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德宏团结报

《德宏团结报》是在党的民族工作胜利发展的形势下创办的。1954年,省委决定在德宏创办报纸后,保山地委领导立即行动,抽调余丹(原地委书记的秘书)任报社总负责人;王孝溶(原德宏自治区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组建报社工作;马心(原龙陵县人民政府秘书)负责报社印刷厂的筹建工作。地委组织部在各县抽调了一批当时在收音站办小报的年轻同志担任编辑、记者工作。
中 文 名
《德宏团结报》
编 辑 部
0692-2111017
编辑部传真
0692-2129594
广 告 部
0692-2123901
地    址
云南省潞西市团结大街97号
邮政编码
678400
编辑部2
[email protected]
总编信箱
[email protected]
广告部
[email protected]

目录

报纸

1954年,省委决定在德宏创办报纸后,保山地委领导立即行动,抽调余丹(原地委书记的秘书)任报社总负责人;王孝溶(原德宏自治区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组建报社工作;马心(原龙陵县人民政府秘书)负责报社印刷厂的筹建工作。地委组织部在各县抽调了一批当时在收音站办小报的年轻同志担任编辑、记者工作。当时调任编辑、记者的有:黄正德、金尚常、杨继朝、王启鸿等人任汉文编辑、记者。方正新(

报纸

1954年12月下旬,编辑部办公室和印刷车间夜夜灯火通明,工人安装机器试机、编辑组稿、排版,余丹、王孝溶组织创刊号版面,撰写发刊词,发刊词以《为边疆各兄弟民族尽快进入先进民族行列而奋斗》为题经地委审核通过。1955年1月1日在中共保山地委直接领导下,在报社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团结报》创刊号出版了。象征着各民族大团结、象征着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的第一张自己的报纸终于诞生了,填补了德宏边疆从未办过报纸的空白。

创刊初期,各文版特别是民族文版的采编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业务素质较低,民文版每编译一期报纸都需要汉族同志选好稿子,讲解大意,编译以后又口译为汉语,再让汉族同志用汉文原稿校对,方可排印。汉文记者既无交通工具,又无采访的先进设备,加之语言不通,工作十分困难,无不体现办报的艰辛。但在汉族记者和民族记者之间,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团结共事,同心协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使初创的这张报纸越办越好,既体现了党报的作用,又符合人民的心声。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出版〈团结报〉的方案》是用当地民族文字(

《团结报》刚刚创办两年,就遇上了“

报纸

1966年7月初,州工委工作组进驻报社,宣布:“

1971年,恢复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停刊六年之久的《团结报》于次年复刊。《新保山报》又一分为二:大部分人员、设备留在保山,少数编辑、记者、工人带着少量设备搬回芒市。三年前搬到保山,三年后又搬回芒市,这一来一去把《团结报》多年积累的家当抖搂得所剩无几。

1978年,报社规模有所扩大。原来的社址(现民族出版社)已难以容身。为了报纸的长远发展,州委、州政府决定把原州民干校所在地划给报社,也就是现在的社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报社在认真办好报纸,提高报纸质量,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注重搞好经营管理,改善办报条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装修了编辑部大楼,新建了厂房,更新了设备,扩展了业务,创办了彩印车间,成为德宏首家开办彩印业务的单位。1984年与云南省新华印刷厂联营,成立了德新联营彩印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彩印业务。1985年增办景颇族载瓦文报纸。1987年《团结报》更名为《德宏团结报》。1990年安装了新华社地面卫星接收机;引进电子激光照排设备,解决了部分排字问题(主要解决排书问题,报纸尚未采用激光照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德宏边贸的迅速发展,于1990年在瑞丽市建立了印刷分厂并在姐告设立经营点。1990年11月成立了广告科,充实人员,专门负责广告业务,报纸广告收入逐年有所增加。1991年底,经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德宏州批准,创办了德宏州广告公司,成为当时全州唯一的专业性广告经营单位,为企业牵线搭桥,为振兴德宏经济作出了贡献,也为报社增加了一定的收入。1990年底,在报社区域临街面的一块闲置土地上兴建了芒市第一家较为集中的镀锌铁皮简易经营场所“文兴商场”,投资80万元扩建装修了编辑部大楼。第三层为编辑部;一、二层全部改建为商场对外出租,为国营、集体、个体经营者提供了经营场所,方便了群众,活跃了市场。1991年底,随着全国范围内经济热的掀起,当时社领导班子从解决报社经费严重不足这一良好愿望出发,预计投资1400万元将原“文兴商场”改建成星级宾馆即 “德新宾馆”;印刷厂在瑞丽合资筹建“孔雀山庄”。宾馆、山庄两项工程正在建设中突然遇到国家对金融宏观调控,银根紧缩,银行再也无法向宾馆提供贷款,致使报社在建宾馆仅完成800余万元便被迫下马。

1995年以来,报社行政、编辑部、印刷厂各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理顺。报社党委班子通过对各种矛盾的分析,抓住了主要矛盾,首先处理好几个关系:主业和副业,副业必须服从主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 ;汉文版和民文版,各文版必须同一内容导向;报社和印刷厂的关系,报社必须对印刷厂实行强有力的领导。社党委认真分析了报社工作的形势,明确了报社的主业应该是报纸,其他一切都必须为报纸工作服务的思想。在认清继续投资宾馆已无实际意义,包袱反而会越背越重的情况下,果断地割断了在建宾馆与报社的经济联系。由于报社资金极度困难,无力投入印刷设备的更新,报纸一直沿用铅印设备,印刷质量低劣,导致《德宏团结报》在1994年全省报刊质量年度检审中被评为不合格报纸,按有关规定,连续两年检审不合格的报纸,要取消刊号。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报社一方面停止了在建宾馆的投入,在全社广泛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另一方面积极与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成都分公司联系,采取先使用、后付款的方式,于9月底赊购了价值120万元的激光照排设备,解决了汉文版的印刷质量问题,10月1日汉文版正式采用激光照排,使当年的报纸顺利通过全省年度检审。

《德宏团结报》创刊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发行量一直较低,且五种文版,报纸成本昂贵,虽然每年财政都给予一定数额的报纸亏损补贴,但仍是入不敷出。特别是1995年新闻纸价格暴涨以来,报社在报纸印刷上每年都需要暗贴40万元左右。根据这一问题,党委从端正办报思想入手,引导干部职工从新闻宣传这一特殊行业的实际出发,正确理解和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位置。明确在全党全国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历史时期,报纸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只能围绕这一中心,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努力做好舆论导向工作,通过报纸宣传,统一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而不能本末倒置,忘记自己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党委一手抓报纸质量,一手抓发行,在州委、州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使《德宏团结报》五种文版的发行量逐年回升。1998年 ,汉文版首次突破万份大关,达到14000份。随着发行量的增加,宣传面的扩大,报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其它地位和威信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影响力扩大,地位和威信提高的社会效益,反作用于经济效益,不但报纸广告量、栏目赞助量随着发行量的增加而增加,报纸成本费用也随着发行量的增加而降低。1996年以来,汉编室、广告科实行经费收入承包。1999年完善了通讯、收讯设施建设,上了因特网,改善了办报条件,添置了激光照排设备和民族文字软件,1月1日起,汉文版增出星期刊,由原来的周三刊增至周四刊;傣、景颇、傈僳、载瓦5种文版报纸全部采用激光照排印刷,使《德宏团结报》从此告别铅与火,全部步入光与电的历程。投资10万余元,添置了信封印刷机械设备,为印刷厂的发展增添了后劲。投资46万元,修建了职工食堂,维修了社区道路,接通了自来水,区分了办公、生产、生活区域,绿化了环境,使报社工作和生活环境明显改观。2000年,为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传媒,加大对外宣传力度,1月1日《德宏团结报》网络版正式推出,每周一期,开辟有本期要闻、图片新闻、特别报道、经济广角、综合新闻、社会经纬、民族风情、德宏掠影、德宏简介等栏目。同时,载瓦文版由内部发行改为邮政公开发行。2001年,报社首次对报纸广告实行风险抵押承包。2002年1月1日,经中共德宏州委和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德宏团结报》汉文版由周四刊改为周五刊,四开四版改为四开八版,平版单色印刷改为轮转双色印刷。首次推出了社会、文化、体育、生活、文摘五个周刊,报纸的信息量成倍增长,满足了各族读者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开展文化扶贫,傣、景颇、傈僳、载瓦四种民族文版对原订户和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免费赠阅。2003年,为了加速报纸采编工作的现代化进程,报社克服经济困难,优先保证报纸工作,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23台电脑和北大方正文韬新闻采编系统,为报社各科室配置了电脑。1月22日,电脑采编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汉文版实现采编一体化办公。8月5日起,汉文版采用日报运作机制,新闻时效大大提高,德宏人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了本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头一天发生的重要新闻。12月,欣逢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建州50周年大庆,《德宏团结报》(汉文版)首次推出“特刊”,共出“州庆特刊”七期,其中两期为彩报。2004年,四种民族文版恢复邮政发行;由职工全额集资建房20套,基本解决了采编人员的住房问题;11月,报纸试行改版,一至八版打通编排,地方新闻大大增加,报纸宣传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

与此同时,还抓了印刷厂的体制改革。《德宏团结报》印刷厂随报纸的创刊而创立,起初单纯为报纸印刷服务,由地方财政根据需要酌 情拨款。1982年,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利润留成规定》,印刷厂在年度结束实现增收目标后,允许提留部分利润,并以奖金形式分给职工,初步改变了政府、报社和印刷厂的产权关系。印刷厂也就由单一的印刷报纸业务,转入微观经济活动的场所,扩大了生产经营的范围。1983年,印刷厂实行承包经营,并根据国务院提出的利润留成办法,实行基数利润留成加增长利润留成的办法,不仅扩大了印刷厂的经营权和财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1987年,为了使印刷厂适应市场的需要,使之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印刷厂全面实行企业管理制度,在经济上与报社分离,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强化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为企业走上市场参与竞争做了某些制度上的创新工作。1990年,印刷厂实行全行业投入产出包干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合同为企业设定了明确的目标责任,只要企业完成承包合同,就可获得预期的收益,并可以自主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承包制规定超收自留,欠收自补,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这就促使企业加强内部改革,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但是,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加之印刷市场疲软且竞争激烈和经营决策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印刷厂举步艰难。1998年5月,报社党委主动申请州委、州政府将印刷厂作为全州企业改革试点单位,在州政府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具体帮助下,对经营体制进行大胆改革,从实行计件工资制,打破“大锅饭”入手,对印刷厂的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作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风雨沧桑半世纪,艰苦创业铸辉煌。50年来,《德宏团结报》一代又一代报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记录了德宏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前进的足迹,见证了德宏50年来飞跃发展的巨大变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德宏边疆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自己写下了一部值得珍视、可引以为荣的历史。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语言美    下一篇 孙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