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斗先生
- 中文名
- 墨斗先生
- 外文名
- Mak dau sin sang
- 制片地区
- 香港
- 导演
- 雷宇扬
- 编剧
- 雷宇扬
- 类型
- 喜剧
- 主演
- 陈小春/雷宇扬/张达明/蒋怡/刘以达
- 片长
- Hong Kong:91 min
- 上映时间
- 2004年9月23日中国香港上映
- 对白语言
- 粤语
- 色彩
- 彩色
- 分级
- 新加坡NC-16 香港IIB
- imbd编码
- tt0441359
目录
导演
我毫无疑问是一位神秘主义者,神秘主义不是装神弄鬼,不管是让关公战秦琼还是让上帝斗尼采都是诠释文本的需要。有些人看不惯这种无法无天的动作,说什么批评对于文本的诠释不是无限的,文本的意义不该在无休无止的漂流中不尽地繁衍,简单说就是不要犯“过度诠释”的毛病。本来我对艾柯先生的这种见解倒也无所谓,不过他又说神秘主义者最容易犯浑进行过度诠释,我就不能甘之如饴了。为了请出今天的两位主角,上帝和尼采,我不得不祭出还未成为作者就身先死的罗兰·巴特先生“作者已死”的大纛,对这部《墨斗先生》进行一下“过度”的诠释。《墨斗先生》讲了一个这样离奇的故事:证券行的高级经理麦豆先生在上班的途中闪身避开一个讨要二十元过海的人,尔后开始自己一天的霉运,有多霉?黑过墨斗:先是被老板炒了鱿鱼,刚出公司就被抢劫,当他要在下午五点前从九龙到香港岛参加新职位的面试,过海却成了Mission Impossible。就是在他费尽周折试图过海的过程中观众发现这是一个不打折扣的混蛋,侮辱下属,玩弄女性,亲情淡薄。计无可施,麦豆异想天开想要游泳过海,却被带回警局在那儿见到早上向自己借二十元过海的人。结局是麦豆先生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成了一个与人为善的好蛋。对这么一个故事,所谓“正常”的诠释是:都市的黑色幽默,讽刺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至多再在一点小细节上暗示九七后的香港行政机构染上了官僚主义的习气。这当然没有错,甚至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不过我既然要搞“过度诠释”,当然不能停留在这人人都能看得到的表层之上。麦豆先生从呼风唤雨的股票经纪一下子沦为一个连海都过不去的可怜虫,表面的原因是他遭了劫没有钱,又因为他为人可恶落了难没人帮。不过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尼采先生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预言的人的碎片化,怎样理解人的碎片化呢?其实就跟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理论差不多。直观点说,就是卡夫卡《变形记》的那只大甲虫,就是卓别林《摩登时代》里的流水线。往玄乎里说,就是马尔库塞所谓“单向度的人”。麦豆先生这倒霉的一天看似是一连串的意外,你们也知道我接下来要说这是偶然中的必然了。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人被消灭了,成了零件,成了机器的附属品。麦豆先生可以依靠自己过人的经济技能出人头地,他就拥有了做一个混蛋的权力,别人拿他无可奈何。当他被自己所附属的机制中剥离时,他就一无是处,四处碰壁。这样,影片中的“过海”就成了对一种困境的隐喻,要过海的人不止麦豆先生一个,因为这是现代人的通病,用比较文学化的语言来讲就是现代人都是受过伤的。这个问题伟大的尼采先生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方兴未艾之时就已经洞见,所以说他伟大嘛!但他提出的解决法案就不那么靠谱了,他认为人只有通过艺术才能自救,才能重新夺回人的尊严和价值,就是要有权力意志要做超人,所以说他疯狂嘛!但《墨斗先生》的结局践行的是另一种被尼采宣布为行不通的方案,就是上帝的方案(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烂俗的好莱坞式结局)。什么是上帝的方案?那就是一切都是你的罪,你的罪由你自己来赎。这样我们就在结尾看到麦豆先生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和一大堆证明自己赎清了罪孽的照片。所以我的标题是“上帝战胜了尼采”,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都说好莱坞式的结局烂俗但电影还是要用,并非观众是上帝,而是因为观众信上帝。尼采的学说容易导致精英文化的扩张,更有人把纳粹的罪行归结到他的哲学(虽然有证据表明尼采学说中人种优劣的内容是尼采的妹妹搞的鬼)。上帝呢,讲的是普度众生,所以普通人也可以借助上帝得到拯救(尽管这种拯救在尼采看来是沦为工具理性的奴隶)。这里我可以推荐一个上帝取得全面胜利的系列影片,那就是《指环王1、2、3》。在此之前,我对尼采深信不疑,看过之后我在思考这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可能。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