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博物馆
- 中文名称
- 靖远县博物馆
- 地址
-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乌兰镇鹿鸣园
- 等级
- 国家三级博物馆
- 建筑面积
- 1200平方米
- 门票
- 免费
目录
靖远县博物馆位于靖远县乌兰镇
靖远县博物馆现有在职职工1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人,专业技术人员5人(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文物修复技师1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财务室、文物保管部、历史文化研究部、陈展宣传部、保卫科、接待服务部、文化旅游发展部、后勤管理部等9个部室。
靖远县博物馆大楼位于靖远县鹿鸣园戏台西侧,建于1996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中文物展厅512平方米。博物馆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2146件,其中珍贵文物222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2 件,三级文物209件)。馆藏文物上迄更新世中晚期的古生物化石,下至近现代革命文物。藏品门类广泛,涵括化石、彩陶、瓷器、钱币、青铜器、玉石器、碑贴、书法绘画作品等,以马家窑类型彩陶、各时代的金铜造像和著名书画家
树干化石:新生代第三纪(距今约2.50—0.65亿年),长21.5厘米,直径6厘米,1960年靖远煤矿出土。
植物核化石:中生代(距今约2.50—0.65亿年),肉径3.5厘米,高2.2厘米,法泉寺西山沟出土地。
松塔化石:中生代(距今约2.50—0.65亿年),长11厘米,直径5厘米,刘川公社出土。
菊石化石:中生代(距今约2.50—0.65亿年),高5厘米,直径6.5厘米。化石呈环形盘卧,栩栩如生。
披毛犀牙床化石: 晚更新世(距今约2.50—0.65亿年),长32厘米,高11厘米,五合乡白崖河吊沟村出土。
赤鹿角化石:晚更新世。通长73.5厘米,根部直径6厘米,1974年若笠公社王家堡村出土。
凤鸟纹双鋬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9.5厘米,口径大21.5厘米,小17.3厘米,底径9.6厘米,腹围58.8厘米。直口外翻沿,弧腹,平底,腹部有对称双鋬。口沿饰垂帐纹腹部凤鸟纹。若笠乡米塬上杨社出土。
内彩漩花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12.5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1厘米,腹围74厘米。泥质橙黄陶,敞口,圆腹,平底,双腹耳,盆内饰漩花纹,口沿饰三角纹。榆中县陡泉村出土。
细平行弧线纹四耳彩陶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16.6厘米,口径7.7厘米,腹围53.6厘米。直口,长直颈,鼓腹,平底,两锯齿状口耳,双腹耳,口、颈部网格、三角纹,平行弧线纹,腹部锯齿、平行横线纹。榆中县出土。
弧形锯齿纹双耳彩陶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39.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16.5厘米,腹围124厘米。泥质红陶,直口,直颈,圆腹,平底,双腹耳,以黑、红两色施彩,颈部饰水波纹,肩腹部饰弧形锯齿纹,腹下饰水波纹。榆中县陡泉村出土。
垂弧锯齿纹单耳彩陶罐: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25.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5厘米,腹围84厘米。泥质橙红陶,敞口,直颈,单肩耳,圆腹,平底;以黑红两色施彩,颈、肩部饰锯齿纹,腹部垂弧形锯齿纹。若笠乡曹岘出土。
叶片纹双鼻耳彩陶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21.3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7.5厘米,腹径22厘米。泥质红陶。直口,长直颈,溜肩,圆腹,平底。口沿处有对称双鼻耳,颈部饰网格纹,肩腹部饰叶片纹、网格纹。兴隆乡弋家队出土。
葫芦形柳叶网格纹双耳彩陶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32.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6厘米,腹围113.5厘米。直颈、敞口、外翻沿、鼓腹、平底,口内饰垂幛纹、外饰网纹,颈部饰锯齿纹,身腹部饰葫芦形柳叶网格纹。若笠乡陈山村出土。
漩涡纹单耳彩陶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14.9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6厘米,重0.346千克。直口,直颈,溜肩,垂腹,平底,有单肩耳。施黑红彩,肩、腹部饰锯齿纹、漩涡纹,涡心内填网纹。会宁关川出土。
耀州窑刻花莲花纹碗:宋代。高7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6.8厘米,重0.448千克。敞口,弧腹,圈足,内外饰绿釉,为耀州窑刻花碗,有冰裂纹,莲花具有刀锋犀利,线条刚劲,画面充实,釉色明亮。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黑釉长颈瓷瓶:宋代。高25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9.5厘米,重量1.470千克。敞口,外翻沿,长颈,圆腹,圈足,外饰黑釉不及底。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素胎带盖长颈瓶:宋代。高27.5厘米,口径7.3厘米,腹径13.4厘米,底径9厘米,重0.899千克。敞口,长颈,圆腹,圈足,宝顶式圆盖,肩、腹部有刻划纹,瓶内壁饰黑色釉。县城东关村征集。
耀州窑印花缠枝莲花纹碗:宋代。高7.3厘米,口径19.6厘米,底径5厘米,重0.333千克。敞口,敛腹,圈足,内外饰绿釉,为耀州窑印花碗。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梅枝底白瓷杯2件:清代。高5.5厘米,口径8.8厘米,重0.152千克。敞口(椭圆形),敛腹,梅枝底,内外饰白色釉。景泰县草窝摊杨庄村群众处征集。
鎏金铜坐佛:一级,明宣德。通高106厘米,莲花座长72厘米,宽52厘米。铜质。螺髻,顶有宝珠,耳垂肩,面相丰圆,眉细而弯,双眼微闭下视,鼻高唇小,眉间有白毫相;颈部刻三道纹,身着双领下垂袈裟,衣边绣花,袒胸露乳,腰系长裙,结跏趺坐于双层仰莲座上,双手做禅定印。从靖远广福寺征集。
明宣德铜钟:明代。高22厘米,口边长15.5厘米,重1.702千克。铜质。钟体呈三角形,体内中空,上有环状钮。三面外壁有铭文,分别为竖读楷文"大明宣德年造"及梵文,内壁有一面梵文铭文。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铜鹤灯:清代。高34厘米,底座直径12.3厘米,重1.678千克。铜质。铜鹤呈黑色,站立于一海水礁石上,昂首,曲颈,口微张,羽毛均下垂。鹤背上有一椭圆形油孔和一圆形灯眼,双腿挺立,立于山石之上,海面上有一龟蛇玄武。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石斧:齐家文化。残长19.5厘米,宽3.8厘米,厚1.2厘米,重0.196千克。石质,呈长方形,双面弧形刃,顶部有一孔,单面钻而成,通体经磨光,石质细润。糜滩乡朝阳大队征集。
唐代残墓志:唐代。残长39厘米,残宽29.5厘米,厚4.8厘米。石质。呈梯形,上阴刻方格,内阴刻楷书志文。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河包口官渡记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长89厘米,宽110厘米,厚8厘米。青石质。呈长方形,碑周边阴刻单线,内有阴刻楷书碑文50行近2000字,记述了河包口官渡的修建,管理、定价等。靖远县红嘴村虎豹口发掘出土。
青玉琮:寺洼-西周时期。高4.1厘米,直径8.6厘米,壁厚0.7厘米,重0.268千克。青玉质,环为筒状,辟较薄,外壁雕出长方块,通体经磨光,边缘有褐色沁,有透明感,玉质细润。双龙乡永安堡出土。
龙头青玉带钩:清代。通高13厘米,宽2.6厘米,厚2.7厘米,重0.130千克。青玉质,钩为长条形,钩面上浮雕一龙,龙身体细长,四肢短曲,尾长卷,双耳向后,口衔带,钩首为龙头形,钩背有菌状圆钮,玉质细润。靖远县靖会工程处移交。
鼻烟壶:清代。高5.7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2厘米,重0.052千克。石质,直口,短直径,扁腹,平底。靖远靖会工程处移交。
子昂款梅花鹿图:元代。长166厘米,宽105厘米,重0.827千克。工笔画,画中心绘一只梅花鹿,立姿,四肢细长,体健硕,双目圆睁,双角上扬,其左边为菊花、流水、绿草,下方为菊花、山石、右方为松、竹、菊、石。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杨继盛草书七言对联:明代。长110厘米,宽17厘米,重0.241千克。草书。上联为“作事须循天理”,下联为“出言要顺人情”。落款“椒山”,下为朱文“椒山”方印,白文印模糊。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清光绪诰命卷:清代。长368厘米,宽33厘米,重0.243厘米。绢质,为“蓝、黄、白、紫、红”五种颜色绢相接而成,内容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分别为:蓝、黑、绿、红四种颜色书写,引首“奉天浩 命”四字有龙、凤图案,背面织有七彩祥云纹,诰 命内容大为张荣逎花翎提督衔补用副将。(详细文字有“内容提要”)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范正绪临高房山雨山图:现代。长216厘米,宽74厘米,重0.585千克。纸质。水墨着色。表现雨中山水情景,画面上部描绘兀立的远山,两边淡墨渲染浓厚的雨雾气氛。山脚下透出山间小径,伸向下部清晰地绘出平坦的地势,上有篱笆、水、房舍掩映在树丛中。虚实运用得当,雨意极浓。范振绪夫人杜郁文,其女范眴捐赠于县政协,后由县政协移交。
铁钟:清道光十三年。高28.6厘米,口径17.7厘米,重2.954千克。铁质,呈喇叭状,柄部曾兽头,肩部铸有一圈乳钉和四个对称圆孔,腹部铸有铭文,腹下部铸两圈乳钉纹,中间夹一圈回形纹,下边呈八瓣花辨状,花瓣上铸有八卦纹。社会征集所得。
铁响典:清光绪九年。高55.7厘米,宽51.4厘米,重18.240千克。社会征集,铁质,呈云朵状,挂柄上有一圆形穿孔,云叶上有“日、月”等铭文,并铸有祥云纹等,下部有太极图案,响椣边缘有乳钉纹。
汉代连弧木雕饰件:汉代。长19.9厘米,宽5厘米,厚2.2厘米,重0.042千克。木质,镂空透雕而成,三组莲弧形装饰,表面以阴刻线条表现出流畅的连续连弧纹。共和公社老庄汉墓出土。
李正“鹤舞”七弦琴:清代。长120厘米,宽18厘米,厚3.6厘米,重1.756千克。木质。呈长方形,琴首方形,弧面,上有十三个音位标志,下有两尖状及圆形支座,琴尾圆形,近首尾处凹进,并有行书“鹤舞”等题字及一圆一方两个阴刻印章。
杨心吾“龙吟”七弦琴:清代。长121厘米,宽18.6厘米,厚4厘米,重2.056千克。木质。琴为长条形,弧面,琴首方形,琴尾圆形,琴面上镶嵌十三个音位标志,下有四个矮足,琴首垂流苏。通体髹黑漆,琴底面题草书“龙吟”等字。
七弦琴毛坯:民国初。长118厘米,宽17.2厘米,厚4厘米,重1.640千克。木质。呈长条形,琴腔内空,琴面为弧形,琴首方形,琴尾圆形,近首尾处均有弧形凹进,另有一件深蓝色棉布琴套。
目前,靖远县博物馆已成为我县进行重大宣传活动和重要接待的窗口,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9年,靖远县博物馆被评为“白银市文化出版工作先进集体”。
2010年被评为“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被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二批免费开放博物馆。
2012年被共青团靖远县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被命名为“甘肃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评为“白银市文博系统先进集体”。
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1978年8月28日靖远县革命委员会靖革发(1978)159号文件通知,靖远县博物馆成立。
2002年5月,甘肃省文物鉴定组确定靖远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一级品1件,二级品12件,三级品198件。
2008年10月,邀请省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员郎树德来我馆检查指导工作,编制《靖远历史文物展》陈展大纲。
2013年5月,我馆顺利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互助土族自治县博物馆 下一篇 惠州市惠阳区叶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