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林文增

林文增,中共党员。著名笛子、排箫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任东方歌舞团副团长,2001年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2004年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顾问。
姓名
林文增
性别
民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53-06
党派
中共
现任职务
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顾问
政协职务
委员

目录

林文增,著名

2014年中国音协成立竹笛专业委员会,林文增当选为第一任会长。

学术交流

201561日,著名竹笛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学会竹笛委员会会长林文增应邀到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进行讲座。

林文增先生在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教室为学院的师生做了关于《未来竹笛音乐艺术发展的构想》的讲座。此次讲座的内容包括概述当今竹笛音乐艺术发展状况、示范教学、对未来竹笛音乐艺术发展的建议、乐器演奏四个部分。林文增先生首先对我国竹笛音乐艺术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出当今竹笛音乐艺术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竹笛教学与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上,他通过实际的示范教学去指导现场的竹笛学生。在教学中,他强调气息训练的重要性。他通过简单旋律的演奏,让在场的师生感受到了竹笛饱满、纯净、优美的音色。在对几个学生进行指导以后,林文增先生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阐述了自己对未来竹笛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些建议。讲座最后,在学生们的请求下,林文增先生演奏了他最擅长的乐器—排箫,一首欢快的《土耳其进行曲》震惊了在场的师生。

此次讲座,让学院的师生受益匪浅,充分的认识并解决了竹笛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竹笛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研修班暨展演展示音乐会

201581日晚,由国家图书馆北京北图文化发展中心、国际音乐家协会、全球艺术文化网共同主办的“当代中国音乐家系列活动”之林文增全国笛子研修班暨全国笛子名家展演展示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文会堂上演。

在研修班讲座中,林文增深入讲解了竹笛演奏中“气息为王”的深刻内涵。作为研修班重要活动内容的“全国笛子名家展演展示音乐会”更让来自全国各地的竹笛学员真正享受了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

这场音乐会云集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多所国内知名音乐名校的在校青年笛子教师及新生代青年演奏家,更有老牌笛坛名家助阵,其中包括张红阳、马迪、詹永明、席笑、胡玉林、石磊等。全国笛子名家展演展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为来自全国各地研修班的学员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演奏家的演奏风采以及他们对经典作品的不同诠释,同时也展示了当代竹笛艺术教学与创作的快速多元的发展。

艺术观点

林文增:中国笛子的韵味

中国笛子演奏怎样才算够味儿?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许多的中国笛子演奏者,尤其是经过多年训练的音乐院校、艺术院校的学生们,他们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一般都掌握了本乐器的演奏技巧,音与节奏很准,然而演奏起来几乎成了音符与技巧的堆砌,人们听后往往没有什么印象,没有味道。在戏曲界也常有这种情形,有的演员扮相极佳,嗓音甜、脆、圆、润、水,条件很好,就是唱腔不入味儿。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怎样理解器乐演奏的韵味?怎样演奏才算够味儿?

林文增为学生演奏笛子林文增为学生演奏笛子

中国器乐演奏的韵味,具体落实到每一件乐器,要求不外乎四个字:音韵俱佳,音即音色、音质;韵即韵趣、韵味。音色指声音色彩的明亮、暗淡;音质指声音质感的轻重、刚柔。音色、音质的定位是乐器的本质所在,也是演奏乐器的根本,很难想象没有一副好嗓子能唱好歌,同理没有良好的音色也难以奏好乐器。过去人们通常以音色明亮来界定乐器的音色,其实并不确切。笛、筝音色够明亮的,但是光有明亮度显然不够,如果是亮而浮躁,亮而尖,没有内在的东西,反而成为弊病。扬琴也很明亮,如果竹法运用不当,声音燥烈,也不美,功力深厚的人弹琵琶声音实在,入木三分,没有功力或功力不够的人出手音浮而散。器乐的声音应当有松、圆、润、透的性质,松是符合自然的声音;圆是圆通而不尖利;润是沉润而不干哑;透是通透而不闭塞,古人以“声如贯珠”喻意人声的甜美,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喻意琵琶声音的圆润,二者对乐音的诠释不外乎珠圆玉润四字,可见圆润是塑造乐音的首要因素。

韵即韵趣、韵味。昆曲解韵味为小腔。日本金元省吾认为韵味源于诗韵的影响(金元省吾:《支那上代书论研究》318页)也有人把韵味解释为音乐的律动。我们用英文直译韵味二字,往往用SPIRIT这个词。现在国外多用rhythmic yitality一词解释气韵生动(参阅Bushell:).气韵生动是国画的特定语汇,与音乐韵味一词同义,我们以正统戏曲京剧、昆曲为例,京剧、昆曲的各种小腔,即装饰、润饰唱腔的手法可谓多矣,仅以昆曲为例,诸如带腔、撮腔、垫腔、叠腔、啜腔、滑腔、擞腔、豁腔、嚯腔、口(旁加罕)腔、拿腔、卖腔、橄榄腔、顿挫腔等等,数不胜数,加之各人各异的巧妙运用,使得昆腔的名目如繁星璀灿,十分丰富多采。民族器乐,例如江南丝竹就是魏良辅改革昆曲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润饰手法自然也离不开模仿声腔的传统,现在许多器乐的润饰手法与戏曲声腔有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大家只要对比一下,就可以明白,例如:《喜相逢》这首竹笛名曲就与二人转的声腔,过门十分相近《牧民新歌》与内蒙民歌、内蒙马头琴音调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器乐韵味与节奏的松紧、语气的委婉也有关系,江南丝竹原始谱上的骨架音是实音,加花以后形成的许多小音是虚音,装饰音是虚之又虚的音,这样,实音实奏,虚音虚奏,实实虚虚,虚实相间,便成为江南丝竹抑扬起伏演奏风格的特点,也是一种韵味,而这种韵味的开成是和节奏的松紧、轻重是有关的,过去京剧名角踩着锣鼓点下场时,往往是鼓点急脚步慢。三步一摇,一步一颠,然后在节骨眼上忽然一路顺风,疾风而下,十分耐看,这就是行家所说的“踩味儿”,也就是说在节奏的跌宕中寻找韵律感,器乐的语气如何理解?语气即唱、叹之音,器乐须一唱三叹,如《二泉映月》那样,唱唱叹叹,细语倾诉,方能感人,恽寿平《瓯香馆集》曰:“诗意须极飘渺,有一唱三叹之音,方能感人,然则不能感人之音非诗也。”诗是要能唱和的方为好诗。器乐也是要能唱和的,这唱是内在的歌唱,如歌如泣,如叹如诉,方为好曲。所以,器乐的语气宜委婉,于委婉、曲折中见精神。这里用得着刚柔相济四字,如江南丝竹,柔韧而不柔腻,刚劲而不刚烈。

林文增为学生演奏排箫林文增为学生演奏排箫

中国人重韵,韵最早表现在音乐中,以后用于文学、绘画,再反翻来影响音乐。在文学上,韵有两个含义:一是声音相同称为韵;二是音外之音称为韵。箫、琴有音外之音,故称为箫韵、琴韵。我主张学筝的人要会弹琴,学笛的人要会吹箫,因为琴、箫有音外之音,韵味深长,韵用在绘画上比较迟,大约到魏晋以后才有韵的概念,那时在绘画上讲气韵,对后世影响很大。音乐、文学、绘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书画艺术强调的浓淡、轻重、拓润、晰连,与音乐艺术讲究抑扬顿挫,轻重徐疾息息相通,国画所说的气韵,“阴阳刚柔,皆一气之变化……谢赫的所谓气,已如前述,实指的是表现在作品中的阳刚之美,而所谓韵,则实指的是表现在作品中的阴柔之美。”(徐复观:《中国文化精神》154页)器乐演奏中我们常常提及的穿云裂石,强而不燥,弱而不虚,便是刚柔相济的同义词,也是器乐演奏中韵味一义的别说。

技巧高度发展以后归入平淡,也就是把复杂归入简单,“大(音tai)音希声”,大,即太乙,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渗入美学,加以繁衍,绘画中讲意笔,第二讲超越,实际是太,也就是韵,艺术本身表现人的能力与精神,中国人把艺进乎道,不是追求技巧与表现,而是进一步超表现,由巧求拙,外国人不理解这一点,艺推进是无穷无尽的,艺最终变为道。

西方音乐讲整齐、壮美,即supplely,声乐发展高音,外国人并不强调韵,他们也不太懂国画。

现在许多人只懂局部艺术,例如音乐、绘画……各懂一行,故尔讲不清韵的含义。

神韵深入多种的文化裁体,凡语言、文字、诗歌、戏曲、音乐、美术、风俗、礼仪、宗教……无不渗透了韵的神髓。所以,韵亦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它在多种文化裁体中显示出包容一切的魅力,气功入静时,追求“松、沉、静、远”的境界,是一种韵;参禅时自我感觉的四大皆空也是一种韵,书画讲究气墨韵,诗歌讲诗韵,文学讲神韵……,总之,中国的文化艺术以韵取胜已成为普遍规律。所以我们演奏乐器要入味儿,出神韵,除了经过练习掌握基本功与技巧以外,就要在韵上下工夫,由于韵存在于各种艺术样式之中,我们有必要熟悉多种艺术,尤其是有形的视觉艺术,如书画、摄影等,感受其中传送的韵味,我们要多听、多唱、从传统戏曲、民间音乐中吸取韵味。如果悟性好,久而久之,经过熏陶,融会贯通,可入幻化之境,至此神妙毕出,意态飞动,韵趣自成。如明代朱权所言:“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

演奏前的吟谱很重要,吟谱不是干唱,而是发自内心的低吟,反复领会,可以深得乐曲的内蕴,从而做到一音三韵,再取乐器模仿之,演奏时切记出音不可造作,忌讳形体动作,音调高低自然,轻重适度,装饰恰如其分,如游云之飞太空,悠悠扬扬,无窒无碍,使人闻之回肠荡气,怡情悦性,顿释胸中块垒,这便是学艺的过程中“功夫在诗外”一说的真切内涵。

“功夫在诗外”五字诀是艺术探索中的五字真经,其中奥妙,须细细领悟,一旦触类旁通,必成一家。

政协工作

2013年两会期间,人民网文化频道联合文化部推出“两会文化界代表委员”系列访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201331日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就“‘高雅’歌舞剧如何走近百姓”、“中国歌剧舞剧院如何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用什么样的战略去赢得市场”、“如何让中国歌剧重新获得活力”等热点话题与网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访谈中,林文增表示:“2013年,我的提案关注国家对文化投入的比例,目前,国家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比其他项目低得多,悬殊比较大,我们想借此呼吁国家加大对文化投入的比例。目前,我国的国民素质和城市文化建设、基础设施都还比较缺乏,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比如,某些几十万人口的小区,文化设施依然比较简陋。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和建设和谐社会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国家对这些方面的重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萨满祭祀    下一篇 蒋巨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