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东北二人转博物馆
- 开馆时间
- 2012年12月31日
- 动工时间
- 2012年6月19日
- 首任馆长
- 孙桂林
- 主管单位
- 吉林省文化厅
- 承办单位
-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 地址
- 长春市二道区浦东路22号
目录
位于展馆中心的二人转传习所中,传来嘹亮的演唱声和掌声。这是《扎花帐》在上演,讲述女帅出征的故事,距今已经有百余年历史,是老一辈二人转人口口相传的珍贵曲目。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专家
馆长孙桂林介绍到:”每天有三五十人参观吧,挺踊跃的!愿意花费大半天时间进入二人转博物馆,每一幅图片、每一个场景、每一件道具逐一端详琢磨的,一般都是研究二人转的学者、老艺人,或是对东北民间文化有独特兴趣的人士。”“有二人转厅长”之称的原省文化厅老厅长吴景春,二人转界响当当的人物王兆一、那炳晨等,都曾几度踏访博物馆。仅88岁高龄的王兆一老人,就到馆三次。老人与已过世的王肯老先生一起出席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成立大会那天的照片,他本人手里都没有,特意叫家人赶到博物馆翻拍了这宝贵的瞬间。“资料丰富性令人吃惊”、“内容含量超过预期”、“将过去‘穷人的艺术’物化为一间博物馆,想不到”……一份份饱含感动与惊讶的反馈,在两个月间纷至沓来。
除了这些将二人转视为生命中最重要一部分的“特殊群体”,也有许多老百姓慕名而来。家住农村的李老汉便是其中一位。李老汉是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韩子平的“转迷”,几十年了,他已经忘记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听韩子平唱过多少出二人转,但他却清晰地记得韩子平当年风华正茂的模样,看过他的什么戏,在哪里看的,老人如数家珍。可能连韩子平自己都想不到,老“转迷”对他的戏痴到如此地步。李老汉说到,在农村,像他一样迷二人转的还有许许多多。如今岁数大了,他住进了省城长春的儿子家,正当他为看不到传统二人转而失落时,听说长春开了二人转博物馆,孝顺的儿子立马带他来参观。“过去生活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我们对二人转最有感情,因为感觉就是我们身边的艺术!”李老汉感叹道。
放寒假了,考取
300年历史,使得东北二人转这一绽放于乡野间的绚丽之花显得颇具神秘感,许多不了解东北二人转的外地人或当下的年轻人往往将其误读。而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文化厅倾力打造国内首个二人转博物馆的重要意义便在于,为二人转寻祖溯源。
走在博物馆的回廊里,建馆之初构想的固态展示、交流研究、互动体验、活态传播等功能,活灵活现地将二人转的发展历程呈现于人前。300年,三个历史阶段,东北二人转已然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形态:始创初期到上个世纪30年代,农村民间传统二人转;新中国成立后专业队伍组建的专业团体二人转;目前活跃于大中城市各种小剧场演出的民间二人转。如何将历史浓缩于方寸之间,让它焕发出艺术的光华?这是设计者和参与论证的专家学者们的共同诉求。在如今的东北二人转文化展厅里,陈列着文物、手稿、图片、景观、多媒体等,巧花心思之处比比皆是。
站在二人转传播路线图前,孙桂林介绍到,二人转过去是“农闲时奔粮路,农忙时奔钱路”,它是东北大秧歌与河北莲花落的融合。孙桂林形象地比喻说:“俗话不是说嘛,‘喇叭一响,啥事不想;秧歌一扭,愁事没有’,早年二人转艺人大都白天跑秧歌,晚上唱二人转。二人转的‘上装’(旦)与‘下装’(丑)、小曲小帽、舞蹈和扇子手绢的运用都来自秧歌。”莲花落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二人转的竹板、一些剧目和唱腔都来自莲花落,它为二人转增添了不可或缺的说唱元素。
博物馆建起来了,获得了各方好评,但传承二人转之路显然才刚刚开始。在展示柜台出售二人转演出道具,请二人转艺人现场表演、教授手绢功夫,编写一部《解读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书籍,揭开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为了缩短二人转与观众之间的跨度,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正在进行可贵的探索。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