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汉源县博物馆

汉源县博物馆目前正在建设中。汉源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卫洪强介绍,汉源县博物馆位于该县文化大厦附楼底楼,面积约2100平方米,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馆内布展规划。目前,内部简装已经完成。
中文名称
汉源县博物馆
隶属关系
汉源县文物所
地址
汉源县文化大厦(汉源县富林镇江汉大道四段)
联系电话
0835--4220446

目录

汉源县汉源县

2010年9月25日,记者从

汉源县拥有闻名遐迩的富林文化和麦坪遗址,又是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加上瀑电蓄水形成的84平方公里湖面,汉源旅游正散发出勃勃生机。同时,博物馆将全方位展现汉源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提升汉源旅游“软实力”。

汉源县简介

汉源县汉源县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汉源成了雅安市的重灾区,汉源县文物管理所首当其冲,被夷为平地。办公用房和文物库房彻底垮塌,馆藏文物被埋,损毁严重,其他物品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由于撤离迅速、及时、有序,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汉源县文管所所长卫洪强身先士卒,组织有序,恪尽职守,多次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带领文管所职工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抢救被埋文物,灾后努力自救,尽力安置受灾职工,吃苦在前,以大局为重,在抗震救灾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了贡献。

卫红强卫洪强

他在灾难来临之际,沉着冷静,迅速组织职工撤离,确保了无人员伤亡。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文管所职工像住常一样早早的来到办公室,正忙碌着整理、录入“三普”数据。突然一阵剧烈的摇晃,紧接着地动山摇,地下发出“轰隆隆”的怪叫声。“不好,地震了,快撤!”卫洪强所长话音未落,屋顶已是剧烈甩动,瓦片裹着灰尘像雪片般掉下来。“顶个垫子快跑,我断后!”卫洪强再次吼叫着。当他和最后两个同事刚跑出底楼,后面立刻传来文管所整体倒塌的巨大轰鸣声。“好险,不是卫所长提醒及时,后果不堪设想!”跑出来的李艳、冯万奇说道。 

他坚持守护现场,迅速向上级汇报灾情。他一方面派人到文体局及县委办公室口头汇报灾情并备案;另一方面带领职工一直守护现场,防止文物流失。此时,他的妻子就在一墙之隔的富林镇小学课堂上,生死未卜,但他却没有从垮塌的围墙上跨过去。他以身作则,同文管所另两名职工坚守现场。12日当晚,卫洪强在危房林立的现场找了一块相对安全的空地,冒着余震,和志愿前来守护的文体局退休职工宋元清一道搭起简易帐篷,在大雨中守护被埋文物。那一夜,他的下半身一直浸泡在水里,在寒冷和饥饿中坚守岗位,寸步不离。 

他主动向县委、政府请示,为尽快抢救埋藏文物四处奔走呼吁,使震后文物的损失减少到最小。5月14日,为尽快抢救掩埋在废墟的文物,卫洪强心急如焚,主动向县委、政府递交了《关于尽快清理“5•12”地震中文管所埋藏文物的请示》,并和局长姜永才一起找到了县分管领导汇报。5月15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统一部署下,由县拆迁领导小组牵头,文化文物、公安、安监、人武部等单位为小组成员,由拆迁公司无偿援助。首先拆除文化馆,为抢救文管所文物扫清障碍。从这一天起,文管所全体职工吃在现场、住在帐篷,不顾余震和危房,顶着烈日用手抠、用肩扛,不断从废墟中抢出一件件文物。通过近10天的不懈努力,共抢救出受损或未受损文物100余件,把地震带来的馆藏损失减少到了最小。   

他积极带领大家灾后自救,为职工解快实际困难。灾后卫洪强主动帮助危房户四处找房,协助他们抢救家中的财物,还通过各种渠道把单位和职工的困难向上级反映,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他主动承担搬运和分发每一次救灾物质的任务,以及动员单位职工把老人和孩子送到外地亲戚家,为政府分忧。

他在抗震救灾期间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从“5•12”大地震发生后,他就战斗在一线, 除了完成文物部门的繁杂工作外,还要每天抽时间义务搬运分发救灾物质,时间长了,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搬运工”。晚上,他还要完成大量的报表、材料填写任务,常常工作到深夜2、3点钟。县上各种抗震救灾大小会议,他每场必到,并及时进行传达执行。长期的劳累、过多的工作,他的“身体部件”多处出现了严重问题,可他从没有叫一声痛、叫一声苦,一直坚守岗位至今,为全所职工全力以赴保护国家文物做出了表率。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马本斋    下一篇 王光祈纪念馆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