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科技大学是黑龙江、吉林乃至内蒙地区唯一一所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的高校,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是国家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唯一一所高校,是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高校,是黑龙江“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践行“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铸就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培养出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和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
中文名称
黑龙江科技学院
外文名称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创办时间
1947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工科
主要院系
矿业工程 电气工程 机械工程 安全工程学院
所属地区
中国东北哈尔滨
党委书记
申林
现任校长
武俊峰
知名校友
房丰州、 葛世荣等
校训
厚德博学、强吾兴邦
主要奖项
全国就业50强高校等 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机械工业部一等奖获得者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前身
东北第一所煤矿工人干部学校

目录

学校前身是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鸡西建立的东北第一所煤矿工人干部学校。

1954年与鹤岗煤矿学校合并成立鸡西煤矿学校。

195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本科教育鸡西矿业学院。

3黑龙江科技学院

1964年因院校调整又改为鸡西煤矿学校。

1978年复建本科教育鸡西矿业学院,1981年改称黑龙江矿业学院,隶属于原国家煤炭工业部。

1998年划归地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的体制。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

2001年在哈尔滨建设新校区,2003年学校主体由鸡西市迁入哈尔滨市。

2013年4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

2014年10月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发展历程

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66年的发展历程谱写了一部艰辛的创业史。可概括为三部曲:

第一部曲——依煤而生,曲折发展。学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长。边陲煤城办学56载,几代科院人凭借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始终以服务煤炭为已任,甘守清贫,艰苦创业,献身煤炭,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全部的青春和热血。1997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第二部曲——二次创业,跨越发展。为稳定和吸引人才、扩展服务空间、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学校抢抓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战略机遇,于2001年至2003年,白手起家在哈尔滨建设新校区。历尽千辛万苦,攻坚克难,用“泪水、汗水和血水”,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校园。2003年8月,学校主体由鸡西市迁入哈尔滨市,实现了办学空间的跨越。与此同时,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和人才强校战略,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跨越。

第三部曲——办学转型,科学发展。2004年以来,学校以国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围绕区域、行业、国家发展需要,实施办学转型战略。一方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走进企业,融入社会,根植于区域经济,主动解决高等教育的“两个不适应”,从根本上提升办学质量。另一方面,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突出“大矿业”,打特色牌走集成路,深化学科专业建设,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立地顶天”,显著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创建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技大学。

学校现状

在67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创新和积淀,由原来的单科性高校,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管理学、社会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引领,着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一高一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800余人,其中研究生798人。“十五”以来,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连续十二年保持省内高校前三名。用人单位和社会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作风实,吃苦耐劳,勤恳务实,敬业奉献;二是业务精,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大。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标志性竞赛中,获奖数量和层次均属省内高校领先水平。学校2008年在国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被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认定为“重德育、重工程、重实践”的鲜明办学特色。

2黑龙江科技学院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需求,企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校内情景模拟、校外顶岗实践锻炼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14门,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1个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2010年学校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始终围绕区域、行业和国家发展需求,按照学科专业链与产业链相协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思想,不断优化与整体架构学科专业体系,建成以大矿业为特色、大工程为背景、大企业为依托,适应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群。学校现有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等六个学科门类,54个本科专业。建成“煤炭产业”省级重点学科群,“矿业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3个省重点一级学科、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重点专业。拥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可设置4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金融硕士授予权和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012年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全国首批30所高校之一、我省唯一一所获得该项目的高校),2014年获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成“瓦斯等烃气输运管网安全基础研究”国家级中心实验室、“煤矿深部开采地压控制与瓦斯治理”省重点实验室、采矿工程与矿物加工工程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省石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煤炭资源经济与管理”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建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制造工程中心、现代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中奥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等一批高端服务平台。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五大工程23项计划”的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80%。全国优秀教师、省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23人,省教学名师、教学新秀7人。省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15人,聘请教育界、企业界、政界知名人士等150余人为兼职教授。长期聘用企业工程技术骨干200余人为“双师型”教师,直接服务特色人才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立足国家、区域、行业战略发展需求,把科研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作为重点,不断推进科技工作向“质量性、战略性、组织性、导向性”转型,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01年、2004年、2007年、2010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2011年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2年获得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大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

学校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围绕区域和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实行科研特区新机制,搭建了“三大”服务平台。其中,服务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首个石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跻身国家战略,总体负责“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纯石墨材料开发及其典型应用”,成为黑龙江和国家石墨新材料产业发展人才与技术主要支撑;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战略的现代装备制造研发平台,是军委总装备部颁发军品研发资质的全国六所高校之一,是全国高校具有航空发动机叶轮批量生产能力的两所高校之一,直接为国防与军工企业服务;服务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瓦斯等烃气输运管网安全基础研究”国家级中心实验室是全国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基础研究中心9个实验室之一,是国内外最早进行水合物技术预防瓦斯灾害和瓦斯固化储运的研究平台。围绕煤炭行业发展战略,连续八年为黑龙江四大煤业集团定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已有2200余名毕业生走上煤炭生产第一线,成为我省煤炭工业发展的生力军。新时期,牵头搭建我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人才与技术支撑平台,成为黑龙江省高教强省战略的五大服务平台之一,直接送教育和技术到矿区一线,每年为煤炭企业解决一大批技术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国际化战略,积极推进跨文化学习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现有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和金属材料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设有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两个教研室,设有焊接技术实验室、铸造实验室、材料热处理实验室、扫描电镜实验室、余相实验室等五个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以上8人,博士、在读博士3人,硕士以上学历占50%以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ISTP等级20余篇,出版高水平专著5部。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承担和完成纵、横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教育部重要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5项。

该系目前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焊接机器设备。能够陪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设有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和实验中心四个教学单位,共包含7个教研室和电工学、电路、电子、电机、电力、自控、微机、EDA、通信、高频、传感器等11个实验室以及电机、电子、工控、控制、单片机5个工程技能训练基地。该院设有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五个本科专业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点。其中有2个院级重点学科,自动化专业列为省级重点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50人。近几年完成纵、横向科研课题40余项,科研经费750余万元,为厂矿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8项,创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近年来获市科技进步奖4项、省科技进步奖4项、省优秀教学奖5项,出版教材16部,发表论文360余篇。

5黑龙江科技学院

学院拥有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实验室和工程实践基地,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的训练,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历经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充实,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院“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现正向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冲击。近几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国家二等奖7项,省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获奖率列省内院校前列,近几年的就业率也稳登全省榜首,达到93%以上。

黑龙江安全工程技术学院

黑龙江安全工程技术学院是在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国家对安全生产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黑龙江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具有安全生产技术攻关、技术服务和安全技术人员培训多重功能的科研、科技服务及培训、教学基地。目前,立足黑龙江煤炭大省的特点,学院被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确定为国家煤矿安全二级培训基地和黑龙江煤矿安全培训中心,负责对黑龙江省煤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资质认证;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审批的“龙科煤矿安全评价公司”也挂靠在黑龙江安全工程技术学院,承担着对煤矿安全生产资质及安全生产设备的安全评价任务。

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作为黑龙江科技学院下属的一个二级学院,承担着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目前,拥有黑龙江科技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安全工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另有煤矿安全实验室、安全工程研究所,依托实验室和研究所承担着国家自然基金和黑龙江省重大攻关等项目10余项,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矿山安全生产隐患的防治机理研究及防治措施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承担着全国统招和煤炭行业定向统招两类学生的培养,安全工程学院以矿山安全为特色,以向机电、化工、消防等方向拓展为滋生点,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符合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

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数控技术与应用、机电一体化二个专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包含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为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学校重点学科。目前两个学科正在积极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该院在校本专科生近1500人。

学院有三个教学系部、一个现代制造工程中心、一个机械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所和一个实践基地。建有设备价值达9000余万元的CNC/CAD/CAM技术开发中心,分设精密制造与检测技术实验室、CNC技术培训基地、快速成型实验室、3D—CAD技术培训实验室、机电液控制实验室、柔性制造系统实验室、动态测试分析研究室以及用于本科教学的三个专业实验室。其中现代制造工程中心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进口设备,总价值达5400万元。目前机械工程学院正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立足行业、面向地方,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

学院现有教职工9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及副研究员4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名,具有硕士学位和在读研究生教师53名。

自98年以来,共有25项科研成果通过部、省、市级鉴定,其中3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承担着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年均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形成了以CNC/CAD/CAM技术开发中心、动态测试研究室、扫描电子显微镜、液压综合试验、等离子真空镀膜、动平衡试验等具有较高水平的对外服务布局,并建成集矿山设备检测(省二级质量检测站)和集机械产品装配、检查、运转等计算机模拟仿真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研究室。

该院建有一个具有省内高校先进水平的大学生创新基地,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几年来大学生共发表论文20余篇,科技制品100余件。其中机制98级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中青在线网页大赛获国家级技术应用项目唯一的一个一等奖。200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中获优秀奖。2004年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13.8%。

学院重视培养本专科生在外语、计算机应用及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注重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想结合,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通信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学科部、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计算与控制研究所、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计算机实验中心,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下设软件工程、计算机控制、网络技术、数据库理论及应用四个教研室,实验中心包括组成原理、软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数学、基础等实验室。现有教师97人,其中博士后、博士、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42人,教授、副教授29人,讲师17人,在校学生3700余人。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功能齐全。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有一支科研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学院的重点学科,下设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网络工程技术、数据库理论与应用、计算与控制技术四个研究方向。自“八五”以来,共承担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合作承担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三项,实现科研经费数百万元,在软件工程、计算机控制、语音识别等方面成果显著,科研成果曾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获省一、二等奖多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及规划教材17部,论文300多篇,其中多篇被EI、ISTP检索。

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以上24人,讲师、工程师20人,博士后3人(其中海外博士后2人)、博士、在读博士9人,硕士及在读硕士研究生24人,注册建筑设计师及省部级监理工程师10人,在校学生近二千人。设有土木工程、建筑与城市规划和工程管理等3个系、土木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建筑美术、城市规划及工程管理等5个学科部。现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工程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及装潢艺术设计、工程监理2个专科专业。拥有土力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自然地理实验室、建筑与规划设计模拟计算中心以及岩土工程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基地。岩土工程学科梯队为省级学科梯队,是学校重点建设学科。

全院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通过二学位、辅修、工程岗位培训、各类素质教育大赛、率先在全国同类高校实行的跟踪实习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赋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并以此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了CAI、CAD、PKPM、MAPGIS等教学设计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全院上下注重科学研究,参加国家863、教育部重大等项目多项,独立承担省重点攻关项目、省骨干教师项目及其他各类课题多项。其中“软岩工程岩体力学理论与实践”,获得2000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低焓地热工程开发利用”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巴东地区滑坡预测预报系统” 获2004年度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二届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及参编教材及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我院学生工作在学院德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学生工作模式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宗旨,以教育为先导,以管理为手段,以综合素质教育、各类大赛等为平台,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考取率一般在1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3%以上,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经济贸易系,始建于1987年6月,2004年9月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本着“以团队精神立业,以师德师风立本,以学科专业立足”的原则,“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现有一个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点,拥有工商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六个本科专业和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四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已达5000余人。

经济管理学院拥有一支结构比例合理、综合素质高、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教师近百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2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2人,硕士30人,注册会计师5人。学院下设管理科学研究所,有工商管理省级学科梯队,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院级重点学科。现有管理系、会计系、经济系三个系。同时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建设实验室和软科学实践基地,包括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实验室。实践基地是“教学—科研—科技服务”型的高科技实践场所。

多年来,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素质教育。重视专业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国际合作办学喜获成功,与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合作办学已纳入招生计划。同时,经济贸易系面向全校开设管理学第二学士学位班,工科学生选修管理学的有关专业,毕业后可同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和管理学学士学位,为工科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经济管理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发扬以“求真求实、创业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七不怕”精神,以百倍的信心和勇于奉献、敢于拼搏的干劲,向新的更高的起点攀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下设2个系3个部。现有教师5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8人。多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两课”教学和育人实践中,拼搏进取,不断创新,探索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和育人模式。

全院教师积极围绕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七年来共发表论文438篇,撰写专著17部,编写教材29部,国家、省、部、学院科研与教研课题102项,获科研与教研奖励111项。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教学实力和特长,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办学效果和声誉。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二个本科专业,文秘、法律、旅游管理、涉外文秘四个专科专业。

数力系

数力系由数学学科部、力学学科部、物理学科部三个部门组成,数学学科部下设数学专业教研室、数学基础教研室及数学实验室;力学学科部下设力学专业教研室、力学基础教研室及实验力学教研室;物理学科部下设理论物理教研室、实验物理教研室及物理演示实验室。数力系共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2人;博士及在读博士9人,硕士18人。先后有多人获得学院十佳教学能手、优秀教师、教学标兵光荣称号。数力系除了完成本系数学与应用数学和工程力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我院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数力系人深入教学改革,开拓进去,务实创新,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坚持开展物理“四小”活动、创新实验、数学建模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素质教育工作,率先实现导师制,为青年教师的培养创出一条新路,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崭露头角。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获得国家一、二等奖,多年来,数学建模成绩一直名列省内各高校前茅;周培源杯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有多名学生获奖。

外语系

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承担学院英、日、俄三个语种的公共外语和英语专业的教学任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13人。聘有美国和俄罗斯外教,有先进的现代化智能语音室,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功能齐全。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为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注重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其它相关科技知识课的合理配置,本专业教学不仅注重语言知识培养,而且还注重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内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均衡发展。特别重视说、写、译表达能力的培养。强调第二外语教育,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强的第二外语能力,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教育。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语言功底扎实,专业知识丰富、业务技能熟练、适应性强、发展潜力大,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科研工作,主要面向经济贸易部门、三资企业和各种涉外企业及教学科研单位。

黑龙江科技学院现代制造工程中心

黑龙江科技学院现代制造工程中心于2005年3月成立,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是集产、学、研为一体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基地。中心现有设备资产超过5000万元,实验室面积2000多平方米。中心紧密围绕着我国制造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校内外技术服务和工程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

中心装备有我国第一台瑞士MIKRON公司的数控五轴联动超高速加工机床(HSM 600U,转速42000转/分)和我国第一台英国Camscan公司的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MX2600FE,并配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背散射衍射系统,即:EBSD)、德国GOM公司生产的世界领先水平的三维光学测量系统(ATOSⅡ)、德国ZEISS公司的三坐标测量机(CONTURA)、美国Stratasys公司的快速成形机(FDM3000)、丹麦CONTEX公司的彩色扫描仪(GK67D)、德国MATRA公司的数控电火花成型机(EMD-43)、日本FANUK公司的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FANUC-OiB)、德国DMG公司的数控铣削中心(DMC63V,10000转/分)和数控车削中心(CTX320,四轴)、奥地利FRONIEOS公司的数字式焊机(MW3000、TP4000、TPS4000)、瑞士MIKRON公司的刀具测量仪、日本OLYMPUS公司的连续变倍显微镜等一大批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和仪器。拥有德国SL公司的CNC和FMS以及德国Bosch公司的液压传动与控制等世界一流水平的培训系统。中心还有UG、Pro/E、CATIA、Cimatron、Powermill和Surface、Ansys、Adams、Geomagic等大型、综合性工程设计、分析、制造软件和逆向工程软件。

3黑龙江科技学院

目前,中心已初步形成超高速精密加工与检测技术、高速加工摩擦学、三维测量与逆向工程、模具CAD/CAE/CAM、模具高速切削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字化网络设计与制造、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以及异种材料焊接技术等研究方向。并可进行CNC(计算机数控)、数字化焊接、FMS(柔性制造系统)、液压传动与控制和三维测量(接触和非接触)等工程领域培训和机床数控化改造。

中心本着“开放、合作、共享、提高、发展、一流”的指导思想,已与国内许多著名高校和企业、特别是奥地利MCE公司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快速成形中心合作,共同进行逆向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联合研制“结构光面扫描逆向三维测量系统”课题。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国家重大“863”计划项目《远程脑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专题:特别机器人与工程装备》,2005年9月18 日参加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国家重点学科”合作,共同完成高速切削条件下抗疲劳实验。与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黑龙江科技学院—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杂型面与难加工材料高速切削” 联合实验室,共同进行复杂自由曲面和薄壁结构件的高速加工课题研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和结构研究所”合作进行耐高温特殊合金结构件的切削实验。另外,中心还为校内外举办了多期数控技术等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证书。

2005年4月21日黑龙江科技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国刚教授与奥地利奥钢联MCE公司正式签署第二期合作协议(奥地利政府总理奥地利联邦总理沃尔夫·许赛尔博士和商务部部长出席了签字仪式),共同组建“中奥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依托现代制造工程中心建设。

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五年内成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十年内成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现代制造工程中心不仅有国内一流的设备,而且有非常好的工作条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为谋求中心的快速发展,诚聘下列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盟。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是黑龙江科技学院的二级学院,现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利用工程、资源勘察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六个本科专业。具有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和专业。

学院现设有采矿工程系、矿物加工利用工程系、化工系和环境工程系。黑龙江省矿业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黑龙江省洁净煤技术研究中心、采矿工程研究所等5个专职研究所。拥有一整套国际领先、国内一流关于矿业工程的先进实验仪器和科研设备。

学院本着“服务行业求生存,立足特色求发展”的总体思路,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取得可喜的成绩,先后为全国各地培养各类人才近万人,2004年应届毕业生硕士生考取率达到21%;近五年来完成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1项,获得国家科技行业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出版专著20部,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EI、EI等检索收录20篇论文。

学院党委多次被省、市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连续多年被学院授予“先进集体”和“教学先进单位”、“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和“科研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学院正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动的目标为发展,充分调动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优势,有效运做相对独立的各个研究室、所、中心,立足“资源”和“环境”两个主体,面向地方、辐射全国,力争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工作中再创佳绩。

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教授、副高职50人;博士21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3%。目前拥有国家计划统招在校学生1600余人。

黑龙江科技学院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黑龙江科技学院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二级安全培训机构,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实施安全培训的指定试点单位,参加了国家局组织的培训大纲制定、统一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两次在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现受国家局的委派,在黑龙江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具体指导下,承担着对国有重点煤矿矿长、副矿长,地方及乡镇煤矿矿长等主要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自2000年以来,已对26期3500余人次煤炭行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目前这些学员均从事在黑龙江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一线,为黑龙江煤矿安全形势的稳定和改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5年5月,在国家局专家组对黑龙江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以往几年来的培训业绩的评估中,获得全国唯一一个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双优培训单位。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23000余人,研究生超过1000人,固定资产2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4亿元;设有19个教学单位、51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管、文、经、法6个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MBA授予权。在四大煤城、北京等地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4个。拥有4个国家一、二类特色专业,1个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石墨创新服务平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4个省重点学科,10个省重点专业,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2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1个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2005年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瓦斯固化储运实验室,成为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基础研究中心9个实验室之一。校现有专任教师12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50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为76%,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7人,省模范教师4人,省劳动模范2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16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9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15人,聘请教育界、企业界、政界知名人士等150余人为兼职教授。长期聘用企业工程技术骨干200余人为“双师型”教师,直接服务特色人才培养。

学校先后派教师、工程技术人员赴日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德国、法国、挪威、俄罗斯等国家进修、访问、讲学、参加学术会议,与美国北达科它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等十余个国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学校还与俄罗斯国立理工大学和加拿大北阿尔伯达理工学院实现了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联合培养人才。《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煤炭技术》、《煤矿机械》等学术期刊为学术探讨及科技成果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办学理念

黑龙江科技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实践,把德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引领,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着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1978年率先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导式”教学法,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并予推广。“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省新世纪教改工程”等教研课题296项;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9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98 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2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14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示范区1个。1999年,学校教务处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

学校坚持“以作为求地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围绕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牵头搭建了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石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高端制造平台等,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在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一五”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47项,获得4项国家科技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累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等19项,省部级奖励99项;出版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5138篇,SCI、EI、ISTP检索论文617篇,公开出版3种学术期刊,各种发明专利67 项。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立足国家、区域、行业战略发展需求,把科研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作为重点,不断推进科技工作向“质量性、战略性、组织性、导向性”转型,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01年、2004年、2007年、2010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2011年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2年获得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8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6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大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394项。

学校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围绕区域和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实行科研特区新机制,搭建了“三大”服务平台。其中,服务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首个石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跻身国家战略,总体负责“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高纯石墨材料开发及其典型应用”,成为黑龙江和国家石墨新材料产业发展人才与技术主要支撑;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战略的现代装备制造研发平台,是军委总装备部颁发军品研发资质的全国六所高校之一,是全国高校具有航空发动机叶轮批量生产能力的两所高校之一,直接为国防与军工企业服务;服务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瓦斯等烃气输运管网安全基础研究”国家级中心实验室是全国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基础研究中心9个实验室之一,是国内外最早进行水合物技术预防瓦斯灾害和瓦斯固化储运的研究平台。围绕煤炭行业发展战略,连续八年为黑龙江四大煤业集团定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已有 2200余名毕业生走上煤炭生产第一线,成为我省煤炭工业发展的生力军。新时期,牵头搭建我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人才与技术支撑平台,成为黑龙江省高教强省战略的五大服务平台之一,直接送教育和技术到矿区一线,每年为煤炭企业解决一大批技术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5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等国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经验,受到省教育厅的肯定和推广。利用

学校建有5.4万平米的教学主楼和国内一流水平的数字化图书馆。馆内有中外文期刊1100多种。学校设有动态测试分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煤矿机械等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所;设有黑龙江省洁净煤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和CNC/CAD/CAM技术开发中心三个科技研发中心,设有精密制造与检测技术、材料物理性能、通信等各级各类实验室50余个,建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物理、化学和机械设计创新基地,建有采矿仿真、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等7个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立了以长春一汽、三一重工等大型企业为龙头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85个,建有数字化网络语音室9套,多媒体多功能教室33个,矿业工程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建成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体育馆以及设备先进齐全的大学生文艺活动中心,长期聘请文化名人、客座教授举办各类艺术讲座。大学生管乐队、文工团以及院系两级艺术合唱团、篮排足球队,定期开展如演讲、辩论、诗歌朗诵、音乐欣赏、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俱乐部联赛创新设计等高品位校园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科研成果

学校科研项目硕果累累,共有30余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种奖项,其中《软岩工程岩体力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技术与工程应用》获200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该项目基础上《中低焓地热工程开发利用》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院科技工作者又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其在创新学习中的应用”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计划)、国防科工委计划项目等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几十项。

学校大学生科技活动蒸蒸日上,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几年来学校大学生共完成科技制品上千件,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外语、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标志性大赛中,多次获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居全国先进水平。2002年学院大学生自行设计的机器人“科院一号”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优胜奖。2012年学校航模队在"中国农谷杯”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获得七项大奖:“弹载可展开式无人飞行器平台” 科技创新一等奖,双机分离定点搜救二等奖,电动滑翔机留空定点二等奖,电动滑翔机留空定点三等奖,太阳能飞机三等奖,微小型垂直起降模型飞机抓取载运三等 奖,体育道德风尚奖。其中“弹载可展开式无人飞行器平台”受到了中航工业高级工程师和各航空类院校教授的一致好评。在全国第二届“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中获国家奖8项。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在201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喜获国家奖3 项,省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在“2013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3D大赛)全国总决赛喜获国家奖2项等。

机构设置

黑龙江科技大学党政机构:

学校办公室 组织部(党校) 宣传部 统战部 学工部 武装部 离退办 纪检委 保卫部 工会 团委 机关党委

发展规划与社会服务处 人事处 监察处 审计处 财务处 教务处 学生处 招生与就业工作处 科技处 学科办 保卫处 园区办 对外联络处 后勤工作处 资产管理处

黑龙江科技大学基层单位:

矿业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工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理学院、研究生学院、外语系、体育部、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嵩山校区。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专家学者

葛世荣,学校矿山机械化专业79级毕业生,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摩擦学与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所长。

房丰洲,学校机械制造专业78级毕业生,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制造领域有广泛影响的国际纳米制造会议(nanoMan)的发起人。

党政领导

陈郁,(1901-1974),原名陈旭贵,东北第一所煤矿工人学校的创办者、黑龙江科技大学校史首任校长。192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1931年被派到苏联学习。1947年始筹建东北煤矿工人干部学校(现为黑龙江科技大学)并担任学校首任校长,1951年起兼任中国矿业学院院长。1955年任煤炭工业部部长。1957年起任广东省委书记和省长。曾任中共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六、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李邱惠,男,1963年7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鸡西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党组书记。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协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测绘协会副理事长,黑龙江建设工程造价协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建设工程评标专家,黑龙江省地震烈度评定专家,黑龙江省优质工程评选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企业家

阚兴,1988年7月毕业于学校,北京京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武国平,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人,黑龙江矿业学院(现黑龙江科技大学)矿山机械专业毕业。2005年至今任选煤厂厂长。

李长录,男,汉族,1961年3月生,山东新泰人,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黑龙江矿业学院(现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现任煤炭科技研究院总院抚顺分院副院长。

赵凯,现任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总经理、鹤岗市委常委,1983年毕业于黑龙江矿业学院(现黑龙江科技大学)电选系电气自动化专业2010年3月起任龙煤股份公司鹤岗分公司总经理、鹤岗市委常委。

孙成坤,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生、现七台河矿业精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贺鲁杰,1997年毕业于黑龙江矿业学院(现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地建设集团总经理。

各界精英

郭颂,(1931- ),1950年毕业于毕业于鹤岗高级职业学校(现黑龙江科技大学),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辽宁沈阳人。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黑龙江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黑龙江分会副主席。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作品集有《郭颂创作歌曲选》, 以《新货郎》、《乌苏里船歌》等佳作,为代表的黑土地民歌艺术成功地引领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王勃,学院采矿专业79级毕业生,现任内蒙古大雁矿业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内蒙古蒙东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

王辉,1986年毕业于黑龙江矿业学院(现黑龙江科技大学)建工系,泛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中国泛海集团助理总裁。黑龙江科技学院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建筑学院北京校友会会长。

袁军,男,汉族,1964年6月生,1987年毕业于黑龙江矿业学院(现黑龙江科技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工学学士、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会员。2002年当选鹤岗市人大常委、2005年当选市建筑设计院院长。现任鹤岗市政协副主席、城乡规划局局长、黑龙江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华军    下一篇 哈尔滨江南职业技术学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