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博物馆
- 中文名
- 礼县博物馆
- 地址
- 甘肃省礼县博物馆位于城关镇王府院
- 级别
- 省级综合性博物馆
- 行政区号
- 621226
- 开馆时间
- 1991年6月11日
- 网址
- http://longnan03530.11467.com
目录
礼县博物馆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筑面积900㎡,馆藏文物5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00余件。由于博物馆面积狭小,库房与展厅杂于一体,安全设施简陋,“5.12”地震使22件珍贵文物受损,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为了更好地保护独具特色的礼县秦早期文物,促进秦文化的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提高甘肃省在
礼县,古称西垂、西犬丘、兰仓。考古发掘及大量史料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先祖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既是秦人的发祥地,也是仰韶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汇点。“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礼县是秦人的摇篮”已成为全国史学界的共识。
礼县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大秦帝国的初创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2004年开始,国家文物五单位在礼县西汉水流域开展了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项目,2006年
目前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套9件一体的秦青铜编钟,在先秦时代,这样的编钟只有王公贵族才可能享用。秦国的武器、马车、生活用具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是秦国夺得天下、最终完成统一中国伟业的重要法宝。礼县一带曾出土了大量陶器,从展品中可以看出秦人早期的灰陶方壶的烧制尚比较简陋,而其铜器的制作随着时代的推进变得越来越精美。秦国的青铜器可以从西周器物中找到传承的脉络,说明秦人早期正毕恭毕敬地学习周人的青铜器制作技术,但有时在细微之处仍难免暴露出青涩与紧张。这些文物,包括青铜器、石器、陶器、骨器、铁器、瓷器、金器等藏品等,可谓琳琅满目,精彩再现了秦人早期社会、军事、政治和经济生活面貌。博物馆文物都是经过研究后分类整理才向公众展示的,通过展示,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秦国兵器形制的演进过程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
1998年礼县圆顶山出土。为春秋中晚期青铜器物,通高8.8厘米,长11.1厘米,宽7.5厘米,轮径4厘米。该器由盒体和轮轴两部分组成,为我们直观具体的春秋中晚期交通工具提供了实物依据,比国外四轮车发明史提前2500多年,全国仅此一件,极为珍贵。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
1991年大堡山出土,春秋晚期器物,藏品高41厘米,口径40厘米。折沿,平唇,双立耳,三足,纹饰精美。器腹内壁刻“秦公作铸用鼎”,为推断墓主人身份提供了佐证。国家一级文物,国家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2005年大堡子山出土,其中钟3件,甬钟8件,为春秋早期器物。该套编钟器形精美,音调音色惧佳,至今能奏出美妙音乐。大钟上刻有铭文:“秦子作宝和钟,乃音锈锈邕邕,秦子峻令在位,眉寿万年无疆”。为研究墓主人身份和秦早期祭祀礼乐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被评为0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
圆顶山秦编钟圆顶山贵族墓出土的铜编钟。编钟音色优美,造型独特,是国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套九件编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
出土于礼县圆顶山秦贵族墓,春秋时期器物。通高52.8厘米,宽46厘米。盘式盖,大圈顶式捉手,盖下部微鼓,周边四面饰4只对称的长尾立兽,兽首向下。器深子口,外敞,长颈,束腰。高厚圈足内聚,前后两侧各附两卧虎为支足。颈部左右两侧出兽首耳套璧形环,兽首上附镂空的凤首,盖顶、盖沿、璧形套环、器腹均饰蟠虺纹,颈饰波带纹。全器在不同部位共附饰鸟、虎等动物18只。该器为盛酒器,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秦文化博物馆。
礼县圆顶山秦贵族墓出土,春秋时期器物。高21.5厘米,长40厘米,宽18.2厘米。覆盘式深盖,圆角长方形捉手,方唇,四角各饰一凤鸟,盖坡沿上部四圆角处及左右两侧,各饰行虎一只,坡沿下部前后两大侧面,各饰行虎三只,虎首向下。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秦文化博物馆。
礼县圆顶山二号墓出土,春秋中晚期器物。通高32厘米,宽35厘米。全器饰各类动物共计32只,有圆雕,有浮雕,有镂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生动活泼,配置协调,再衬以繁密细致的蟠虺纹,充分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华丽瑰异的纹饰风格。该器为盛酒器,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秦文化博物馆。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