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驼习俗
- 中文名称
- 蒙古族养驼习俗
- 批准时间
- 2008年6月7日
- 批准文号
- 国发〔2008〕19号
- 文号名称
-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序 号
- 999 项目编号Ⅹ-92
- 申报单位
- 广东省广州市
目录
蒙古族赛驼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是历史继承下来的骆驼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考证,骆驼被驯化并用于生产、生活及军事中以后,赛驼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驯养骆驼了。《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其兽多橐驼,有肉鞍,知水泉所在,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力负千斤。”《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时期,居住在今
驼球竞技项目源自于马球竞技项目,一次比赛分上下两场,一支球队每场比赛出6名队员,每场比赛时间从10分钟到20分钟不等。前不久赴蒙古国参加比赛,由于受国际动物检疫条例的约束,参赛队只能派队员,而赛驼则由邀请国提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员的正常发挥。
2005年7月,乌拉特后旗从蒙古国引进了驼球竞技项目,并从蒙古国邀请了教练员,通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目前这个旗组建起前达门、西尼乌素两支骁勇善战牧民驼球队,已有40多名驼球队员。乌拉特后旗牧民驼球队组建虽然只有两年多时间,却已在内蒙古参加了40多场赛事,并两次代表中国应邀出席蒙古国举办的国际驼球比赛。驼球竞技已成为这里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乌拉特后旗也被誉为“中国第一驼球之乡”。
蒙古族牧民进行雪地驼球比赛 ,一场别开生面的蒙古族骆驼文化迎新年那达慕大会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尔罕乌拉苏木冰雪覆盖的草原上举行。来自周边临近旗(县)、
蒙古族祭驼习俗源远流长。在历史悠远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骆驼在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最忠实的伙伴。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蛮荒时代的游牧人视骆驼为天赐之神物,把骆驼的形象用以供奉。这就是蒙古族祭驼的雏形,可溯源于舜。
驼羔笼头∶用两条细毛绳缝制,成扁状。一般还用红、绿色布条夹在其中以作装饰。笼头由鼻梁绳、下颌绳、后脑绳、扣绳、系绳交叉系结而成。笼头套在骆驼头上,以控制其上下前后。鼻梁绳长约1尺,缝制时在上方重折一些,以便驼羔长大后,予以放大;笼头下颌绳长约0.6尺,中有系拴绳的绳扣;笼头左侧有扣绳,扣绳端头有扣眼,扣绳起“咬”笼头的作用,其长约0.5尺;后脑绳从驼头右侧绕过后脑,系吊于扣绳之扣眼上,其长约2.5尺;笼头系绳长约1尺,系于下颌绳更里处,是防止笼头脱抹用的。
骑驼笼头:用四至六根细毛绳拼缝而成,主要当作装饰品,非常漂亮,还可防止骆驼鼻棍脱落后无法控制。分为缰绳和大绳两类,主要原材料以驼毛为主。将驼毛絮成条状,为了便于搓捻一头成圆状(毛团),另一头从毛团中抽出,搓绳者用双手掌把絮好的驼毛分2股和3股,用正反两种搓捻法,将毛絮条搓捻在一起。牧驼人丈量绳类长度一般以手臂、大膀(1膀子指两手臂加肩宽)为标准,一般绳子有单股和双股,大绳、粗绳先搓捻成单股再合捻成双股,单股搓捻成双股的比例为3:1。
骑驼绳:缰绳(蒙语布仁特格)是一条直径约2.5厘米的驼毛绳,绳长约2膀子左右,一头拴定于骆驼鼻棍上,一头由牧人掌握。
驯驼绳:相似于缰绳(蹄绳)。长度单股7膀子,成品3膀子。蹄绳一般只在驯练骆驼跪卧时使用,先把蹄绳拴在骆驼右前蹄的腕上,而后从双峰中间搭到骆驼右侧。训练时,用力把缰绳和蹄绳同时向左侧拉,并牵引骆驼转圈,期间提空骆驼的右前蹄,使其失去重心,就势迫其下卧。这样反复多次,骆驼便学会应人跪卧了。
驼系绳:是一条直径1厘米左右的细驼绳,用于挤奶时牵拉母驼,为防驼羔吃奶。
挤奶绳:主要用于母驼挤奶时,直径约4.5厘米,长度单股3膀子,成品1.5膀子。初产驼羔的母驼,性情暴躁,不让挤奶,牧人就用挤奶绳将母驼后左大腿拴住,并固定在木桩、树木或其他相宜什物上,以防止挤奶时蹄伤人。此绳必须结实。
拴绳:是一条直径约3厘米的驼毛绳,一般系于驼羔颌下或左前膝上方。绳的中部有个转环。转环是用羊角、木头或铁制的,用以调节拴绳的转动,防止拴绳拧绞。拴绳从转环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长约5尺,下部长约4尺。拴绳是用以拴系驼羔的,末端一般固定在拴桩、树木或其他相宜什物上。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