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撞击
深度撞击号(Deep Impact)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彗星探测器,设计用于研究坦普尔1号彗星核心的成分。探测器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于同年7月3日释放撞击器,并于2005年7月4日05时44分(UTC时间)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地球在8分钟后接收到撞击事件的发生。任务吸引了公众媒体、科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在主要探测任务结束后,深度撞击号被EPOXI任务用于研究地外行星和哈特雷2号彗星。
- 名称
- 深度撞击探测器
- 制造商
- 巴尔航天公司
- 发射日期
- 2005年1月12日
- 首次轨道发射
- 2005年1月12日
- 发射地点
- 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
- 轨道
- 太阳轨道
- 运载火箭
- 德尔塔Ⅱ7925
- 结构尺寸
- 3.3米×1.7米×2.3米(飞越飞行器),1米×1米(撞击探测器)
目录
在UTC时间2005年7月4日08:00公布的撞击后简报中展示了第一张处理过的彗星撞击坑图像。NASA科学家声称他们看不到撞击后形成的撞击坑,但之后发现撞击坑直径100米,深30米。任务的合作研究者之一露茜·麦克法登(LucyMcFadden)说:“我们事先没有预料到任务成功的一部分(明亮的尘埃云)会影响另一部分(看见生成的撞击坑)。但遇到没有预见的事情,这就是科学之所以有趣原因之一”。
彗星彗核的内部保存了彗星形成和演变过程的重要信息,对于研究彗星乃至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变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次人类亲密“接触”彗星,不仅能首次获取大量彗核碎片样本,为人类探索太阳系起源提供新的线索,而且还能为地球避免与小天体相撞提供有用的数据,是人类迈向太空走向宇宙的重要一步。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