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博物馆
- 中文名称
-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
- 展馆分类
- 序馆、自然馆、历史文化馆
- 地理位置
- 黑龙江
- 开馆时间
- 2008年7月26日
目录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界江流域博物馆,是我省第一家全方位展示黑龙江全流域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反映黑龙江流域权威的自然历史百科全书,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于一体,是我省史馆建筑史上的又一亮点,填补了我国史馆领域的一项空白。它座落在中俄界江,
自然馆由大厅、序厅、峡谷、植物厅、古生物厅、动物厅、鱼类厅和矿产厅等八个部分组成,是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的全新诠释,也是黑龙江流域最权威的自然百科全书。
大厅设计气势磅礴,以 “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主要的建筑元素,突显黑龙江流域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大厅直面波澜壮阔的黑龙江,对面隔岸就是
大麻哈鱼属鲑科鱼类,又叫
经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显示,萝北地区现存不可移动文物总数67处,其中:古遗址5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处,古墓葬1处,石刻2处。古遗址中,隋唐五代时期28处,辽金时期17处,新石器时代9处,明清时期1处。全县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来看,萝北县历史和文物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石器在萝北地区大量发现
石器是萝北历史的主要见证,在普查中发现并收集、采集到大量的从远古到距今一千年前的各类石器标本,它是古人在萝北地区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证据,这些物证对研究萝北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旧石器。年代比较久远,大约距今7000年到2000年左右,主要是比较粗糙的打制类石器,普查队在黑龙江沿岸、梧桐河、嘟噜河、鸭蛋河及松花江北岸地区都有发现,有石斧、石锤、石臼和用于炊灶的石板,取暖用的原石等。在延军农场小泥河口、共青白云山遗址等处都发现了大量的有打制痕迹和无打制痕迹而就地取材直接使用的石器,这些实物都说明萝北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比较久远,而且这些打制的粗石器使用和延续的时间比较长,大约近可到2000年左右,甚至更近一些,而且在新时器(磨制的较为精细的)产生来看,旧石器与新石器并用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就是北方民族历史的一个特点,也是由北方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等条件所决定的。
二是新石器。新石器在萝北地区发现的数量和分布区域非常广泛,可以说覆盖了黑松两江流域、山地、平原及沼泽,充分说明在萝北地区,从3500年到1000年前左右,萝北有大量的人类活动遗迹,而且基本上没有间断过。这些精细的磨制石器,是古人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是必不可少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有的器物非常令人折服和惊叹,这些精致的石器,既反映了萝北的历史久远,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发现的新石器主要分以下几类:一是石镞(石制箭头),普查队在萝北许多地方都发现了石镞,特别是在团结镇和名山镇发现了两处石镞的加工地(作坊)遗址,发现许多大小不一的石质箭头,大的为猎取大兽、猛兽的,比较小的为猎取鱼类和鸟类的,还有遗留的成品、半成品、残次品、边角料及原料石都采自黑龙江边,有玛瑙石、蛋黄石,多为彩色的,硬度一般都在5度以上,打磨后相当锋利。特别是有双刃的小型石镞,其刃尖和侧刃呈锯齿状,割肉、剥皮完全可以与现代刀具相媲美。这些石镞小的仅有2—3㎝长,大的有10多㎝长,大小不等,针对猎物不同选用,或许也与使用者的长幼和体力有别,而选取不同的石镞来使用。史书上记载的孔子破解楛矢石弩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萝北就是楛矢石弩的发源地之一。经考证,这些石镞的选料和加工经历了由粗到精的漫长历史时期,从打制、磨制、压制再到精细的修理,无论从技艺和使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在没有金属器物的北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有些石镞制作技艺甚至在今天我们还感觉到不可思议,充分显示了古人的聪明才智。石镞的大量发现,为我们研究萝北地区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我们留下许多待解的课题。
除石镞之外,普查队还采集到各种石斧、石犁、石矛头、刮削器、腰间佩戴器、石臼、石网坠、石杵、石模具,石质饰器等石器。在嘟噜河下游发现了一个重约400余斤的大型石臼,这个石臼很有特点,他的臼窝里壁凿有非常规则的磨型齿,推测它的另一半,石杵也应该凿有相对应的齿,它应该是距今一千年前女真人使用的,从那时开始就有农耕行为,是渔猎时期向农耕时期过度的产物,是是用来研磨粮食作物的器具,应该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从古老石臼向圆形平板双扇石磨过渡时期的标志性器物,极具研究价值。
萝北地区发现的石臼,数量比较多,而且形制各异,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一千多年前的纯渔猎、游猎时期的,这些石臼都比较简单,一块形状不等的石头下部有平面,起稳定作用,上部有个小窝,主要用于砸碎坚果类食物,如榛子、核桃、松籽等,取食果仁。也可用于砸碎动物的骨骼,即“敲骨吸髓”,砸碎鱼类的头骨,吸食其脑髓,以补充脂肪和蛋白类营养。还有一种石臼大约距今不到1000年,即从渔猎向农耕过渡时期女真人使用的石臼,这个时代的石臼一般器形较大,中间臼窝比较深,上口多超过10㎝,深度也在5㎝以上,说明已经用于粮食的加工。石臼这种器物在北方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伴随古人延续使用了数千年,从已经发现、采集到的标本和实物,虽然只是冰山的一角,但能从多方面反映萝北地区古人的生存境况,对探究萝北历史当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陶器对萝北历史的涵盖和佐证
在普查过程中,发现并采集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残片,为探索和研究萝北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物证。萝北陶器的特点是数量大、种类多、覆盖面广、延续的时间长。
一是数量大。其数量之大令人震惊,普查队在沿江各遗址中随处可见各类陶片,采集和征集的陶片,有的器型完整,有的经修复基本可恢复原形,部分陶器现存于黑龙江流域博物馆,至于各类陶器残片更是不计其数,其数量之大足以说明萝北地区古人类活动之多、历史之久远和丰富多彩。
二是种类多。小到鱼网脚、小孩吃饭喝水的平地碗,大到提水的罐子,比比皆是。陶器在萝北古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器物和工具,这些陶器基本上都是家制陶,多就地取材,黄土掺沙子,用水一和,做成型后再用火烧成,几乎人人都会,家家必备,打碎了,也不心疼,可以再做,原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陶器大体可分为夹砂黑褐陶、夹砂红褐陶,还有灰陶、黄陶等,因某地的土质不同而各有区别,做工上有的粗糙,有的精细,火候也有轻有重,这和历史时期有关。早期的陶器做工多粗糙,晚期的较为精细;火候早期烧的较轻,不够结实坚固,晚期的火候较重,比较坚固耐用。火候较重的应该是使用了柞木、榆木等硬杂木的木炭火烧制而成的,硬木炭火焰温度高,是可以融炼金属的,烧出的陶器既坚固耐用,又可以遗存千万年而不朽。从器型上看,早期的器型不够规范,晚期的器型比较讲究,各时期的陶器有其各自的特点,如平底、鼓腹、细颈、敞口的罐类陶器,多器型美观,而且还装饰了美观的各种纹饰,如指甲纹、戳印纹、绳纹等等。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聪明的古人,已经在实用的基础上开始向美观和欣赏方面发展,展现了一定的文化水准和审美观念。
三是分布面积广。陶类器物几乎涵盖了萝北地区的每一个角落,从两江流域,县内主要河流梧桐河、嘟噜河、鸭蛋河、嘉荫河等到南部湿地,从山区到平原都有散落的陶片,这说明在从事以游猎、渔猎和采集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他们依托萝北这块资源丰富的风水宝地,一代又一代顽强的生活着、发展着。他们的族群踏遍了萝北的每一寸土地,他们用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精神,创造了黑龙江流域文明,书写了萝北的历史。
这些散落在萝北大地上的陶器和陶片,历经数千年而不朽,它不仅留给我们用来研究萝北的历史根源,也是留给我们后来人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些其貌不扬的器物里承载着一部灿烂悠久的文明史。
三、城址、穴居、马架子、地窨子考证
萝北地区的古人居住地比较分散,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限制,大型的城池和群落比较少,这和北方古代民族的发展历程有关,在我县境内发现的较大型城址,具有代表性的有两处:即“邵家店遗址”和“小泥河遗址”,这两处遗址规模较大,行政级别和规格都比较高,应该是较大部落聚居地。
邵家店遗址,位于萝北县西北部,梧桐河上游,鹤北林业局双益林场和庆丰林场之间,鹤北林业局通往嘉荫乌拉嘎公路从下半部穿过,因附近是民国时期采金人过往之地,有邵姓人在此开车马大店而得名。该遗址周长3700余米,占地约1平方公里,在梧桐河畔依山坡而建,周围城壕保存较完整,沟宽约10米,深约5米,每30米设箭台(马面)一处,城门在下部临河处。根据遗址所发现的实物考证,该遗址为距今约1000年左右的辽金时代,应为乌春部所在地,史书也称“东京城”,城区内有大小不等的若干穴居坑,应为地窨子和半地窨子居室,大的穴居坑上直径超过15米,坑深有5—6米,应为议事机关或部落首领居所。普查中在此采集到一些陶片、陶器和金属器物等。该遗址具有典型的金代城池特点,居住时间不长,约10年左右,据考居,住于该处的应该系女真人的一个较大部落,是成建制的国家统辖机构,分析应该是金代的国家行为,由国家统一将该部南迁,或是因战争所需,或是女真人由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发展所致,导致该部落整体迁移。因该遗址区域及周边没有发现农耕的遗迹,说明此地当时仍处于渔猎时期。
在萝北县延军农场,普查队发现了一处保存较好的古城址——小泥河遗址,该遗址一面临河一面靠江,另两面有500余米城壕环绕,形成两侧有墙、中间有沟的围城,具有防水、防敌、防猛兽等多种功能。在遗址内保存有可辨认的穴居坑150余处,临河临江处则更为密集,在该遗址采集到的器物来看,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品到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器物,以及夹砂陶和后期的精制陶都有发现,证明该遗址连续使用年限较长,从遗址穴居坑中和周边发现的大量火烧石板,应为半地窨子居所中的遗物。这些石板材质应为玄武岩,系从数公里外采集搬运此处,石板多用于搭建炉锅灶或坑面使用,均有火烧烟熏痕迹。在该遗址还采集到陶片、石器等标本。据考这里一面紧临小泥河,一面临黑龙江,小泥河和鸭蛋河口相对,仅有100余米,两河口入江处都是天然好渔场。另外小泥河口内有一面积达10余公顷的天然水塘,是淡水鱼繁衍生息的好地方,这里现在水比较浅,因多年淤积,有所破坏,但在古代,水应该要深许多,鱼类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便于猎取,该遗址对于探索和研究萝北地区历史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两处遗址对于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比较有代表性,特别是对古人的居住形式,多为地窨子或半地窨子,现遗留的是穴居坑,这种房舍冬暖夏凉,可抵御北方恶劣的气候环境,御寒防暑、繁衍生息,较好地反映了北方古人的生存状况和聪明才智,也体现了古人精神意志及顽强的生存能力。
四、骨骼、骨器及其他骨类文物
普查队在萝北地区多处遗址中都发现了兽类、鸟类、鱼类等动物的骨质文物及标本,这和古人生活有密切关联,因古代的北方民族多以游猎和渔猎为生,他们以食肉为主,所以会遗弃许多骨头。在古人居住处遗弃的大量骨头因深埋于沙石之中,虽然过去了约1000余年,但保存完好,有的还很新鲜,能清晰的辨认出是何种兽骨,有野猪、鹿、狍子、獾子等野兽的骨骼。但野猪、鹿、熊等大动物的骨骼中,又多为体型较小的居多,说明在当时的条件下,原始的狩猎方法,很难制服大型的凶猛野兽,而采用多人围猎也只能猎取一些小型的,对人类威胁较小的动物。而像獾子等小动物更便于猎取,还有野鸡、野鸭等禽类的骨骼和鱼类的骨骼,这些都出自附近的山野和脚下的鸭蛋河,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人类的主食和生活方式。
在其他遗址中还发现有火烧过的骨骼,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学会用火烧熟肉类后食用。普查队还发现有骨针、骨锥、骨箭头等骨器、都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发展形态。
五、铜器、铜钱币及其他金属器物
在萝北地区还发现有铜器,如铜镜、铜钵、铜手镯、铜钱币等,还有锈迹较重的铁钉、铁锹等铁器物,这些金属类器物以辽金时代居多,证明在辽金时期,北方与中原已经有较多的联系,这些器物多从中原传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辽金时期的历史、南北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在嘟噜河下游入松花江口处发现了较大数量的近代铜钱币、铜手镯,以及金代方形铁钉若干,陶片若干。钱币分大中小三个规格,这些钱币应该全部来自于中原,是北宋末年大金国从北宋掠夺的战利品,这些钱币证明了当时大金国的辉煌和强大,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也说明当时已有货币形式的交易和贫富之间的差别。据考,该处遗址应为金代女真人秃达部聚落址,生活在嘟噜河边的女真人主要以渔猎为生。
六、木炭、草木灰、火烧痕迹的发现
普查队在文物普查和古遗址的清理时发现了大量的木炭、火烧石、火烧土、草木灰和火烧陶等过火痕迹,而且涵盖了不同的文化层,说明北方民族很早就有使用火的历史,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肃慎之前的史前人类活动,说明火与北方渔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许多陶器、陶片都有火烧过的痕迹,说明古人也学会使用用陶器做为容器来烧水、煮食鱼肉兽肉,食用熟食。火烧过的石板、石块应为灶具,多用于取暖和御寒,以抵御北方恶劣的气候条件。另外,古人使用的陶器也必须是用火才能烧制,普查队还在多处遗址的普查中发现有遗留的有火烧痕迹的榛壳、山胡桃等坚果类外壳,说明古人已知用火烧坚果来取食果仁,以增加营养。
七、清代金场遗址普查
萝北素有“八百里的老金川,二百年的淘金梦”之说。萝北淘金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中期,清末达到鼎盛时期,清政府在萝北太平沟设立“观都金场衙门府”统管采金事项,李鸿章曾派其亲信李金镛担任衙门府的第一任督办,后由袁大化、李梦庚等八人接任,金场在光绪时达到高峰,有采金工人二万余人,年产黄金(砂金)万余两,直接交朝廷内务府,做为府库补偿。从清代民国再到日伪,萝北的采金业从未间断,历史上曾经有两次“观都”金朝,留下了许多悲壮的历史和传奇故事。黄金是萝北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查队对萝北黄金开采的历史进行了重点的深入普查,查证了观都金场衙门府遗址,踏查了清代到民国的采金遗址50余处,查证了当年比较原始的采集方法、采金工具、采金工艺以及金场管理、习俗、金场的盛衰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等。目前,在萝北太平沟衙门府原址,一座规模宏大的“黄金古镇”拔地而起,模仿当时原貌,建有淘金体验区、清府衙门、镖局、赌场和大烟馆以及北方性文化展示馆等建筑,于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萝北发展旅游业、振兴地方经济的一大亮点。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下一篇 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