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1年3月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中国东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地和自主创新的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考察大连高新区时强调:“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近年来,大连高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紧扣“创新”、“创业”两大主题,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突出“‘一把手’重视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招聘平台积聚人才、培训体系培育人才、创业载体支撑人才、发展环境留住人才”,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园区名称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园区位置
辽宁省大连市区西南部
成立时间
1991年3月

目录

大连高新区位于大连市主城区和有半部近代史之称的旅顺口区之间的旅顺南路滨海旅游观光带上,依托凌水和塔河湾两个大学城,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特征,将环境要素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通过不同功能区的联系,建立崭新的空间秩序和空间格局。

这里蓝天碧海、山清水秀、景色优美、人文荟萃。全区森林覆盖率60%以上,有“大连之肺”的美誉。这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平均气温为10摄氏度。 园区毗邻的龙王塘水库和樱花园,是大连热点旅游景区之一。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森林环抱、山海相望,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极高。

区内坐落的小平岛景区被评为大连旅游局列为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市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它三面临海,地势南高北低,北侧山中的原生植被覆盖率极高;南面旷世美妙的海景全城瞩目。青山、碧海环抱中的小平岛拥有无法复制的自然景观和不可比拟的海岸环境,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自16 世纪以来,就以海岸商机、海鲜美味、海岛旅游闻名遐迩,如今已成为政府规划中的高品位旅游风景区、沿海景观区和西部原生态绿色城区。

产业载体

大连高新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扶持,带动产业链企业不断聚集,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升级,形成了“一带三湾多园”的发展格局,成为国内产业聚集度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高新区。

大连高新区发展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为主导,以网络及电子商务、动漫游及文化创业、生命科学、设计、新材料和新能源、智能制造、科技金融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唯一的“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软件产业集群”,中国首家“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以及中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等国家授予软件产业的所有荣誉。2013年,高新区荣获“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高地。

大连高新区是科技创新的平台。基础设施齐全、创新创业体系功能完备,拥有集综合孵化、专业孵化、国际孵化和二级孵化于一体的特色孵化网络体系。拥有近百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8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知识产权申请及授权总量居大连市首位。

大连高新区是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区,同时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呈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目前该产业已拥有企业1220家,收入达到1108亿元。规划建设有大连软件园、七贤岭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河口国际软件园、黄泥川·天地软件园和华信软件园等多个专业软件园。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力、规模和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人力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考察大连高新区时强调:“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近年来,大连高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紧扣“创新”、“创业”两大主题,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突出“‘一把手’重视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招聘平台积聚人才、培训体系培育人才、创业载体支撑人才、发展环境留住人才”,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目前,区内软件人才已达16万余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4人,辽宁省“十百千工程”、 大连市“海创工程”等省市各类高端人才166人。大连高新区已经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还被确定为辽宁省人才特区试点单位和大连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截止到2014年底,累计申请发明专利量8865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30件,承担国家支撑计划、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00多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总产值80%,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水平跻身全国高新区前列。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90%,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千亿级的软件产业集群。

一、坚持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理念,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布局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新区始终把人才作为发展之本、创新之源,坚持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以人才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率先确立了优先谋划人才发展、优先推进人才工作、优先保障人才资金的发展布局,先行先试人才管理改革。

----坚持“一把手”抓人才工作。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党工委、管委会“一把手”带头学习人才政策文件,亲自到区内重点企业调研,经常与人社、创业、科技、金融等部门研究解决人才发展难题。

----加强人才工作指导落实。强化人才工作的规划和顶层设计,制定下发《大连高新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建立重大人才工作议事制度,定期开展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推进会,加强工作的督查和指导。不断加大人才资金保障力度,近年来全区用于人才“引育用留”的资金累计达到10亿余元。

----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格局。为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与重点企业、软件协会、培训机构、中介机构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定期开展调研、座谈交流活动,共同研究解决重大人才问题。

二、实施人才政策创新,着力打造人才政策洼地效应

实践证明,政策是人才发展的首要环境,哪里的政策优、环境好,哪里就会形成洼地效应。近年来,高新区重点围绕企业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软件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形成人才政策竞争优势,较好地破解了制约企业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稳定人才的难题。目前,高新区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海创工程”政策、软件高级人才奖励政策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

-----在人才引进方面。实施“海创工程”政策,给予获得“海创工程”立项的企业100平方米办公场地,为尖端人才提供100平方米免收三年租金的生活公寓,提供1000平方米标准厂房补贴,并根据情况给予50-200万元创业专项资金,不超过100万元贷款贴息,不低于100万元的创业投资和资金担保。实施软件人才安家补贴、大学生特别岗位补贴以及国家、省、市引智项目政策,引导企业从外市引进软件人才、引进优秀大学生和外国专家。通过连续实施五届“海创工程”政策,为58名海外尖端人才累计提供扶持资金超过6600万元,吸引风险投资4500万元,获得国家支持400万元。

----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博士后工作站建站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培养项目创新和产品研发急需的博士后人才。实施软件人才培训补贴政策,鼓励企业针对中高端软件人才开展外语类、管理类和技术类培训。实施IT训练营补贴政策,鼓励培训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培训中心为区内企业培训应届软件专业大学生。实施PMP资质认证培训,鼓励企业员工提升项目管理能力。近年来,区财政投入培训资金近4000万元,累计240家企业和培训机构以及457名人才得到培训资助。区内拥有博士后工作站14家,累计培养博士后50余名。

-----在人才激励方面。实施软件高级人才奖励政策,对软件企业高层次人才给予不超过15万元的奖励。实施《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和发展的资助办法》,对获得发明专利、设计专有权、著作权的创新人才给予资助。软件高级人才奖励政策实施以来,区财政已累计支出资金达3.6亿元,受奖励群体3.8万人,深受企业和人才的好评,也成为高新区人才政策的品牌。

三、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聚软件产业发展急需人才

近几年,随着高新区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高新区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主动为企业引才搭建平台,充分调动企业引才、用才积极性,人才积聚度有了显著提高。目前,高新区已经成为大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区域,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的积聚度位列全国高新区前列。

----开展“海创周”活动。自2000年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了十五届海创周,有力促进了人才、项目、资本深度对接,海创周已经成为国家级引才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海创周共吸引近20000余名留学人员、2600余位国外客商,与27000多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合作洽谈,有8900多名海外学子通过海创周回国就职,4500多名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区内已有海外人才9700余名,由海外人才创办的科技企业900余家,占高新区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50%。高新区1/3的生物医药企业、30%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都由海归人才创办,高新区一半以上的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是海外人才携带归国的科研成果。

----组织“海外人才洽谈会”。在推动“请进来”引才战略的同时,还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组织300余家企业赴日本东京、澳大利亚悉尼和加拿大渥太华等地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对接洽谈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海外人才洽谈会”,累计有1500名留学生和600余名外国专家成功实现与企业的对接。

----实施“企业校园行”活动。每年组织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动漫游戏、互联网等园区科技企业,赴东北、西北等重点高校和大连市高校开展人才招聘活动。近几年,高新区每年新引进高校毕业生超过6000人。目前,东软、IBM已近万人,简柏特、埃森哲、惠普、华信已超过5000人。

四、建设“大培训”体系,全面促进人才创新能力提升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新区着眼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构建了政府、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共同推动的“四位一体”培训体系,有效提升了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目前,培训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软件企业每年新入职人员受训率达到100%,其它在职员工受训率达到75%。

----推进“区校”人才培训合作。为充分利用院校教育资源,高新区先后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等院校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与市内外20余所学院确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软件人才学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校生达到1.4万人。推动大连22所高等院校开设IT相关专业,鼓励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大连软件职业学院等专业学校培养双学位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市内五所软件专业学院每年向高新区企业输送千余人才。

----支持“校企”开展培训项目合作。通过召开人才培养培训座谈会、人力资源年会等活动,搭建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平台,引导企业与市内外高校开展人才培训合作。大连理工大学与IBM公司联合建立的“大连理工大学-IBM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处理联合实验室”,开创了校企合作新模式。花旗软件与大连外国语大学合作开展外语人才定制式培训基本满足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新锐天地、坐标数码、皿鎏软件、顺软科技、火狐动漫等区内企业与市内外院校合作建立3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培训人才6000余人次。

----引进扶持知名IT人才培训机构。对国内外知名的培训机构免费配备计算机等教学设施设备,在场地租金、培训教室使用等方面提供支持。近年来,区财政仅为培训机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投入1.8亿元,场地租金投入1.2亿元,建设人才公共服务平台2000余万元。目前,高新区拥有各类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中心近百家,年培训规模达到4万人次,其中东软、华信、中软等8家知名培训机构年培训规模超过1000人。

----开展政府公共培训。为满足软件人才对商务英语、JAVA、.NE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共培训项目的需求,实施了由政府政府选定培训供应商、政府提供50-70%培训资金的公共培训。政府公共培训实施以来,共举办管理、外语、技术等培训项目500余项,培训企业员工18000人次。通过实施政府公共培训,大大降低了企业人才培训成本,得到企业和受训员工的一致好评。

五、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平台,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引进一人创业、带动一个产业、凝聚一批人才”。 近几年,高新区认真贯彻十八大报告关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精神,积极落实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求,坚持以市场化的视角去谋划、推动人才创新创业工作,调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创业孵化链条建设,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大连中科院化物所明平文博士在园区创办的新源动力公司,现已拥有燃料电池相关专利近400件,公司已经成为国内燃料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大连环信科技刘瑀主持的“岸船空基海上油膜探测传感识别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融科储能科研人员研发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技术实现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创新创业孵化活动。在高新区管委会政策的支持下, 2012年成立了由大连创业工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为主体运营管理的创业工坊。两年来,创业工坊已经拥有2000多平创业孵化和活动交流场地,累计举办创业活动1000多场,基本做到每日都有创业活动,服务创业者超过23000人次,孵化企业48家,吸引社会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近2亿元。创业工坊已经被评为国家级企业孵化器,成为东北创业的第一品牌。此外,2013年高新区管委会还与东软控股公司合作,启动了全国首个大学生创意产业园--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投资18亿元、五年内支持200家创业企业的东软大连学子创意产业园建设项目。

----建设多主体的人才创新创业载体。为优化和提升创业孵化服务水平,由高新区管委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园。海外学子创业园总孵化面积现已达到20余万平方米,有海外学子孵化企业250家,累计孵化1200余家企业、产值达100多亿元,是我市留学人员企业最集中的区域和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基地”、“全国首批科技孵化示范单位”。借助院校、企业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目前,已建立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海事大学科技创新园等为企业创新服务的专业园区16个。拥有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6个,研发中心122个,云计算、大数据中心6个。拥有各类孵化器1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总孵化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孵化面积、孵化水平位居东北首位。

-----启动人才创业示范工程。根据国务院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精神,已形成了《关于推进“创业大连?高新区示范引领工程”的实施意见》、《大连高新区关于推进“创业大连?高新区示范引领工程”的若干意见》等系列配套文件,通过实施创新型孵化器培育、海内外创业人才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助推、创业服务提升、创业文化示范等六大工程,出台十二条鼓励创业政策,以及打造众创空间等一系列举措,力争在未来的3-5年内,新增孵化机构20家、新增高科技创业企业1000家、新增创业者20000人,整体孵化空间达到100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掀起创业热潮。目前,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的“众创空间”核心区已投入使用。

六、围绕人才工作、学习、生活需求,大力营造与“又高又新”相匹配的人才发展环境

近年来,高新区着眼人才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改善人才生活环境,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大连高新区已经成为创新创业人才争先汇聚、宜居宜业的人才高地。中央电视台及省市32家主流媒体重点宣传报道了高新区打造人才发展环境的做法,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建立辽宁省首个“无行政收费区”和全国唯一的“海关软件保税中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建设“大连创业者俱乐部”,组织创业大讲堂、主任茶座、高校创业行等活动,给予留学人员创业场地租金补贴政策,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设立授信总额为40亿元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吸引73家投融资机构、超过60亿元社会资金,建设“一网(科技金融服务网)”、“两库(科技企业信用信息库和投融资资源数据库)”、“一大厦(科技金融大厦)”等平台解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组织工资集体协商,维护企业人才合法权益。

-----营造人才服务环境。创办《大连高新区》、《高新区企业》、《高新人才》电子期刊,创建高新人才微信、QQ群、工会服务短信平台、工会会员服务卡,宣传企业创新创业举措、介绍人才典型事迹、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区机关专门成立人才处,招商、创业、产业等部门设立重点企业和人才服务专干,行政服务大厅建立高校毕业生等服务窗口,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一对一”、“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与大连软件协会、高新区商业协会、区内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知名招聘企业和人才资源服务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才培训、标准制定等服务。

-----营造人才生活环境。投入8400余万元,帮助784名企业人才购买人才限价房,为1000余名提供人才公寓,有效解决人才住房问题。启动实施集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性体育场馆等功能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开展“员工文化艺术节”、“员工文艺汇演”、“员工趣味运动会”活动,组建5000余个员工文体协会,建立700余个动漫、创意、科技等特色职工书屋,丰富人才业余生活。202路轻轨延长线高新区段建设全线贯通,16条人才定制班车线路开通,地铁和南部滨海大桥交通工程将相继竣工,区域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筹备国际医院和国际学校建设项目,为企业人才就医和子女入学提供一流的硬件设施和高效优质服务。大连高新万达商务广场、英歌石植物园开门(园)纳客,与高新区“又高又新”相匹配的餐饮、娱乐、就医、教育等配套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区域交通

高新区地处大连主城区西部,辖区共有道路134条,主要有旅顺南路、黄浦路、、七贤路、广贤路、火炬路、一号路、红岭路、凌水路、五一路、数码路等1条国道和46条市政道路,总长239.6公里。

公交线路21条。区间公交主要有旅顺(南路)-大连站北广场、旅顺(北路)-大连北岗桥汽车站、旅顺(中路)-周水前等6条公交线路。

市内公交主要有3路车:马兰广场-河口软件园(华信大厦);10路车:河口火车站-百合山庄;22路车:鸿基书香园-青泥洼桥;23路车:理工东门-外语学院;28路车:解放广场-小平岛;33路车:泡崖小区-东北财经大学; 36路车:河口软件园-万科溪之谷; 202路车:兴工街-小平岛; 531路车:大连火车站-高新一中; 533路车:凌水路-安民街; 406路车:希望广场-百合山庄; 406路加:百合山庄-太原街; 801路:园区巴士公交等13条。

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大连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优先发展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的工业设计、网络和动漫游产业,科技金融、教育培训、总部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历史契机,全面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整合国内外两大市场资源要素,加大企业引进和产业培育力度,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聚集、绿色生态示范、人文交互共生”的综合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