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团城演武厅

演武厅在团城南侧,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方砌有宽大的月台,乾隆皇帝曾在此检阅八旗军队。厅南为演兵场,现辟为果园。团城位于北京西山下的香山南麓,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它是北京仅有的一组别具特色的城池式武备建筑,是北京仅存的集城池、殿宇、亭台、校场混为一体的武备建筑群,古建艺术风格独特。
中文名
团城演武厅
始建于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位置
香山南麓红旗村1号
特点
环形城堡式建筑

目录

团城演武厅团城演武厅
团城演武厅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位于峰峦连绵、风景秀丽的香山南麓,是北京仅存的城池、殿宇、亭台、碉楼、教场混为一体的武备建筑群。古建艺术风格独特。 团城演武厅是

团城演武厅为环形城堡式建筑,其外有护城河围绕,跨河与城门相对筑有两座

团城演武厅团城演武厅
团城演武厅的兴建,与清代平定大小金川有着直接的关系。大金川,相当于今天四川省金川县,位于大渡河上游;小金川,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小金县,地处大金川东南。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川金川地区土司之间为争地发生内乱。次年,清廷派兵干预,大

团城演武厅团城演武厅
东朝房在上世纪初被

团城演武厅团城演武厅
梯形的西城楼门

在团城演武厅当中,有一处建筑物或许不是最重要的,但一定是最为大家熟悉的。大家不管是开车、坐公交车还是步行,只要经香山南路来到红旗村,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栋梯形的台式建筑。它是团城演武厅的西城楼门,也是这里离公路最近的建筑。

西城楼门位于演武厅的西南方,因立面呈梯形,故而又称“梯子楼”。它的正中央是个拱券门洞,两侧有台阶通达顶部,它是演练时清军将领的指挥台,西城楼门面宽24米,高11.2米,用西山所产毛石砌筑,真是名副其实的“就地取材”,透着自然与质朴。

《健锐营地理全图》:展示健锐营驻军情况

作为一家博物馆,团城演武厅除了露天的古建筑之外,在演武厅和东西朝房内设有展厅,主要展示一些古代兵器、军装、地图等。

健锐营地理全图》及其沙盘模型描述了清朝时健锐营驻扎的情况。从图上可以看出,健锐营作为一支特种部队,几乎遍布整个香山地区。在健锐营的每个营区都布有碉楼。据史料记载,共计碉楼68座,营房9000多间。平时,将士们就在各自的营区进行训练,定期到团城演武厅进行合练。

和京城里的八旗方位一样,健锐营八旗营房也分左右两翼。不过,健锐营的两翼八旗可能更为形象:设香山静宜园为龙蟠凤翔的中心,而香山南侧的山峦向南,则像她的右翼。左边四旗分别为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右边四旗分别为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香山健锐营的八旗就如同这只凤凰的双翼,左边四旗、右边四旗则建在依据山冈起伏的自然地貌身躯上。

《健锐营演武图》:展示清代团城演武厅全貌

在展厅西侧的墙壁上,有一副图画,刚才在室外看到的团城、演武厅、东西朝房、西城楼门,在图上都清晰可见,绘制得十分精美。清代团城演武厅建筑群的全貌,可以说尽收眼底。画的名字叫做《健锐营演武图》,是复制品,原图藏于首都博物馆。

该图形象地描绘了清代时健锐营士兵进行合练,接受检阅的情景。一排排整齐的队列,威武雄健,整装待发。特别是图画下方那八个部分的队列,应该就是按照八旗排列的。

值得一提的是,健锐营正式组建后,作为八旗中的一支精锐部队,不仅在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的战役中立下奇功,而且先后参加了多次战役,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过巨大贡献。在平定准噶尔部的战斗中,健锐营在敌军重重围困下,浴血苦战,最终以少胜多,取得胜利。乾隆在《实胜寺后记》中专门表彰健锐营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立下的卓越功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健锐营和其他部队一起奋起抗击外侮,士兵们前赴后继,为国捐躯。此后,健锐营日渐衰败,最终完全解散。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曾经辉煌的健锐营,以悲壮惨烈的结局,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乾隆帝命西洋画师所作的铜版画《大小金川图

在险峻的山岭之中,清军士兵向碉楼发起进攻。显然,这幅画表现的是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的战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是用中国传统画法绘制的,而是接近于西洋的画风。看了一下旁边的文字介绍才知道,这就是一幅铜版画。

早在17世纪,铜版画就从欧洲传入了中国。传教士携带的《圣经》里就有铜版画的插图。以后,一些传教士陆续进入宫廷供职,铜版画也被带入清,其时间约在18世纪初叶。

起先,铜版画只是用于制作地图。后来,清朝中央政府先后胜利平定准噶尔部以及大小和卓的叛乱,确保了西北边境的安定。乾隆帝突发奇想,决定制作铜版画以纪念功勋。经过洋画师们的努力,第一批铜版画制作成功,乾隆皇帝对其效果大为满意,于是将此后一系列征战,均以同样的方式做成铜版画。

在这幅画上方的题诗当中,我看到了“将军阿桂”的字样。阿桂虽然参加过乾隆十三年(1748年)与大金川的战斗,但那时他还不是将军;到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才出任“定边将军”,平定了大小金川叛乱。可见,这幅铜版画的制作年代,不会早于公元1772年。

清代盔甲很复杂

以前看清代题材的电视剧,总觉得清军的服装比较奇特,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一样。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额前正中突出来一块,叫做“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是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垂有护领、护颈及护耳,上面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

铠甲分为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各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档”,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穿着服装时一般是从下到上穿,先穿围裳,再穿甲衣,待佩上各种配件后,再戴上盔帽。

健锐营前锋参领旗

成语 “旗开得胜”,原意是军旗一展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一般用来比喻事情刚开始就取得成功。从这个成语就可以看出军旗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在展厅当中,有一面蓝色的旗帜,它是乾隆十四年钦定的健锐营前锋参领旗,分为左翼和右翼两种,左翼为镶黄旗,右翼为正黄旗。镶黄旗有红边,正黄旗不加边,都是正方形的。旗上饰有金色的云龙,周围环绕金色火焰,旗带有黄色的飘带,飘带被削去两角,飘带上也饰有金色火焰。旗杆是竹子做的,上面髹红漆。

前锋参领旗,正幅长五尺,加上边缘是五尺一寸,飘带长五尺八寸,宽八寸五分。旗杆长一丈一尺,周长六寸三分。旗杆上饰兽面形银质装饰,还有红色旄牛尾装饰。旗杆末端是铁质圆锥形金属套,长四寸二分。旗杆旁边有铁环,用皮革将旗子系在旗杆上面。

平定大金川之役立下奇功的傅恒画像

在展厅中,有一张画像,画中的人物身着清代官员的便服,手执一件如意,神态安详。他看上去像个文人,也和团城演武厅有关系吗?

这位“文人”就是在平定大金川叛乱中立下奇功的傅恒。傅恒,满族镶黄旗人,富察氏。他是乾隆帝孝贤纯皇后的弟弟,因此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曾任军机处行走、侍卫内大臣,后又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等官职。

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军在远征大金川时屡受重挫,傅恒临危受命,暂管川陕总督,经略军务,率大军前往金川。乾隆帝亲自为其饯行。傅恒到达金川后,及时调整了战术,摒弃了原来“以卡逼卡,以碉攻碉”的错误思想,而是派出精锐部队,避开对方坚固的城堡,绕到敌军后方,直捣敌人巢穴。在不长的时间内,傅恒率部接连打了几个漂亮仗,最终平定了叛乱。

傅恒班师还京,乾隆帝率皇长子及王公大臣出迎,以示慰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傅恒又率兵远征缅甸,中途染病。班师回朝后,于1770年去世。

有意思的是,傅恒的四个儿子当中,次子福隆安是《还珠格格》一剧中福尔康的主要原型,三子福康安曾经出现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一部。

健锐营总教练马良柱画像及其用过的铁鞭

如果说傅恒的画像颇有儒将风范,那么展厅中的另一幅画像,则是纯正的武将气质。他身着铠甲,豹头环眼,须眉浓密,那不怒自威的神态,透着粗犷与阳刚。画像边上,陈列着他所用过的一只硕大的铁鞭。看来,这位将领一定大力无穷,威猛过人。他就是曾两次出任健锐营总教练的马良柱。

马良柱,回族,甘肃张掖人。康熙年间他参与征讨吐鲁番,立下军功。乾隆年间,马良柱在对大金川的战役中东征西讨,力支危局。后因四川总督张广泗调兵不当,延误战机,马良柱战败。张广泗推卸责任,弹劾马良柱,并将其逮往京师治罪。乾隆帝明断,将张广泗斩首,并命马良柱去香山教习健锐营。乾隆帝亲自观看演练,又见马良柱舞鞭旋转如飞,技勇超群,对其大加赞赏。

乾隆十四年(1749年),马良柱再次征战金川,获得全胜。乾隆帝嘉奖马良柱,于次年将其召入京师,仍教习健锐营。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马良柱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尼木县    下一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