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正国民俗博物馆
- 中文名称
- 宜都市正国民俗博物馆
- 建筑风格
- 徽派建筑风格
- 竣工时间
- 2008年9月
- 地点
- 宜都市陆城红春民俗文化村
目录
博物馆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北面为大门,由北向南依次为民俗博物展览馆楼、农艺展览馆、办公楼等。占地5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展厅面积3100平方米,分两个院落、上下两层楼
乾隆千工床、明代晚期瓷器“百鸟朝凤”、乾隆官窑碗“万寿无疆”、杨守敬文房盒、名家魏洪泰作品青花大罗汉以及直径两米多的“孔雀开屏”根雕,都赫赫有名,为湖北最大的民间博物馆。规划兴建原始纸厂博物馆、原始榨油和农耕器具博物馆、宜都民风民俗原生态博物馆。
农耕馆是2014年至2015年初新建展馆,共分为4厅1屋,馆内展出了传统农业的生产、加工、储存、计量的工具,以及相应的衣食住行用等物件,让我们这些受益农耕文明的后人们,对先辈的勤劳、智慧、淳朴、厚道,留下深刻的记忆。旨在勿忘农耕,再创现代文明的辉煌。
有土不土皆自然,无文而文即华章。
“犁”作为耕地的主要农具,显然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春秋战国.时期,牛牵引犁耕地,逐渐普及使用。唐代曲辕犁的创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标志着我国耕作农具的成熟和先进。至宋代,形成了以耕、耙、耖为中心的的水田农具体系。
本厅印证着这个体系,并兼及旱地部分耕耘农具,锄头、薅锄等。
土粗布,又称家织布、家机布,是祖祖辈辈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本厅展示的手摇纺线车和手工织布机,就是纺织土粗布的工具。
男耕女织,自然分工,自给自足,是农耕社会小农经济普遍的劳作范式。“丰衣足食”就是小康人家。
本厅展示的非耕耘器具,指的是秋收冬藏时节粮食作物的清选、加工、计量、储存的器具。
在谷物清选器具中,风扇车俗称“风斗”,它不仅领先西方近千年,其蕴含的科技价值是:现代“离心式压缩机的祖先”。
非耕耘器具同耕耘农具一样,见证了中国农耕文明曾经的辉煌。
宜都渔猎的历史源远流长。长江、清江、渔洋河流经的宜都,溪流交错,丘陵起伏,深山密林。据有关记载,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渔猎生息。
传统的捕鱼捞虾打猎“赶仗”(围猎),是宜都传统农耕劳作的自然补充。
本厅收藏各种渔猎工具及相关文物160余件,直观地展现了现代农业环境下不复存在的渔猎生活。
本展厅分堂屋、侧屋、屋前三部分,展出以家庭为社会单元的起居、礼俗、劳作的场所,以及相关的物件。
传统民居的堂屋,是举行家庭祭祀和重大礼仪的场所。逢年过节祭神拜祖,婚丧嫁聚庆生祝寿,传承儒家文化和礼仪习俗。在这里,讲究礼数尊卑,讲究心诚气定,讲究家规门风。因此,无论富贵贫贱,但凡居有定所的人家,堂屋是不可或缺的。
(2)侧屋
侧屋有居室、厨屋。
(3)屋前
屋前有水田、旱田、菜园、三人脚踏水车,石磙、春碓窝、石碾子、以及石牛、石牛碑文等。
宜都市正国民俗博物馆兴建以来,累计接待考察调研、参观学习、休闲旅游者达万余人,已成为对外展示宜都的一个独特窗口。
2012年11月26日,湖北省博物馆与宜都市正国民俗博物馆签定了《湖北省国家一级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协议书》,湖北省博物馆“自愿、无偿”的帮助提升正国民俗博物办馆水平,引导正国博物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014年,宜都市正国民俗博物馆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基地”并授牌。
2015年5月,正国民俗博物馆正式成立“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基地”学术部,将以正国博物馆为载体,研究本地文化,以更好地保护、展示、传承民间传统珍品,充分发挥民间文物的宣传教育功能,服务社会,造化一方。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