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胡乔木

胡乔木(1912年6月1日——1992年9月28日),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姓名
胡乔木
别名
胡鼎新
性别
出生日期
1912年6月1日
逝世日期
1992年9月28日
政党
中国共产党
入党时间
1932年
民族
籍贯
江苏

目录

胡乔木胡乔木

胡乔木(1912年6月-1992年9月28日),原名胡鼎新,1912年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龙冈镇。

1930年毕业于

胡乔木胡乔木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

胡乔木胡乔木

父亲:胡启东(原名胡应庚) 

妻子: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文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诗集《人比月亮更美丽》。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

人物贡献

胡乔木同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关于党的文献编纂、党史研究和档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历任毛泽东着作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中共中央、中央顾问委员会发布

胡乔木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光辉的一生。他一贯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

1994年,《回忆胡乔木》、《胡乔木文集》出版发行。

2007年9月5日,“《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座谈会”在

胡乔木胡乔木

1992年9月28日,中共著名的政治理论家胡乔木在解放军301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0岁。他曾被毛泽东戏称为“靠乔木,有饭吃”,邓小平则赞誉他是“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而就在这年的7月份,他在病床上还对陪伴了他50余年的老伴谷羽说:“我要活到九十岁,我希望做两件事:一是完成对主席50年代政治活动的回忆录的写作;二是重写一部完整的中共党史著作。”可病魔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让他带着对未竟事业深深的遗憾离去了。

“一是完成对主席50年代政治活动的回忆录的写作”

在中共党史上,胡乔木的名字是与毛泽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41年2月胡乔木奉命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5年的秘书生涯,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在此后近四分之一的世纪里,胡乔木在毛泽东的教导下迅速成长起来,从一名普通的秘书成长为中共领导人之一。有的老同志说:“没有同毛泽东的这段缘分,就没有今天的胡乔木。”胡乔木对这份感情更是珍惜,他在他的文集第一卷序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毫无疑问,就我个人来说,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指导教诲,我就很难写出这些文章,我的写作能力也很难像在这本书里所表现的逐渐有进步。”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无论是他在世时还是在他逝世以后,都有很多人著文记叙和研究他的方方面面。由于胡乔木特殊的工作岗位、深厚的理论素养以及他对毛泽东的特殊感情,党内外很多同志早就建议胡乔木写一些纪念文章,但他一直没有答应。直到后来确定要写点东西的时候,他对知名的中共党史学家郑惠说出了当初的原委:“我虽然做过毛主席的秘书,但许多重要的事情并不是经过秘书执行的,说不出多少有分量的东西来。”而且繁重的领导工作也使他没有更多的精力担负这项工作。到了1989年,在一次谈话中胡乔木说:“十三大以后,我已经有可能集中精力面对党史工作了。我是愿意承担这方面的责任的。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有一种战战兢兢的感觉,希望在有生之年,在这方面能多做一些工作。如果病倒了,这件事自然就做不了了,但只要活着,就会尽力干的。”

这年,胡乔木开始整理他的文集,把思绪拉回到了四五十年代他跟随毛泽东的岁月,那些久远的记忆又重新浮现在脑海中。10月的一天,曾任毛泽东资料秘书的著名中共党史专家、理论家逄先知将《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送他审阅,他做了许多修改,并亲自写了《校读后记》。这本书丰满的回忆和翔实的材料更使他陷入了对往事深深地追思之中,萌动了写“回忆”的念头。

胡乔木一贯对工作抓得很紧。现在下定决心要完成这件许久以来的心愿,他更成了坐不住的人。1990年2月,他找郑惠谈话,表示想写一本反映40年代毛泽东思想发展、毛主席怎样在40年代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书,用毛泽东的著述、活动作主线,用当时具体的历史作背景,把毛主席在40年代所作的贡献作一个比较条理化的分析,目的是为宣传毛泽东思想增加一点内容,对这方面的教育有所贡献。这次谈话中,他还谈到了初步设想的6个题目。后来由于到美国作学术访问,写作暂时搁置。

1990年11月,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送给胡乔木提意见。稍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书稿写出,这是胡乔木多年提倡的一本书。原以为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写好的书,现在不仅出版了,而且达到了较高水平。这给胡乔木以很大启发,促使他下定决心尽快成立编写组来协助他展开工作。

1991年6月26日,在经过仔细考虑后,胡乔木给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和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写报告请求支持和帮助,表示准备“写本关于毛主席的回忆录”,并在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时出版。报告随即得到批准。

这时,由于癌细胞扩散,胡乔木的身体已经变得很衰弱了,家人和医生还没有把真实情况告诉他。9月6日,他同编写组的全体同志见面,兴致勃勃地询问了过去不熟悉的同志的情况,对由不同年龄层次的同志组成的班子表示满意,对有几位年轻人参加更是格外喜悦。寒暄过后,他开始布置写作题目和要求。

胡乔木对工作一向严谨,这次写毛主席更是一丝不苟。在谈到内容和主人公时,他说:“内容以回忆毛主席为主,全书以毛主席为主体,是对他的回忆,不把中央整个活动放到里面。中央一些活动同毛主席没有关系的,就不说了。因为是个人回忆,拟定的题目同40年代、50年代的大事不完全吻合,有些很大的事我不了解,没有接触过,就不好写进去。有些事也许没有那么大,但从个人回忆方面说,比较清楚,就列到题目里了。说是个人回忆,但有相当多的事也不能仅限于个人回忆。有些事我接触过,但详细情况不很了解,这种事还是要写,因为它很重要,需要通过查材料讲清楚。这种情况在40年代更多一些。40年代大部分时间我不能成为事件的参与者。写的时候不要勉强加入个人成分。勉强加入不适当,使读者感觉是故意把个人加进去,失掉书的主旨,成为不是回忆毛主席,而是回忆自己。回忆成分多少要看事实。凡是可以回忆的,个人接触多的就写进去,也还是以毛主席的活动为主。”在谈到每篇专题的篇幅时,他说:“最早是想一篇只写一万字,现在看一万字不行,可能要到两万、三万。看题目涉及的内容,需要讲多少就写多少。”在材料来源上,他谈了三点:“一是党中央保存的档案;二是各种公开的出版物、回忆录、文章和当时的记载;三是个人的回忆。”在谈到出书的时间与写作质量时,他明确地说:“出书的时间,1993年纪念毛主席百年诞辰,最好在那个时候出。这样,时间比较紧。当然还是以书的质量为第一标准。如全书不能都写完,也可以分册出。”谈完总的要求后,胡乔木宣读了他想到的37个题目。

敲定大纲后,胡乔木安排了一个相当紧张的日程表,要求每个星期听取一次汇报,谈一个写作题目。从1991年9月编写组成立至1992年4月的7个月内,他一共找人谈话10多次,加上编写组成立之前的10多次谈话,共达20多次。胡乔木逝世以后,编写组商定将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谈话录”,是胡乔木20多次谈话的记录整理稿;第二部分为“初拟稿”,是按照胡乔木生前拟定的题目,并根据他多次谈话的精神撰写的。这个方案得到中央有关方面的批准,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中央有关方面审阅这部书稿后都作了肯定的评价。同时这本书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修订再版时印了75000册,这是党史著作中不多见的。

中央有关方面领导的肯定和读者的喜爱也许能够部分实现逝者胡乔木的遗愿吧!

“二是重写一部完整的中共党史著作”

如果说胡乔木一生的转折点是来到毛泽东身边,那么他第一次为全国人民所知则是由于10年以后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从那时起他就以理论家和党史专家闻名于世了。

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日。中央决定6月30日在北京集会庆祝,届时由刘少奇代表中央作报告。五六月间,刘少奇找来因胃穿孔动了大手术尚在休养中的胡乔木,请他代为起草庆祝报告。胡乔木在40年代曾协助毛泽东编校过《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等重要文献,又曾参与起草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30年的历史了然于胸。有了这些党史方面的知识准备,他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写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长达四五万字的初稿。毛泽东看后非常满意,在送审的稿子上批示:此文以胡乔木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这可把胡乔木难住了:“这么一来,我怎么向少奇同志交待呢?”后来毛泽东传话过来,少奇那里由他去打招呼,报告另找人起草。6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胡乔木署名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新华社全文转发,全国各地报纸全文刊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人民出版社还印了单行本。一时间成为各地纪念建党三十周年的主要学习文件。

胡乔木长期在幕后工作,即使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公开亮相,那也只是“新闻首脑”的形象。这一次,他作为理论家、党史专家的身份,开始为人们所知道。他的一生,虽写过很多的社论、评论、决议、文件,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其少有的署名著作,而且国内外影响极大。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30年历程的第一本开创性简明党史,也是第一本以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来叙述中共历史的书。它对以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党史教育和党史研究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成为后来党史著述的范式和蓝本。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成为胡乔木的代表作。然而胡乔木对这本为人所称道的小册子并不满意,认为无论从逻辑、史实等方面都有一些错误。后来党史界曾多次建议他修改,写中国共产党的40年、50年、60年,可他觉得那要下很大的功夫,读很多书,把自己一辈子精力都用上也写不好。

1990年3月全国党史工作座谈会后,胡乔木对他的秘书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后惟一的工作是搞党史。”他根据杨尚昆薄一波提出要尽快写出一部完整的党史的要求,向胡绳等建议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先集中力量写一部40万字左右的比一般教科书站得高、有新意的能够反映党的70年历史的著作,作为献给党七十岁生日的礼物。起初,他打算自己主持这部书的定稿工作,可是由于健康状况,他没有承担起这项工作。在健康不允许的情况下,他吩咐秘书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近几年来出版的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著作,让秘书帮他购买海外出版的有价值的书籍。他说:“不读这方面的书,不掌握这方面的研究动态,就无法提修改意见。”1991年7月28日,胡绳送来《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清样,请他审阅。看着胡乔木日渐加重的病情,胡绳劝他不要着急,慢慢来,着重看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及结束语这些写作难度较大、分寸难以把握的部分就行了,但他一拿起清样又不顾一切了。由于病情加重和药物反应,他经常头晕、恶心,但他还是用了不到5天的时间就把这几章看完了。他在清样上作了许多修改,有的地方是成段地补写,写得十分精彩。他还写了许多小纸条,就某一事件的史实或论断提出具体修改意见。8月3日,胡乔木又找胡绳来谈了很久。他对写作班子的工作成果表示高度的评价,要胡绳转告北京的同志。随后他立即报告杨尚昆,请他召集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批准出版这本书。8月8日,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举行批准出版这本书的会议。胡乔木在会上主动提出他要为这本书写一个题记:“我现在虽然连写封信都很困难,但我愿意为这本书写个题记,表示对这本书负责。”这篇题记8月15日写成,这是乔木一生写的最后一篇评论文章。钱钟书读了甚为欣赏,誉之为“思维缜密,词章考究”。

1991年8月底,《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出版了。10月8日,胡乔木抱病出席了这本书的出版座谈会,他在发言中对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由衷的赞赏和高兴。

虽然胡乔木一生竭忠尽智,对中共党史著作的编著和党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还是为自己不能亲手编写一部完整的中共党史而遗憾。今天党史学界已经有了大、中、小三部完整的党史著作,还有难以计数的其它形式的党史著作,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局面。胡乔木若看到今天党史工作的繁荣局面,一定可以欣慰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楼继伟    下一篇 阿卜杜拉耶・杜库雷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