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九三博物馆

中文名
九三博物馆
所在地区
黑龙江省
开馆时间
2007年11月
展陈面积
1800平方米

目录

九三博物馆是继总局北大荒博物馆之后建设的第一家管局级博物馆,原博物馆从2005年开始筹建,2007年11月份正式开馆。为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展陈效果,2011年九三管理局启动了九三博物馆新建项目,并于2011年9月3日隆重开馆。

九三博物馆坐落在九三管理局机关办公楼主体西侧。总使用面积2380平方米,展陈面积1800平方米。博物馆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楼为序厅,二楼为历史厅,三楼为成就厅,四楼为城镇厅。并在原有老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展示手段,制作了国内第一部反映现代化大农业的4D影片。同时还有垦区博物馆最大的室内雕塑和最大的室内规划沙盘等。

博物馆一楼序厅大型室内浮雕《追求卓越》博物馆一楼序厅大型室内浮雕《追求卓越》

一楼为序厅,迎门为大型室内浮雕《追求卓越》,浮雕展示了早期来到九三开发建设的英雄群体和目前九三60年来在农业、畜牧业、城镇建设、现代化流通服务业取得的辉煌成绩。通过形象生动的浮雕语言,展现了九三人始终“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楼为历史厅,以“坚守,忘我”的北大荒文化精神为主线,展示九三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和早期开发建设的几大群体代表以及从九三走出去的文化名人。通过历史厅充分的展现九三60年来的历史发展轨迹。再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照片和实物以及制作了垦区最大的室内雕塑。同时还通过再现当时劳动场景的方式展示当时劳动环境的艰辛。

三楼为成就厅,以“高峰不是顶峰,前进不是成功,前面有第一,我们就是落后”的九三发展理念为主线,展示了九三在农业,工业,畜牧业,社会事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展厅内展示了60年来九三取得的各项荣誉和国家省部委领导来到九三视察的珍贵照片,以及在现代化大农业、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流通服务业、社会文化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展厅还专门设立了北大荒大豆节板块,集中展示了九三举办大豆节的图片和实物。

四楼为城镇厅,以“诚信 务实 创新 卓越”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展示从早期的拓荒者的马架子房到60-70年代----80-90年代---现代住房的四个时期房屋场景,不同时期的房屋居住环境变化。城镇厅还制作了垦区最大的室内沙盘通过九三新旧城区的沙盘对比,展示九三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规划。同时城镇厅内的垦区首个4D影院,制作了国内第一部反应现代化大农业的影片。使宣传手段更为先进,宣传效果更加突出。现代科技展示手段以及新颖的布展方式是九三博物馆区别于原馆的一大特点。也使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具立体化,给人以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为了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综合立体作用,九三博物馆还增设了临展区,不定期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个性收藏展览。同时,博物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打造学习型博物馆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博物馆人员综合素质。

博物馆四楼城镇厅“九三城镇建设规划沙盘”
 博物馆四楼城镇厅“九三城镇建设规划沙盘”

博物馆以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为主题,充分展示和弘扬北大荒精神,北大荒文化精神,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博物馆的建成,成为九三管理局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浓缩的历史名片,北大荒精神教育的基地。

地点:九三管理局机关大楼西侧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00-11:30  下午13:30-17:00  周六周日休息

预约电话:0456—7893521  18724321501

历史

九三分局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的丘陵漫岗地带。地势起伏,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得天独厚的黑土层占总面积的70%,最厚层达1.5米以上,是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基地。辖区内有嫩江、老莱河、科洛河、门鲁河、南阳河固固河、多金河、泥鳅河等20多条河流。
黑龙江农垦总局九三分局,位于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九三分局现有17万人口,土地面积5613平方公里,耕地348万亩,草原110万亩,林地86万亩,拥有11个大中型国有农场。
九三分局始建于1949年3月。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纪念抗战胜利,故得名“九三”。九三分局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中央东北局、农垦部、嫩江地委、黑龙江农垦厅、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九三的开拓者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北大荒,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并发展了北大荒精神,激励三代九三人为之奋斗不息。我们将通过《穿越历史的长廊》、《名留史册的英模》、《辉煌的历史成就》、《城镇建设的轨迹》四个展区,让您真实地了解九三人民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奋斗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骄人业绩。
在80米的观光台上,您刚刚看到九三城区全貌,带着对九三外貌的初步了解,您现在进入的是博物馆第一展厅,《穿越历史的长廊》。
这里是九三历史的见证,“鹤山第一枪”唤醒沉寂的荒原,“荣军第一犁”翻开尘封千年的黑土地。沿着开拓者、建设者的足迹,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九三分局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开拓、从弱到强的超越。一路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奋斗不息;一路无私奉献,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九三垦区开发前,大部分地区是灌木杂草丛生、野兽出没、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从满清政府在这里设置的移民屯垦戍边的通邮驿站、官庄,到国民党地主官僚开垦形成的马家窝棚,再到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统治创办的开拓团和训练所,300多年时间,沉睡的荒原仍然如故,垦殖一再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垦荒战士战胜暴虐的西伯利亚寒流,常人想像不到的寒冷,在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住马架子、地窨子,喝雪水,吃冻干粮,人拉肩扛,开始悲壮的创业征程,才能有志气、有能力把“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荒”建设成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
日本开拓团遗留在嫩北农场境内的“兴亚拓土”石碑,这里还有日本人留下的医药箱。在这里我们还发现了日本人使用过的铜盆、熨斗等物品。
国营九三机械农场的创建: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为了增加生产、支援前线,示范农民、积累经验,云集九三地区的荣誉军人、复转官兵、支边儿女、知识青年、革命干部和科技人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从1949年3月至12月,在嫩江县境内相继创建了鹤山、八一五、伊拉哈荣军三个国营农场,1953年三场最后合并,定名为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1949年10月下旬,在作战中失去一只眼睛和一条胳臂的老八路郝光浓率领100多名荣军战士来到伊拉哈创办荣军农场时,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眼前惟有呼啸的北风卷起冲天的雪尘。他们在第一顶帐蓬里,穿着棉衣睡觉,和着雪水做饭。
失去了10个脚趾和两个手指的特等模范迟子祥率领战士们办起第一个铁匠炉,挥动伤残的手,打出1200多件小农具。(这里展出了当时生产的铁锹、镐头、马镫等实物)

建设五大群体

一、荣誉军人
在建国前夕,一批伤残军人迎着严寒踏着积雪来到北大荒,他们成为最早的拓荒者之一。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是不畏死亡的英雄,此时他们为了增加生产,支援前线,积累经验,示范农民,走进荒原面临新的挑战。
二、移民
随着九三的发展,不同地区的民众紧随军人之后协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心中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举家而来,他们对九三早期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知识分子
五十年代中叶,大批知识分子,应国家的需要从全国各地来到已初建成效的垦区,他们中有各类的专业人才,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奉献出来为九三的建设奠定了艰实的发展基础。
四、知识青年
六、七十年代数十万计全国各地的城市知识青年来到九三,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他们留在垦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青春,还有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
五、当代农垦人
在几代人不懈的艰苦奋斗下,垦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早先荒草丛生的沼泽地已是万亩良田。时光进入八十年代后,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在九三的建设中显示出了他们强大的专业知识能量,经过20多年的努力,九三已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农业生产实现了现代化、机械化,其科技含量达到世界领先地位,各类相关的经济发展繁荣兴旺。
正在为九三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无不感动责任重大,无不为九三的明天充满希望。
近六十年来,云集于九三这片土地上的荣誉军人、复转官兵、支边儿女、知识青年、革命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垦区开发建设、改革开放和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用辛勤的汗水、燃烧的青春、忠诚的热血、甚至宝贵的生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英雄壮举,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承德县博物馆    下一篇 辽宁农业博物馆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