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堰镇
- 中文名
- 三道堰镇
- 行政代码
- 510124106
- 身份证前6位
- 510124
- 长途区号
- 028
- 邮政编码
- 611730
- 隶属政区
- 郫县
- 行政级别
- 镇
- 车牌号码
- 川A
- 人口数量
- 约1.82万人
目录
三道堰镇首座交通“红绿灯”在镇环城路与郫彭路交叉口建成投入使用,为过往群众的通行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三道堰镇党委、政府也将以此为标志,开始新一轮的水乡休闲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环城路、滨河旅游快速通道、新团路三道堰镇段和镇文化活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可在郫都区客运中心乘P23路直接到达三道堰;
可在九里堤公交站乘765路直接到达三道堰;
可在犀浦地铁站乘P22路直接到达三道堰;
可在成都北站乘成彭快铁直接到达三道堰;
可走成都第二绕城高速"郫县古城站"互通达到三道堰;
由成都可经沙西线或经老成灌路——郫彭路到达三道堰,时间在30分钟以内。
光纤电视、通讯已实现村村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在境内设有基站,实现通讯无盲区。
该镇聘请专家进一步完善了三道堰城镇规划修编。集中精力对城镇文昌宫片区、汀沙农民新居、八步桥农民安置小区、罗家桥等6个片区进行了拆迁改造,共完成拆迁面积6.9万平方米,新建面积10.3万平方米,推动了300余户1000余农民向城镇集中。该镇城区面积已由改造前的0.2平方公里发展到0.5平方公里;针对镇财政资金馈乏的现状,积极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沙三线已全面建成通车;水乡大道、文昌宫路、水井坎街和永定街南延段等“三纵三横”城镇道路骨架建设基本完成;文昌宫市场已建成投入使用,八步桥市场正在抓紧建设;景观廊桥建设已全面完工;景观索桥已完成地堪、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注重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汀沙花园、桥头花园和顺堰上街休闲花园。规范了城镇的门牌、指路牌、标牌等。设置了“三道古堰”遗址牌和三道堰镇的名人介绍牌,增添了城镇的文化内涵;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将城镇管理延伸至秦家庙段和八步桥段,将城区清扫保洁推向市场,由专业物业公司管理。先后投入资金70余万元完成了3.5万平方米的郫彭路三道堰段临路建筑风貌改造和部分光彩工程建设,投入资金20余万元对城区段路灯进行了改造;加大力度对柏条河和徐堰河城区段环境和排污管理,严格按水源管理和河道管理要求清淘、疏理,坚决制止直接排污行为,镇容镇貌焕然一新。
“一城”重点要规划好城镇功能、规模配套设施以及建筑特色,达到“处处皆景观”的效果;
“两河”即徐堰河、柏条河两条河流。根据河流的位置和水流的特点,把两条河规划成不同功能的休闲旅游区。柏条河重点以入驻亲水休闲项目为主,徐堰河重点以入驻不上运动休闲项目为主;
“三线”即沙西线、沙三线和郫彭路。根据郫县沙西线休闲旅游的总体规划,制定沙西线三道堰段和沙三线休闲旅游规划。
三道堰交通十分便利,公路四通八达,紧邻成灌高速公路和国道213线,国家二级公路郫彭路、沙西线(成都国际会展中心至都江堰)横跨全镇,城区通过沙三线(水乡大道)与沙西线相连,与各村的柏油路形成网络式交通。
三道堰镇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生态环境非常优越,这里不仅有日供水量达145万吨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生活用水供水厂--成都市水六厂,还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第一个BOT供水项目已并网通水。镇内电力充足,市政设施完善:有装机容量3750千万的罗家桥水利发电厂和日供气3万立方米的天然气配气站,光纤电视、通讯已实现村村通。
三道堰镇区划
510124106001 121 古堰社区
510124106202 122 八步村
510124106203 220 三埝村
510124106204 220 程家船村
510124106207 220 青塔村
510124106208 220 青杠树村
510124106209 220 秦家庙村
三道堰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7912
男:8983
女:8929
家庭户户数:5578
家庭户总人口(总):17747
家庭户男:8893
家庭户女:8854
0-14岁(总):3123
0-14岁男:1592
0-14岁女:1531
15-64岁(总):13218
15-64岁男:6584
15-64岁女:6634
65岁及以上(总):1571
65岁及以上男:807
65岁及以上女:76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7192
杜鹃城遗址
杜鹃城遗址位于县城北外崇兴乡境内,距县城约1里。为全国名胜古迹之一,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1985年被列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北面尚存城垣遗迹,状似浅岗,长数百米,高低起伏,断续可见,最高处距平地约5米。遗址南面原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立的“古杜鹃城”石坊,解放后拆除。70年代在南垣发现土城城基夯筑痕迹,根据城垣结构分析,可能为秦以前遗迹。
杜鹃城名的来历,据扬雄《蜀王本纪》载:“杜宇一名杜主,代鱼凫王蜀,徙都于郫,即杜鹃城也。”杜鹃城遗址是考证古蜀国政治、经济、文化最重要的遗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