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衢州日报

衢州日报是浙江省衢州市委机关报,创办于1949年12月1日。
中文名称
衢州日报
类    别
浙江省衢州市委机关报
创刊时间
1949年12月1日
国内刊号
CN33-0011
地区
浙江

目录

衢州日报衢州日报
衢州日报的前身是《衢州大众》。1954年停办,1986年1月1日复刊,衢州日报以衢州市为主,并辐射多个周边密集城区,报纸日发行量达到6万份左右;以导向正确、新闻立报、心向读者、服务大局的办报理念,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联系衢州实际,正确引导舆论,忠实地做党和人民的喉舌,得到了中共衢州市委和读者的好评。

发行量

日发行量达到6万份

日报历史

衢州日报衢州日报
衢州日报前身是《衢州大众》报,创刊时的《衢州大众》为四开二版,5日刊,1954年3月20日停刊,终刊号为289期。1985年5月,衢州成为省辖市,市委决定创办机关报,经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批准,《衢州报》于1985年10月1日试刊(共8期),1986年元旦正式复刊,四开四版,每周二、四、六出版,赵朴初先生题写报名。国内统一刊号为:CN33-0011,期数编号承接《衢州大众》。1989年元旦起增出星期刊。1991年元旦起改为《衢州日报》,四开四版,周七报。1993年

近年来,衢州日报作为一家地市党报在探索新闻资源整合,捍卫和提升党报影响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理性解读读者需求,找准新闻资源整合突破口

受众的需求是一切媒体活动的出发点,要使传媒赢得受众,提高影响力,首先必须理性、准确地解读受众的需求。

家地市党报的读者及其需求的特殊性是与“地市”的历史、经济、人文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并打上“地市”的烙印。2002年,衢州日报委托衢州市统计局城调队对本报的读者市场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衢州日报的主体读者群是具有较高消费、时尚、管理话语权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中小学教师、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个读者群也是本地最有影响力的主流人群。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这个读者群阅读需求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信息量诉求高。其需求不仅有新闻信息、各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信息,还有健康、娱乐、安全、权利保障等方面的信息,故其对信息含量高的文章和内容丰富多彩的版面有所偏爱;二是青睐“有身边感”的信息。那些“格调向上,眼睛向下”的新闻信息更具亲和力。对身边、基层、充满生活气息的信息,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讲述的百姓故事,具有较高的认同感;三是关注“抓问题”的新闻信息。凡是抓问题、揭矛盾、针砭时弊的新闻信息在受众中都能激起浪花,觉得读了“解渴”,看了“过瘾”;四是对“真实可信”原则有较高诉求。对假新闻、假信息深恶痛绝,对“高大全”式的典型嗤之以鼻;五是对知情权的诉求明显增强。尤其是对当地政府重大决策的知晓愿望比较强烈,如非典、禽流感等非常事件,迫切希望报纸能及时提供可靠充分的信息;六是对实用性、服务性信息的诉求增强。衢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全社会的共识,因此,相比较而言,对招工、求职、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等尤为关注。另外对衢州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的转移动向等也是普遍关注的热点信息。

根据这份读者调查,衢州日报在思维惯性方面进行“突围”,提出了对新闻资源整合的几个突破口。一是在受众“欲知”和报纸“告知”方面达成最佳默契。贴近实际紧些再紧些,离生活近些再近些,与群众亲些再亲些,真正把读者本位在报纸上突现出来;二是增进与受众的情感,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从事新闻采写,深入新闻第一现场,倾听群众声音,掌握第一手材料,从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角度切入,从群众易于感知的对象落笔,运用群众语言,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写每一篇新闻;三是把读者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版面、专栏、稿件优劣的重要尺度。读者希望在第一时间内获知新闻,报纸就想方设法增强时效性;读者喜欢信息量大,报纸就运用好有限的版面,追求单位版面、专栏和稿件信息量的最大值;读者喜欢有身边感,报纸就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文风,多报道与受众的现实生活靠得近、用得着的新闻和信息;读者喜欢抓问题,报纸就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把读者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发展好;读者喜欢真实可信,报纸就要加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把求真务实落实到日常的新闻宣传中;四是用好读者对媒体的逆向传播功能,谋求与读者的互动,让读者“参与进来,行动起来”,善待读者的每一篇来稿、每一次投诉和每一个咨询电话。

衢州日报衢州日报
整合版面资源,为读者设置合理的“议题”

衢州日报在整合版面资源时,找准版面定位,与读者需求对接,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整合后的衢州日报版面层次清晰,定位明确,风格一致,无论从方便读者阅读,还是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报纸吸引力来说,均取得明显效果。

整合新闻信息资源,提升报纸的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为受众所信任的程度,是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报纸公信力是报纸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准确理解和把握新闻的度。一般来说,新闻的度具体表现为,媒体及其采编人员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态度、新闻还原事实后的真实度、媒体及其信息对读者的贴近度与亲和度、各类新闻信息之间量上的比例度、各版块之间的协调度、版式风格的统一度、宣传时机选择的恰当度等。新闻的度对报纸舆论导向、宣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新闻失度则失实,影响受众对真伪的判断;新闻失度则失信,影响受众对媒体的信赖;新闻失度则失正,影响受众对事实客观、公正、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新闻失度则失绳,干扰权力机关对事件的公正处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供给的量。遇有重要新闻,为受众提供的信息量必须充足,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饥渴感”;而那些并不重要的事件,为受众提供的信息量不可过大,譬如对一些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若进行大肆渲染和炒作,给受众提供的信息过量,会引起受众的反感,从而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有些纯属鸡毛蒜皮的小事,版面处理突出,标题醒目,受众误以为这是一条重要新闻,但阅读之后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第三,成功策划具有亲和力、人情味,体现“三贴近”的本地新闻报道。新闻策划的合理性已为业内公认。成功的策划对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很有帮助,也是整合报纸新闻信息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

2003年,衢州日报曾成功策划了为一位读者寻找失散四十多年的亲人的新闻报道。报社派出精干力量,先后几次往返于杭州与衢州之间,在版面上开辟专栏进行跟踪报道,直至亲人见面。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第四,整合多渠道获取的信息,做深、做透热点、难点、冷点新闻,以满足读者的知情权。比如去年的非典、今年的禽流感等非常事件的出现,是检验媒体公信力和新闻信息资源整合能力的好时机。衢州日报在去年的非典报道中,反应迅速,从州地区一出现板兰根“抢购”苗头,就在版面上开辟了有关非典的专栏和版块。通过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利用读者对党报权威性的认同心理,进行正面引导、解释和宣传。“谣言止于阳光”,这些宣传和报道,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人心、舆论引导效果。

再比如对伊拉克战争、台湾公投等一系列读者普遍关心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衢州日报通过整合大量的新华社资料,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把握事件的真相和发展趋势,从而达到了舆论传播和新闻宣传的合拍。

此外,还通过整合零碎的县域、区域经济新闻信息,凭借相应版面的“议题设置”,集零为整,使这部分新闻信息得以块状传播,并形成版面特色。

第五,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挖掘、用足、用活“三贴近”资源,也是地市党报整合新闻信息资源的重要内容。

去年下半年,衢州日报推出了“记者体验陌生岗位”活动,全体采编人员每人选择一个没有接触过的岗位体验生活一周,写亲历式报道,在版面上开设专栏。这次活动历时半年,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在本报采编人员中引起震动,活动既锻炼了队伍,又出了一批好稿,还树立了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提升了报纸的社会影响力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文献    下一篇 中国纪检监察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