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片大鼓
- 中文名
- 铁片大鼓
- 别名
- 乐亭大鼓
- 创始人
- 王佩臣
- 创立年代
- 20世纪20-30年代
- 艺术特点
- 唱腔婉转,通俗数叙
- 流行地区
- 天津、北京
- 代表曲目
- 《玉堂春》、《王二姐思夫》等
目录
原始的铁片大鼓,是上世纪初在北京东部的
铁片大鼓是板腔体曲种。其唱腔音乐较为简单,只有一个板式(即一板到底)和上下两句唱腔旋律。演唱时以速度变化来调节故事发展之递进,速度先慢后快、音符先繁后简。是个较原始的板腔体曲种。
铁片大鼓的总体结构是:
前奏(大过门)——慢板——间奏(过门)——慢板——间奏——“中板” (快速的慢板)——间奏——“紧板”(快速的中板)——尾腔。
前述铁片大鼓只有一个板式(一板三眼),中板、紧板的名称只标志速度的递增,并无节奏上的变化。中板比慢板快,紧板比中板快,紧板进入故事高潮时更是快上加快,这种模式在一些原始板腔体曲种中大量存在,而铁片大鼓运用得更为精到。
铁片大鼓主体唱腔为两个乐句。头眼起唱落在板上 。上乐句落音不太规范,以2、4、6居多,下乐句落音皆为宫音 (“1”)。是个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宫调式。因为,我们遍查所有铁片大鼓唱段曲谱,其唱腔旋律没有出现“7”音。
铁片大鼓唱词句格虽也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但由于它每句里均有衬字,填补了各词组之间的空隙。所以其唱腔旋律没有明显的分节现象,(
铁片大鼓的伴奏音乐,共有三部份。
前奏(俗称大过门)是演唱前的引子。过去前奏较简单,与今天的间奏曲调相同,仅能起过门作用。后经乐师们的设计、创造,发展的曲调相当华彩。其节奏是一板三眼(四分之四),共有十三小节,曲调华丽流畅,是个完整的七声音阶宫调式乐曲,虽然仅用手弦演奏,但配以铜板和鼓,奏来红火热烈别有情趣。
间奏(即段落间的过门)是每段落腔后的乐曲,过去只有一个间奏,各个乐师演奏的曲调虽繁简不同,但都较平淡。后乐师们在新前奏的启发下,生发出一个新间奏,色彩颇为华丽、节奏火爆。
“垫头” (即上乐句与下乐句之间的过渡性音乐)只在慢板时使用。如尾音只一拍 (落在板上)垫头为四拍;尾音唱成两拍时,垫头则为三拍,其音符多为宫音“l”。即所谓“板不够,垫头凑” 。因为它只起填补板数作用。当慢板唱成快速时,就不用加垫头了。
铁片大鼓是一人演唱的“打鼓说书”形式,演员手持鼓、铜板击节,间作表演。伴奏仅为一大三弦,弦式是151。伴奏旋律是与唱腔同曲同度的随腔伴奏 。在前奏和间奏过门时,以处理成“下滑音”居多,即每个音皆在其上二度滑下,构成一种特殊的弹奏风格。在伴唱时则刻意地伴随演唱的旋法上下滑行、细腻地炉托、乐器声音具有很强的歌唱性,间有‘学舌”现象,与唱腔达到水乳交融程度,乐师不谙唱腔旋律,是无法胜任伴奏的。 “三分唱七分随”在这里表现的更为突出 。当年王佩臣和芦成科珠联壁合的演出,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
铁片大鼓的演唱风格,突出一个 “酸” 字。从音乐上分析,演唱时每句唱腔皆有下滑倾向,且每个字的音符都呈不稳定状态,不仅落音落在246这些不稳定音上 ,每个音符在演唱时也都在音的上下方游移(我们曾试过以钢琴来弹奏其曲谱、发现几乎每个音都与录音音响不合。)。另外,铁片大鼓的“衬字”带来了很多“嵌音”小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下一篇 上海海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