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高原脑水肿

目录

高原脑水肿是由急性缺氧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障碍。其特点为发病急,临床表现以严重头痛,呕吐,共济失调,进行性意识障碍为特征。病理改变主要有脑组织缺血或缺氧性损伤,脑循环障碍,因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若治疗不当,常危及生命。

病因

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发生缺氧。随着海拔升高,吸入气氧分压明显下降,氧供发生严重障碍。大脑皮质对缺氧的耐受性最低,随着缺氧加重,脑细胞无氧代谢加强,ATP生成减少,脑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发生高原脑水肿。

临床表现

1.症状

高原脑水肿的病理实质是脑水肿,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呕吐,嗜睡或虚弱,共济失调和昏迷。根据该症的发生与发展,有人把高原脑水肿分为昏迷前期(轻型脑水肿)和昏迷期(重型脑水肿)。

昏迷前期表现:多数患者于昏迷前有严重的急性高原病症状,如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频繁呕吐,尿量减少,呼吸困难,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嗜睡,反应迟钝,随即转为昏迷。有极少数患者无上述症状而直接进入昏迷期。昏迷期表现:若在昏迷前期未能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患者在几小时内转入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意识丧失,发绀明显,剧烈呕吐,大小便失禁。重症者发生抽搐,出现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严重昏迷者,可并发脑出血,心力衰竭,休克,肺水肿和严重感染等,如不及时抢救,则预后不良。

2.体征

患者常有口唇发绀,心率增快。早期无特殊的神经系统体征,腱反射多数正常,瞳孔对光反射存在。严重患者可出现肢体张力异常,单侧或双侧伸趾肌反射阳性,颈强直,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等。眼底检查常可见静脉扩张,视网膜水肿,出血和视盘水肿。

凡因急性缺氧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严重头痛,呕吐,嗜睡,共济失调和昏迷等脑水肿的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对那些急性高山病症状无法缓解且进行性加重者,应警惕高原脑水肿的发生。

检查

1.眼底检查

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表现在静脉扩张,动静脉比例增高,点状、片状或火焰状出血。视网膜水肿、出血和视盘水肿。

2.实验室检查

大多患者可有轻度白细胞增多,脑脊液压力升高。

3.CT检查

多数患者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弥漫性脑水肿表现:脑室、脑沟变窄使脑实质显得较为饱满,以胼胝体为中心对称性分布的低密度影,少数无异常。

4.MRI检查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信号较均匀,边缘不清,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对称性水肿。

诊断

凡因急性缺氧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严重头痛,呕吐,嗜睡,共济失调和昏迷等脑水肿的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对那些急性高山病症状无法缓解且进行性加重者,应警惕高原脑水肿的发生。

治疗

该病多半发生在特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交通及医疗条件较差。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及就地进行抢救非常重要。

1.易地治疗

对病情严重者应及早转送至低海拔处为妥。

2.氧疗

高浓度高流量吸氧,有条件者可使用高压氧袋或高压氧舱。

3.降温

能减少脑血流量,降低脑代谢率,促进受伤细胞功能恢复。可使用体表冰袋,冰帽或冰水灌肠等法降温

4.药物治疗

口服乙酰唑胺,静滴地塞米松,静滴20%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呋塞米稀释于25%葡萄糖静注,但特别要注意利尿过度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5.对症治疗

据病情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预防

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米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米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米。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下一篇 高原适应不全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