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霞故居纪念馆
- 中文名称
-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
- 地 址
- 开封市北土街刘家胡同
- 开馆日期
- 2011年11月16日
目录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是典型的清末并排两座三进四合院民居。整座院落由东、西相邻的两个宅院组成,它座北朝南,由六个小院构成一个整体,左右对称,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共有房70余间,既有传统北方四合院建筑的典型面貌,又有河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地方特色。
刘青霞故居有东、西两个大门,分别悬挂着横匾:“刘家宅院”、“巾帼英雄”。
如今,东门悬挂着横匾:刘青霞故居纪念馆,西门悬挂着横匾:刘家宅院。
2012年10月下旬,刘青霞故居纪念馆经
刘青霞故居原为刘家宅院,始建于1880年,位于开封市北土街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作为刘青霞生活的实物载体,能使人民群众更直观的了解到其传奇的人生,她的生平经历完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于当代社会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刘青霞原名马青霞,系清末广西、广东巡抚马丕瑶的女儿,生于1877年,卒于1923年,河南安阳人。 18岁的时候受父母之命嫁与开封尉氏县人称“刘半县”的大地主刘耀德为妻,故称刘青霞。
刘青霞1877年出生于河南安阳蒋村一个官宦之家。现存马氏庄园(4级景区)。其父马丕瑶曾官至两广巡抚,颇有政绩;其兄马吉樟曾官至翰林院编修、湖北按察使、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其两兄一位高官,一位办厂开矿,渐成当时河南著名官宦工商富豪之家。
在清末民初,刘青霞十八岁嫁给尉氏县大财主刘耀德,随姓刘。刘家有土地200000亩,人称刘半县,且在京,津,沪等城市还开有钱庄,当铺,工厂等。刘青霞自幼饱读诗书,骑马射箭,思想解放,不甘寂寞;而刘耀德不学无术还抽大烟。
在刘青霞二十五岁时,刘耀德死了。为家产打起了官司。刘青霞诈称有孕在身,到开封生产,就构建了刘家大院。随即她暗中抱养了刘耀德姐姐的小孩充为己出。先分得了家里一大批财产。
在同盟会志士张仲端影响下,刘青霞携子东渡扶桑,见到了孙中山,在东京,她拿出20000大洋助同盟会创办了杂志【河南】,又拿出6000两银子创办了【中国新女界】月刊。在东京她参加了同盟会。
她于1908年助办了开封公立中州女子学堂附小,1909年在尉氏创办了华英女子学校。又捐地两公顷兴办蚕桑学校。捐巨资助同盟会设立【大河书社】,张仲端从日本回国,策划起义,她暗捐巨款买武器。
民国初建,她到京,津地区办学助学,号召妇女走向社会,参政议政,被选为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她先后创办和资助过多所学校,修建桥梁,开办“孤贫院”、“平民工厂”等。 先后担任过河南国民捐事物所总理、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等职。刘青霞还于1911年夏天营救了一批革命党人,又捐巨资作为辛亥革命武装起义经费。
刘青霞两次赴沪见孙中山愿拿出全部家产报效国家,修建铁路,孙中山嘉纳其意,终未成行。直到1922年冯玉祥督豫,为了治理黄河,修桥梁,办贫孤院,接纳了刘家大部资产。
刘青霞的这个愿望直到1922年,冯玉祥做河南督军时才得以实现。于是,刘家的大部分财产归公,移作办学之用。1923年刘青霞亡故,享年47岁。时人有“南秋瑾北青霞”之说。鲁迅赞其“才貌双全”。孙中山为其题字“天下为公”。后人评价其“虽为女儿之身,却有男儿气概;虽拥资千万,却不甘做守财奴;虽偏居一隅,却胸怀天下”。
1923年刘青霞去世,终年五十岁。她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的一位耀眼的新女性,她的功绩垂名千古。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她,把她住过的地方称刘家胡同。
近几年来,郑旺盛、韩咏明等先后为刘青霞作传,出版有全面记述林青霞英雄事迹的《辛亥女杰》、《百万富孀》、《豪门女杰刘青霞》等作品。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下一篇 大冶市刘仁八镇红三军团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