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雅部

雅部,戏曲名词。 清乾隆时,称昆曲为“雅部”,以别于“花部”;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称“花部”。
中文名
雅部
类    别
词语
拼    音
yǎ bù
旧版拼音
ㄧㄚˇ ㄅㄨˋ

目录

清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 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由来

源于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务为接驾而准备的供奉演出,其中包括了多种戏曲剧种和戏班。为了便于管理和随时应召,当地官绅将各种戏班集中到扬州,分列为花、雅两部,原来只是对两个不同演出部门的称谓,后来就演变成了对剧种的代称。雅指昆山腔,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

花雅之争

花、雅之分,本为古代对艺术的鉴赏和品评。所谓雅,不外是纯正、高雅的意思。就戏曲而言,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自然属于雅部。所谓花,是杂乱粗俗的意思,就戏曲而言的花部,即指野调俗腔的地方戏。

影响

雅部雅部

昆曲从晚明开始就经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到清代中叶便转入衰落时期。许多原来的优点到一定阶段,便转化而成为缺点。昆曲的曲词以典雅美丽见长,但到了乾嘉之世,曲词晦涩,大多数人不能理解。昆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在它新起的时候,听者感觉回肠荡气,到后来节奏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大多数人不能欣赏。由于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内容,题材范围也日益狭小,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发展和改进。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剧坛上出现了大家所熟知的“花部”与“雅部”之争,导致了昆剧消衰的局面。

花雅之争不是完全对立而是互争雄长,在争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吸收,每每造成后来的昆乱同台。这对昆剧本身说是舞台上的地盘逐渐缩小,但对戏曲发展来说,却又作出新的贡献。昆剧称为“百戏之师”,正源于此。

随着昆曲的衰落,文人传奇的创作也趋向低潮。这时他们的传奇绝大多数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作品,或用以娱宾遣兴的风情喜剧。这些作品语言典雅、结构冗长,专讲格律、填词,无视戏曲的舞台艺术特点。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各方面考查,已是传奇创作的尾声。这时期比较值得注意的传奇作家有唐英蒋士铨等。

名家名作

雅部雅部

从剧作家看,主要有张照夏纶桂馥金兆燕董榕唐英杨潮观蒋士铨张坚沈起凤黄燮清李文瀚等。其中,杨潮观蒋士铨成就较高。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官至刑部尚书。他作有杂剧《九九大庆》、《法宫雅奏》、《月令承应》等。

夏纶(1680—1753 以后),字惺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作有传奇《惺斋乐府》六种,分别是:《无瑕璧—褒忠》、《杏花村—阐孝》、《瑞筠图—表节》;《广寒梯—劝义》、《花萼吟—式好》《南阳乐—补恨》,从剧作题目,就可出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意图。

桂馥(1736—1805),字冬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曾官云南永平令,他的《后四声猿》杂剧,为模仿徐渭《四声猿》之作,《后四声猿》一曰《放杨枝》二曰《投溷中》,三曰《谒府帅》,四曰《题园壁》,分演白乐天、李长吉、苏子瞻、陆放翁一段情事。

金兆燕(约1775 前后),字锺越,号棕亭,别署兰皋生。安徽全椒人。有传奇《旗亭记》传世,演旗亭画壁故事,题目作:王之涣听歌吐气,谢双鬟怜才得婿;除国贼女子奇功,宴旗亭才人盛会”。据卢见曾之序云,此剧曾得卢之润色。亦是抒写个人胸臆之作。

董榕(1711—1760),字念青,一字渔山,号恒、繁露楼居士,浙江湖州人,曾官九江知府,赣宁道。有传奇《芝龛记》传世。

李文瀚,字云生,号讯镜词人,安徽宣城人。著有传奇《胭脂舄》、《紫荆花》、《凤飞楼》、《银汉槎》、四种。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唐永常    下一篇 孙福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