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闻名中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高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地方高校,是河北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之一,作为委省共建的重点项目,学院与中央民族大学签署协议,成为中央民族大学对口支援院校。
中文名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创办时间
1907年
院校类别
民族本科高校
所属地点
河北承德
院校隶属
河北省教育厅
院校类型
师范
现任院长
苏国安
主要院系
中文系法政系  外语系数学与计算机系物理系初等教育系旅游管理系化学系生物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社会科学部公共课部
学校地址
河北省承德市开发区高教园区
邮政编码
067000
联系电话
0314-2370999
学校网址
www.hbun.net

目录

学校鸟瞰图学校鸟瞰图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闻名中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各民族学生各民族学生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经

第一实验楼第一实验楼

 学院现设有中文系、法政系、数学与计算机系、物理系、旅游管理系、化学系、外语系、美术系、音乐系、体育系、初等教育系等11个系和信息中心、社科部、公共课部3个教学部(中心)。现有本科专业31个,专科专业52个,涵盖文学、理学、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建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大学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个、省级研究基地3个。

师资队伍

美术楼美术楼

 学院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806人,其中专任教师585人,教授60人,副教授199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博士硕士347人,占专任教师59%。教师队伍中有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优秀教师9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1人、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1人、河北省高等学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承德市优秀教师12人、承德市新世纪学术带头人20人、承德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人、40名教师入选承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

科学研究

校钟校钟

 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地方主导产业和特有的资源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成立了教师教育、避暑山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承德地方资源、旅游资源等5个研究中心,打造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加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研究,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等科研特色。升本以来,学院获批科研课题46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部级项目15项,省级项目44项,市厅级课题195项,出版专著及教材22部,作品集4部,参展发表艺术作品50余件,发表论文1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34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65篇,获国家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3项,市级以上奖励180余项。

民族办学

文化长廊文化长廊

 学院贯彻落实民族教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开设了满语、清史、满族体育、满族舞蹈、满族剪纸、民族绘画及工艺制作等突显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课程,编写出版《民族概论》、《北方民族传统体育集锦》、《简明满语教程》、《满族文学读本》等8部民族方面教材共300多万字。在保护与开发民族特色项目,创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上贡献突出,以避暑山庄研究、纳兰性德研究为重点,成为“全国纳兰性德研究”和“避暑山庄研究”中心。作为河北省民族教育基地、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组建“少数民族体育和满族音乐舞蹈”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室,挖掘、收集、整理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近80项,开设了珍珠球、蹴球、陀螺、押夹、射弩等民族体育项目,参加全国、河北省民族体育比赛成绩优异,学院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二贵摔跤》连续两届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民运会,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金奖和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一等奖。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由学院音乐系师生和离退休老教师成立的“承德清音会”,对清代宫廷音乐研究成果显著,“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研究”被列为河北省社科规划科研项目,“清音会”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院的民族舞蹈和民族美术作品丰硕,反映满族、蒙古族等风情的音乐舞蹈和美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

办学规模

体育馆体育馆

 学院坚持“教学型、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开放式”本科的办学定位,立足承德,面向河北,辐射京津,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1000多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平均就业率达到85%以上,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被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学院先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民族事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已逐步成为全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德历史文化传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

开放办学

图书馆图书馆

 学院积极拓展开放办学渠道,加强校地、校企、校校间的互动交流,先后与承德双滦区政府、平泉县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共建项目。与中央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美国莫瑞州立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台湾南台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签署协议,积极开展人才交互培养。与承德市双滦区产业园、河北畅达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战略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为在校生提供岗位实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逐步扩大。

社会声誉

学校的办学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荣获了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绿化五百家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省级文明单位、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社会实践先进高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50多项(次)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省、市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了学院的办学事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发展目标

历经百余年的积淀,学院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练了“修德砺能、博学致远”的校训,形成了“同心砥砺、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学院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院教职员工将紧紧抓住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的历史机遇,坚持走以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品牌发展、跨越发展之路,为把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建成一所有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张力涛

党委副书记院长:苏国安

党委副书记:王铁

纪委书记:孙宝惠

副院长:王军

副院长:郅建国

副院长:李军

副院长:周子光

副院长:张淑玲

副院长:赵翠华

历任领导

马际瀛: 1907.12-1911.12 任热河速成法政学堂监督

胡之冕: 1912.1-1917.6 先后任热河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热河公立师范校长

杨士元: 1917.6-11.21 任热河(特)区立师范学校校长

李东莱: 1917.11-1918.4 任热河(特)区立师范学校校长

: 1918.4-1921.8 任热河(特)区立师范学校校长

宣本荣: 1921.8-1932.6 先后任热河(特)区立师范学校、热河省立师范学校校长

王九成: 1932.6-1934.11 任热河省立师范学校校长

赵怀壁: 1934.11-1942.7 任热河省立承德师范学校校长

杜星垣: 1946.2-8 任热河省立师范学校校长

徐懋庸: 1946.5-8 任承德联合中学校长

: 1946.10-1948.11 任热河省立承德师范学校校长

: 1949.1-9 任热河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

杨趾麟: 1949.9-1951.8 先后任热河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承德师范学校校长

: 1952.2-1954.8 任热河承德师范学校校长

刘占元: 1954.8-1959.8 先后任热河承德师范学校校长、承德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张坚白: 1959.9-1962.11先后任承德师范专科学校校长、承德师范学院院长

陈乐予: 1963.8-1972.2 先后任承德师范学校校长、革委会主任

: 1972.2-1973.2 任热河承德师范学校革委会主任

宋军武: 1973.2-1978.10 任热河承德师范学校革委会主任

: 1980.4-1983.5 兼任承德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睢文龙: 1983.10-1989.4 任承德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李殿臣: 1989.6-1991.8任承德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刘明显: 1991.9-1998.4 先后任承德师专校长、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宋志祥: 1998.4- 2003.8任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 2003.8-任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校风校训

“一训三风”:

校训:修德砺能   博学致远

校风:至诚至善   求是求新

教风:敬业爱生   长善救失

学风:勤勉睿思   善学致用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南市场街道    下一篇 我在看着你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