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靖江西来镇农耕文化博物馆

在西来农民公园北侧,绿树掩映间,有一幢白墙黛瓦的两层楼房,这便是西来镇新建的农耕文化陈列馆了。农耕文化陈列馆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中文名
靖江市西来镇农耕文化陈列馆
总面积
8000平方米
地理位置
靖江市西来镇

目录

农耕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陈列馆

农耕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陈列馆

农耕文化陈列馆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本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农耕文明”的宗旨,西来镇人民政府于2010年开始筹建农耕文化陈列馆。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共征集到西来镇及周边地区手耕时代农业生产工具、

农耕文化陈列馆农耕文化陈列馆

“我们成立农耕文化陈列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手耕时代的农具、生活用具及民风习俗用品、相关文字图片的陈列展示,让现代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铭记过去,知晓我们曾经拥有过的辉煌的农耕文化,起到传承文明、见证历史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只有知道过去,才会更加热爱今天。”西来镇文化站站长、农耕文化陈列馆馆长

农耕文化陈列馆农耕文化陈列馆

抢救性保护农耕文化“活标本”

这样一座农耕文化陈列馆,能够抢救性保护下靖江的农耕文化,凝聚着西来镇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智慧。

筹建之初,镇政府发动各村村干部深入农家,收集老农具。并且列出大致的农具清单,让各村对照收集。每件农具,都必须收集三到四件,以供展出、储存和对外交流。有人从家里抱来几代人用过的米缸,有人拿来了罱河泥的夹子:“现在也用不上了,还不如放到陈列馆里,给孩子们看看,过去人们是怎么罱河泥做肥料的。”

牛轭头牛槟榔钉耙、水车、连枷、泥簏子镰刀、芦柴刀、独轮车、竹摇篮、纺车、旧书桌、小提桶、木脚盆、竹碗橱等等,两年的时间里,各村收集过来的数百件农具、生活用具等就堆满了临时仓库。工作人员一一对其进行分类、清理、修复、加固,刷上清漆,以便于保存。

有村民拿来用打包带编成的泥簏子,工作人员只能对其重新制作,拆掉打包带,用竹子编制。一些竹器上滚边用的是塑料藤,他们就请篾匠师傅将其拆去,改用原藤滚边。这样,保证所有展出的农具都是用旧法制作,没有任何现代材料的痕迹。

收集过程承载着很多遗憾。刘志良回忆道,有一次,他在一户农家发现一把农家用来铡芦苇的铡刀,木质底座,老式刀架,很是中意。但因为有事耽误了,过几天再去,发现农户已经把铡刀卖给了收废品的人了。刘志良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收废品的人,结果是铡刀的木质底座已经被当作柴火烧掉了。刘志良只好把孤零零的铡刀收购回来,自己重配了一个底座。现在这把铡刀存放在陈列馆展厅,刘志良每次看到,都不免叹息。

除了收集,有些农具实在找不到,只能定制了。“风凉飕飕雨不来,车水车得头难抬,一脚水来一脚汗,望望水没到半节垈。”这样的“车水号子”,曾嘹亮地飘扬在广袤的田野上,一定有不少人还记得用水车车水灌溉秧田的往事,但今天,水车早已散落难寻,工作人员走访了很多人家,只收集到部分零件,且都残破不全。

水车是过去最重要的农具农耕文化园里怎能缺少水车呢?工作人员多方打听,找到了一家专门复制老农具的工厂,定做了几部水车。这些二人轴、四人轴、六人轴水车就架在农耕文化园水塘边,游客如有兴趣,只要爬上水车,踏转车轴,就能提上哗啦啦的河水。

如今,这座农耕馆全年对外免费开放。自2012年9月至2015年1月,已接待本地和外地游客数万人次。为了扩大影响,该馆在组织中小学生等有关群体参观游览的同时,举行了农耕文化知识竞赛,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农耕文化征文活动。通过参观,充分发挥了陈列馆认知教育功能,让人们了解过去,认知历史,起到传承文明,见证历史及其进步的作用。从而启迪心智,继往开来,为现实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浙海关旧址博物馆    下一篇 遂昌汤显祖纪念馆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