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巨星
- 中文名称
- 超巨星
- 外文名称
- supergiant
- 定 义
- 光度最强的恒星
- 学 科
- 天文学
- 分 类
- 恒星
- 绝对星等
- -3.5到-10
- 质 量
- 6个太阳质量到265个太阳质量
- 半 径
- 通常大于太阳半径的20倍
目录
超巨星的大小一般比太阳大25-500倍,某些红超巨星则可以超过太阳的1500倍。但是它们的质量一般只有太阳的10倍至50倍,因此它们的密度就比太阳的密度小的多。巨星的平均密度可以和地上气体的密度相比,而超巨星的密度只有水的密度的千分之一,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来恒星世界的巨人,其实却是虚有其表的庞然大物。
(Dwarf star):像太阳一样的小主序星,如果是白矮星,就是像太阳一样的一颗恒星的遗骸。褐矮星没有足够的物质进行熔化反应。原指本身光度较弱的星,现专指恒星光谱分类中光度级为V的星,即等同于主序星。光谱型为O、B、A的矮星称为蓝矮星(如织女一、天狼),光谱型为F、G的矮星称为黄矮星(如太阳),光谱型为K及更晚的矮星称为红矮星(如南门二乙星)。但白矮星、亚矮星、“黑矮星”则另有所指,并非矮星。物质处在简并态的一类弱光度恒星“简并矮星”也不属矮星之列。“黑矮星”则是理论上估计存在的天体,指质量大致为一个太阳质量或更小的恒星最终演化而成的天体,它处于冷简并态,不再发出辐射能;也有人专指质量不够大(小于约0.08太阳质量)、已没有核反应能源的星体。
是在天文中指光度比一般恒星(主序星)大而比超巨星小的恒星。
矮星、巨星和超巨星是如何区分的?
超巨星是质量最大的恒星,在赫罗图上占据着图的顶端,在约克光谱分类中属于Ia(非常亮的超巨星)或Ib (不很亮的超巨星),但最明亮的超巨星有时会被分类为0。超巨星的质量是太阳的10至70倍,亮度为太阳光度的30,000至数百万倍,半径变化也很大,通常是太阳半径的30至500倍,甚至超过1000倍太阳半径。斯特凡-波兹曼定律显示红超巨星的表面,单位面积辐射的能量较低,因此相对于蓝超巨星的温度是较冷的,因此有相同亮度的红超巨星会比蓝超巨星更巨大。因为她们的质量是如此的巨大,因此寿命只有短暂的一千万至五千万年,所以只存在于年轻的宇宙结构中,像是疏散星团、螺旋星系的漩涡臂,和不规则星系。在螺旋星系的核球中很罕见,也未曾在椭圆星系或球状星团中被观测到,因为这些天体都是由老年的恒星组成的。超巨星的光谱占据了所有的类型,从蓝超巨星早期型的O型光谱,到红超巨星晚期型的M型都有。参宿七,在猎户座中最亮的恒星,是颗蓝白色的超巨星,参宿四和天蝎座的心宿二则是红超巨星。超巨星模型的塑造依然是研究领域中活跃且有困难之处的区块,例如恒星质量流失的问题就仍待解决。新的趋势与研究方法则不只是要塑造一颗恒星的模型,而是要塑造整个星团的模型,并且藉以比较超巨星在其中的分布与变化,例如,像在星系麦哲伦星云中的分布状态。宇宙中的第一颗恒星,被认为是比存在於如今的宇宙中的恒星都要明亮与巨大的。这些恒星被认为是第三星族,她们的存在是解释在类星体的观测中,只有氢和氦这两种元素的谱线所必须的。大部分第二型超新星的前身被认为是红超巨星,然而,超新星1987A的前身却是蓝超巨星。不过,可能在强大的恒星风将外面数层的气体壳吹散前他是一颗红超巨星。目前所知最大的几颗恒星,依据体积的大小而不是最亮或最重的,是大犬座VY、WOH G64、仙王座VV、仙王座 V354、人马座 KW、天鹅座 KY和仙王座μ (the Garnet Star)。再找找<pre>当然是中子星的密度大,公式是ρ(密度)=M(质量)/V(体积)。中子星的密度是10亿吨/每立方厘米,白矮星100万吨 /每立方厘米,超巨星小于一克/每立方厘米,金属锇22克/每立方厘米。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