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痈
目录
耳痈是一种耳窍壅肿,耳根焮热胀痛,溃破流脓的耳病,又称作:耳疖、耳疔、耳门痈、米疽,耳疮等。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外耳道疖肿。
耳痈多发于气候湿热的季节, 是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耳痈的发病诱因多由肝胃毒火上炎所致。
耳窍壅肿,耳内肿及耳外肿。耳外出脓,疼痛日增,耳根焮热胀痛,溃破流脓。主要症状为剧烈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打呵欠、牵拉耳廓及压迫耳屏时疼痛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头部。因外耳道肿胀或堵塞,听力可减退。待疖肿溃破后,症状减轻。常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表现。
1.耳内疼痛或轻或重,讲话、咀嚼、张口时疼痛加重,或伴耳内作痒。
2.耳前后或有臖核肿痛,牵拉耳郭或按压耳屏时耳痛加重。
3.急性者,起病较急,检查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糜烂,有少许黏脓性分泌物,病变可延及外耳道口,外耳道因肿胀而变狭窄。可伴耳前后皮肤红肿或臖核肿痛。
4.慢性者,病程较长,检查见外耳道狭窄,外耳道皮肤粗糙、增厚,轻度糜烂、结痂。病变可波及外耳道口;若波及耳膜可伴耳鸣、听力减退、光锥消失,耳膜标志不清。
外耳道疖肿主要症状为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痛剧者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影响患者睡眠。由于外耳道肿胀,听力可受影响。检查见外耳道壁呈半球状隆起,局部充血,触痛明显。牵拉患者耳郭或压迫耳屏时耳痛加剧。脓肿成熟后,半球状隆起顶部可有化脓黄点,溃破后脓液流出。脓液一般较稠厚,有时混有血液。发病时患者感全身不适,体温可略有升高。
与急性中耳炎时的耳痛相鉴别,急性中耳炎无耳郭牵拉疼。
1.风热侵袭
证候:病初起,耳痛尚轻,张口、咀嚼时耳痛增加。检查见外耳道呈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牵拉耳廓、压迫耳屏时疼痛加重。全身兼见恶风、发热、头痛,舌边微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合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方药: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连翘、桔梗、薄荷、荆芥、牛蒡子、淡竹叶、芦根、甘草。
2.肝胆火热
证候:耳痛增剧,痛引腮脑,耳前或耳后下红肿,臖核肿大,压痛明显。如疖肿堵塞耳道,可致听力减退。张口、咀嚼时耳痛加重。检查可见外耳道呈局限性红肿高突,顶部可见黄色脓点,溃后有少许脓血溢出,牵拉耳廓、按压耳屏时引起剧痛。全身兼见发热、口苦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边红,苔黄,脉弦数。治则:清泻肝胆,解毒消肿。主方: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方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木通、赤芍、甘草。痛甚加乳香、没药、皂角刺活血消肿止痛;便秘加酒制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热。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