阳性。
据介绍,这名中国籍旅客此前曾在国外旅行,到过美国、韩国,最后经过河南郑州入境,在郑州机场被公安边防总队、机场检验检疫部门检验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该名旅客已被隔离观察。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