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李劼人故居博物馆

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菱窠西路70号,始建于1939年,因其面临菱角堰,李劼人先生便在门楣上题目“菱窠”二字,故居以此得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蓉城八景之一。
中文名
成都市李劼人故居博物馆
地    点
成都市锦江区菱窠西路70号
竣工时间
1939年
开放时间
1983年

目录

李劼人故居纪念馆李劼人故居纪念馆

1939年,日本侵略军对成都市区狂轰滥炸,48岁的李劼人先生为躲避轰炸,也为了能有个固定住所,在友人的资助下,于成都外东的沙河堡菱角堰旁自建一处简朴院落。因房子面临菱角堰,为了邮件投递方便,在门楣上自题“菱窠”二字,意指菱角堰之窠巢。故居以此得名。

1959年,李诘人又用所得稿费翻修了菱窠的草房,翻修后占地3.8亩。

1982年,成都市政府拨专款修葺了李劼人故居,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4.95亩,主屋及附属建筑面积共约2000平方米。庭院中有溪水、曲径及屋主生前手植果树花木多株。

李劼人雕像李劼人雕像

1987年,成立李劼人故居文管所,以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加强保护管理。

1987年6月,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在《成都晚报》所开展的“蓉城新景”评选活动中,李劼人故居被评为“蓉城八景”之一。

1991年,菱窠又因其名人故居的特有价值和所藏字画有近500件评为国家二、三级文物,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11月,成都市文化局决定由

初建时

藏书室展示藏书室展示

1939年最初的“菱窠”是一座土墙草顶的房子,坐北朝南,隔为三间,东为客厅,西为卧室,中间书房,书房中一张书桌,数架图书,几幅宋画。

翻修后

1959年翻修时,把草顶换成了瓦顶,木柱改成砖柱,并将二层升高。阁楼升高为一楼一底,楼上楼下均以走廊环绕。底楼布局、功能不变,底层4间为餐厅、客厅、书房、卧房,楼上4间为藏书楼,藏书楼内存放其苦心收集的4万余册中外文图书和千幅古今字画。

翻修后的李诘人故居占地3.8亩,以白粉砖墙围成院落,院门东开,门楣上的茶色楠木匾,镌刻着女书法家

李劼人故居现辟有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供游人参观。

主展厅

故居主建筑为极具川西风民间格的仿古花园式二层楼房,现开辟为主展厅。

房间展示房间展示

底层按原貌展开李劼人先生工作、学习、文学创作及其家人生活的场景,主要展品有写字台、书柜、床、沙发等;二楼以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李劼人生平事迹,如李劼人青年时期照片,留学法国时单人照、与同学合影、李劼人创作及翻译作品实物、李劼人作为成都市副市长的工作证、视察照片、生前衣物等。展厅总面积600余平方米。

主展厅正前方、竖立着由我国当代雕刻大师

李劼人故居博物馆馆藏有李劼人先生生前收藏有大量清代、近现代名人字画733件,其中有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526件。

获得荣誉

《话说成都城墙》手稿《话说成都城墙》手稿

1985年,由成都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由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指南

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参观时间:9:00—17:00;周一休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公交路线:可乘12路(石羊场-上东阳光)、79路(茶店子公交站-赖家新桥)、104路(天府广场-赖家新桥)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下一篇 刘治宗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