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方广播电台
- 中文名
-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
- 开 播
- 1992年10月28日
- 播出时间
- 24小时
- 性 质
- 广播媒体
- 地址
- 上海长宁区虹桥路1376号
目录
90年代初,浦东的开发开放,促进了上海广播事业改革的深化。1992年春,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为适应浦东开发的新形势,引进激励、竞争机制,丰富上海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决定在浦东新区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广播电台、电视台。7月13日,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向市编制委员会提出建立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报告。8月3日,市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东方广播电台为独立建制的事业单位,核定编制为60人。在此前后,中共上海市委于7月20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于8月15日批复同意成立东方广播电台。
东方电台在人事体制上实行人员双向选择,招聘上岗的方式。6月4日,
东方电台从成立之日起,就在加强节目的信息性、服务性与参与性,搞好节目建设上狠下功夫。东方电台的节目以信息密集而赢得听众,它的新闻节目大胆安排了早上长达3小时的新闻板块,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播出国内外重大新闻。快讯短而精,仅一二百字,一刻钟播出五六十条,尽可能多快地播报国内外大事要事。同时在新闻信息源方面注意拓宽渠道,除本台记者采编外,还有兄弟电台的电传,新华社、中央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各报驻外记者的供稿。一些首创的新闻栏目也是以信息性为着眼点,如每天的全国主要报纸“版面介绍”和资料性、档案型的人物栏目“东方百家”。
除新闻节目外,其他节目均注意丰富信息的蕴藏量,如经济板块“上海潮”,大量传递人才、期货、证券、商贸等信息;文化、生活板块“阳光列车”有各种娱乐、时装、
1992年东方电台开播时,有792千赫和101.7兆赫两套频率。792千赫为新闻、综合类节目,101.7兆赫为音乐类节目。两套节目在编排上采取大板块结构,共设有新闻、经济、文化、艺术、社教、服务等近50个板块。每天播音总时间为42个小时。两套节目的共同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容量、快节奏、新形式。节目播出覆盖地域为长江三角洲,地域人口达5000万。东方电台的节目,吸引了广大听众。《
1992年10月,东方电台设有新闻部、综合部、音乐部、广告部和办公室(公关部),1993年10月增设少儿部。新闻部负责新闻节目的采编播,共18人,9名记者负责日常采访报道,5名编辑每日编制4小时新闻,其中包括3小时早新闻,1小时正点新闻与晚间新闻,3位主持人在直播室轮流直播新闻。综合部有18位主持人和编辑,负责20个小时的直播节目,其内容包括时事政治、经济、文化、家政、教育、娱乐、交通、法律、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音乐部有11名编辑、记者、主持人,负责每天18个小时音乐节目的采编播工作。少儿部5人,负责每天15小时的少儿节目的采编播和制作。广告部5人负责广告客户销售制作和播出。办公室(公关部)集党务、行政、总编、对外联络等于一室,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宣传业务和行政业务,包括资料档案、文印、组织人事、总务、器材设备、车辆、通讯、宣传教育、秘书等工作,同时还兼有公关部职能,负责对外交际联络和策划组织大型活动。各部人员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克服了办公条件差、人手紧张的困难,一人兼多职,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积极性,使电台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运转,实现精简高效的目标。
东方电台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人事改革和人才储备。首先是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选用社会上的一些思路敏捷、知识面较广、语言标准、热爱广播的人员,经过短期强化训练后,走上主持人岗位。在人才储备上,采取在播出中发现和储备人才的办法。特设《今天我主持》节目,吸引有志于广播事业或对广播事业有浓厚兴趣的人员参加广播实践,从中发现人才,然后建立文字和声音档案,以备后用。新闻部从各新闻单位挑选一部分骨干聘用为特约记者,并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信息员。音乐部有近30人的客席(兼职)主持人、编辑;少儿部有50人的兼职小记者、小主持人、小故事员,他们来自数家少年儿童报刊编辑部及各重点中、小学。东方电台以在编员工为核心,通过借用社会力量,增强实力,弥补人手不足,保持队伍的朝气。
至1993年底,东方电台59名在编人员中,专业人员48人,其中女性23人,占总数的48%。专业人员以青年人为主,25—35岁为26人,占了总数的54%。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大学本科学历27人,大专学历13人,中专学历7人,高中学历1人。48名专业人员中,有编辑、记者共32人,其中主任编辑、记者5人,编辑、记者15人,助理编辑、记者12人;有播音人员共13人,其中主任播音员1人,一级播音员5人,二级播音员5人。在48名专业人员中有23人担任节目主持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