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的特有民居,蒙古族崇拜天空,蒙古包在古汉语中被形象地称为“穹庐”。又称毡房、毡包、毡帐。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由游牧祖先用兽皮箍在木架上的“皮棚”演化而来,一直沿用至今。蒙古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居室的时候,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终于造出了用木料、毛毡建造的造型独特的蒙古包。蒙古包不但能够经受大自然的考验,也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外文名
Mongolianyurts
类别
地方性建筑
所属民族
古代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
所属地区
内蒙古,蒙古族居住地带
优点
容易拆装,搬迁方便
外形
呈圆形

目录

蒙古包蒙古包
    长期的游牧生活,使

蒙古包蒙古包
    蒙古包发展、演变的过程,极其漫长。狩猎时期,蒙古人居住在以活树为支撑、覆盖桦树皮的窝棚里。帐篷产生于从狩猎向游牧社会过渡时期,砍伐树木做支架,苫毛皮。之后,才诞生了形似天幕的蒙古包。由于蒙古包建造和搬迁方便,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在蒙古草原上沿袭使用了一千余年,直至今日。

蒙古族的村屯,由于生产的发展,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十二世纪前,蒙古族处于血缘氏族阶段,全氏族共同生活,由氏族组成“古列延”。一个氏族,毡帐数百,列成环形,氏族长老的毡帐居于中央,共同游牧,共同屯驻。这就是蒙古族早期的村屯。

十二世纪前后,蒙古氏族社会迅速瓦解。游牧畜牧业又不适于大量使役奴隶,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蒙古社会开始向早期封建制过渡。集体游牧方式的“古列延”为个体游牧方式的“阿寅勒”所代替。以氏族形成的村寨也逐渐变为以那颜阶级(封建主阶级)为中心的村屯(努图克,嘎查)。

蒙古草原虽然辽阔,但每个氏族、部落、村屯都有自己的“禹儿惕”(游牧营地),并且明确规定了“禹儿惕”较严格的游牧范围。

元、明以来,由于受农业定居民族的影响,蒙古族逐渐重视农业生产。元王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屯田制度。

明永乐年间,封兀良哈三卫的蒙古族大小首领为都督、指挥,千户,百户,每年供给他们一定数量的耕牛、农具、种子、布匹等,促进蒙古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住宅开始向稳定性定居型住宅发展。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郭尔罗斯等东部农业地区,开始兴建:“摆行房”(即百姓格尔,一种用草垫子垒的土房,至今在科尔沁农村还可见到)。也有的盖一种在“山墙”开门的“马架子”。

清以来,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以“哈那”多少来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哈那、8个哈那、10个哈那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为大型蒙古包,比较罕见,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

构成及搭建

蒙古包蒙古包搭建
    蒙古包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组成。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互相交织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顶部架上被称作“ 乌尼”的撑杆(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共约60根。),与项圈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再用皮绳、鬓绳将“哈纳”和 “乌尼”等部分紧紧地绑扎好,然后搭上毛毡加以封闭, 用毛绳系牢,一个精良的蒙古包便搭建完成。

包门,蒙古语称作“哈拉嘎”。由门框、门槛和门楣组成,门框与哈那高度相等,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一般高约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人得弯着腰才能进去。门朝南或东南方向,可避西北风。冬季门一般是双层的,两扇里门叫风门,向两边开。外门为单扇门,从左向右开,叫封闭门。此外门帘(蒙古语称“乌德”)也是蒙古包的组成部分。蒙古包通常用两种门帘:一种是用毡子制做的,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一般多为白色,蓝边,也有红边的,上边吊挂在门头上。另一种是用芦苇或白柳条做成,一般在夏季使用。

最大特点

蒙古包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拆装,搬迁方便,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随身的家园。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建。一顶普通的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者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包内圆顶中心的粗绳子就是拆卸搭建时的“重心”,如遇狂风肆虐的

蒙古包蒙古包

蒙古包包门朝南开,包内正北中间是长者或贵宾的位置,西边是客人的位置,东边是家人就坐的和做饭的地方,东南是炉灶。蒙古包面向东南,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这种东南朝向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风雪。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采光也非常好,打开天窗,白天包内通透明亮,夜里还可以欣赏繁星,合起天窗,丝毫不怕风吹雨打。此外,由于蒙古包的圆顶开在上方,烟尘很容易出去。套瑙和门口离得很近,空气容易交换。炎热的夏天里只要将围毡掀起个角就可实现通风换气。蒙古包上的民族图案较多,其装饰主要在套瑙、额人和、围毡和门帘上。常常以犄纹、回纹、卷字纹及其他各种引人注目的民族图案装饰。

内部陈设

蒙古包蒙古包
    蒙古包的内部陈设也别具特色。各种物品大致都有固定的位置,正中央为炉灶,即火撑。火撑在一个家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一个家庭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家庭兴旺繁荣的象征。蒙古包的西北侧是供奉神象、佛龛、祖先的地方。因为蒙古族一直以西北为尊,古代的神物一直供奉在西北。解放后,经过无神论的教育及广大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现在包内的供奉者大多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机、电视机等。依次往西南主要是摆放男人们放牧、狩猎的用具。如马鞍、马鞭、弓箭、猎枪等。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以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它的建筑风格奇特明快,既实用又美观,是极富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艺术形式,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几千年来蒙古族崇尚自然天体的意识在住宅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古往今来,蒙古包承载了蒙古族艰辛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他们所创造的辉煌文明,是蒙古族人民代代延续和传承着民族生命的家园。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包打探手记    下一篇 乌兰夫纪念馆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