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上打家什高跷

上打家什高跷,俗称“上大鼓高跷”“天津跷”,属于一种民间广场舞蹈,是由天津、河北传至丹东地区。早在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战乱、灾荒,大批流民漂过渤海或陆路移居丹东地区,“上打家什”高跷随之传入,后来又有艺人前往河北学习,返回后在丹东传播。
名称
上打家什高跷
俗称
上大鼓高跷、天津跷
性质
民俗舞蹈
流行区域
丹东地区
荣誉
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同事上打家什高跷

   打家什高跷是表演者双足踩着木跷作舞,由其中四名舞者用两鼓两锣(或八人、四鼓四锣)边舞边为全队伴奏的一种民间广场

早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由于战乱、灾荒,大批流民漂过渤海或从陆路移居

同事上打家什高跷
   作为一种民间广场舞蹈艺术,上打家什高跷的表演队伍最少由14人组成,从左排起,依次为陀头(

所谓“上打家什”,就是在“家什”(高跷)上打奏乐器。高跷的伴奏乐队,即

“上打家什”高跷最早在东港孤山一带落脚。1907年,清政府宣布安东为贸易港,开港后,民族工商业兴起,城市经济发展,各种商会云集,“上打家什”高跷艺人开始涌入市内,从而使这一民间艺术在市区生根。 

早年有声望的丹东市六道沟马车桥“上打家什”高跷队,而今因艺人年迈后继无人而无法组织起来了;东港一带的“上打家什”高跷也已失传;由老艺人赵成发(男,汉族,生于1902年,祖居天津)传授,从1921年组建的丹东市“天津帮”永丹街高跷队,一直传承至今,仍保持较高声望,深受市民喜爱。 

“上打家什”高跷具有丰富的艺术、民俗等文化内涵,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种具有丹东地域特色的文艺形式。作为一种民间广场舞蹈,“上打家什”高跷在保留其自身艺术特征的前提下,与辽南高跷、东北秧歌等民间舞蹈相互影响、融合,对研究丹东民间舞蹈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在春节等传统节日庆典以及艺术赛事等文化活动中,“上打家什”高跷均是不可或缺的舞蹈形式,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为丰富其舞台艺术,也多次从“上打家什”高跷表演中汲取元素。 

“上打家什”高跷从19世纪中叶起至20世纪40年代初为兴盛时期。目前,有声望的“上打家什”高跷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以张玉喜、张少礼等为代表的艺人均已过耳顺之年,身体孱弱。而能够传承“上打家什”高跷技艺的中、青年艺人也寥寥无几,如不加大保护力度,加紧搜集、整理和研究,“上打家什”高跷艺术将濒临失传。目前,已将“上打家什”高跷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Glonass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下一篇 2015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