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 中文名
-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 地点
- 广西第三峰元宝山下安太乡小桑村下屯
- 建馆时间
- 2009年11月26日
目录
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第三峰元宝山下安太乡小桑村下屯,于2009年11月26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展示中心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处于
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建在一处由梯田环抱的腹地里,门口树立着一个木制牌匾,书写着生态博物馆的名字。进入博物馆院子,眺望四周,视野开阔,空气清新。
展示中心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总投资100万元,采用苗族传统木结构吊脚楼的建筑形式,设置了陈列展览、库房、办公、信息资料、接待等工作室。展区以生产生活、多彩服饰、芦笙坡会、民间工艺、信仰习俗、苗族婚礼等主题,分别展出了苗族文物250余件套、图片170余幅。
在苗族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区域中以小桑上屯(青山屯)的苗家民居最有特点,其寨子里很多房子都建在因流水冲刷而暴露出来的大石头上,柱子高低不一,看上去歪歪斜斜,摇摇晃晃,实则稳固结实,充分体现了苗族工匠“不择房基,依势而建”的聪明才智,成为当地一大景观,被称为“石上人家”。小桑下的苗寨则建在层层梯田之间,梯田、苗寨、吊脚楼和谐一致,融为一体,堪与龙脊相媲美!
(一)蓝靛漂染
蓝靛漂染,是苗族妇女制作亮布常用的方法,整个过程分浸草取蓝、泡蓝染布、漂洗固色、棰亮甑蒸等步骤,工序时长、复杂。
(二)织锦 背带
苗族织锦分彩锦和素锦两种,按经纬布线,用竹针挑花,多为花鸟、虫蝶、几何纹状图案,主要用于被面、背带、衣袖的装饰。
(三)吊脚楼工艺
吊脚楼是苗族特色建筑。苗族工匠单以角尺、墨斗和竹竿,不用图纸,就能定木楼的高低、大小、方位,穿梁排柱,卯榫相扣,依山搭建,是智慧的结晶。
自从苗族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开展以来,当地政府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在村落保护治理、道路改造、村寨防火、灶改、改厕等工作上均加大建设力度。截止至2010年5月底,已完成灶改232个,投入扶贫资金18.56万元;完成改厕38座,投入资金0.68万元;建消防水池4座,投入资金0.6万元;修通村寨道路1公里,投入资金3.5万元。另外,从元宝山河谷上小桑村7.5公里的沙石路拓宽硬化工程投入扶贫资金460万元,为了保护小桑村落木楼建筑,消除火灾隐患,小桑村民义务投工投劳,搬迁木楼13户,开通防火通道180多米,使村落环境得到了较好改观。
2011年融水在积极改造村落保护环境的同时,重视苗族生态博物馆文化示范户的建设工作,落实了两户文化示范户,每户投入扶持经费1500元,目前已挂匾示范,共设有接待铺位15床,初步具备接待学者、工作人员和游客的能力。
苗族有着与其他许多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例如融水苗族的打同年、坡会和斗马等传统民俗活动,在该地区未建立生态博物馆之前,每年都会吸引很多的游客和学者到当地参观。促进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增加了外界对该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村民们在与外界的交往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可以唤起村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豪感。这为生态博物馆建成后,村民自觉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起到重要的作用。
融水苗族生态博物馆,2011年开展文化记忆工程。在苗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区按季度对苗族的生产习俗、民俗娱乐、民间工艺、民间礼俗、系列坡会、春社娱乐等活动进行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料整理、录音、影像拍摄等工作。现拥有苗族芦笙制作传承人1人,苗族芦笙柱制作传承人1人,苗族吊脚楼建筑工艺传承人1人,苗族织锦、刺绣制作传承人1人。广西区民族博物馆针对此项文化记忆工程下拔了专项经费1.87万元。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