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奇台县

奇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县城西距乌鲁木齐市195公里,是新疆昌吉州的边境县,有对蒙古国开放的国家级一类口岸—乌拉斯台口岸。县域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辖6镇9乡,驻有农六师奇台中心团场和北塔山牧场。县域总人口25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5%。有全国唯一的塔塔尔族乡。
中文名称
奇台县
外文名称
Qitai
别名
古城
所属地区
中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电话区号
0994
面 积
20065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
车牌代码
新B
下辖地区
奇台镇、老奇台镇、半截沟镇
邮政区码
831800
行政区类别
县级
地理位置
中国西北

目录

奇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

辖7镇、8乡:奇台镇、老奇台镇、半截沟镇、吉布库镇、东湾镇、西地镇、三个庄子镇、碧流河乡、西北湾乡、坎尔孜乡、古城乡、七户乡、五马场哈萨克族乡、乔仁哈萨克族乡、大泉塔塔尔族乡。

人口民族

1995年全县总户数为57695户, 人口220866人。全县有21个民族, 其中汉族171740人, 占总人口的77.76%;

地形

南依天山, 北部是北塔山。地势南北高, 中间低, 呈马鞍形状。有高山、丘陵、平原、沙漠多种地貌。最高点为南部无外名山山峰, 海拔4014米。最低点为北部盆地中心丘河, 海拔506米;北部是荒漠, 将军戈壁横卧其间; 中部是天山冲积层平原。 

奇台县奇台县

山脉

县境南部是天山山脉, 东西走向。其间有萨尔勒达板、照壁山、马鞍山、宋家渠、分水岭等山系。主峰无名山, 海拔4014米。山地等高线1600米。县境北部有北塔山, 属阿尔泰山山系, 东南走向。主峰阿同敖包, 海拔3290米, 山地等高线在2000米以上。 

水系

县内有12条河流, 较大的有开垦河、中葛根河、碧流河、吉布河、达板河。其中开垦河积水面积 500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占全县的三分之一, 是全县最大的河。天山冲击扇以下的泉水溢出带, 有水磨河、小屯河、东地河、西地河、八家户河。全县河水年径流量为4.65亿立方米。 

气候

奇台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半荒漠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5.5℃。七月平均气温22.6℃, 极端最高气温39℃, 一月平均气温 -18.9℃, 极端最低气温 -37.3℃。年平均相对湿度60%。风向平时盛行南风, 灾害性天气多西北风, 最大风力 12级, 年平均风速 2.9米/秒。无霜期年平均 153天 (从4月下旬到10月上旬)。年平均降水量269。4毫米。 

自然资源

奇台县奇台县
境内野生药用植物有

奇台县共有9条(即

公路建设

近年来,奇台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产业,积极构建高层次的“大交通”格局,公路规模明显扩大,等级结构明显改善。至2012年,奇台县已累计投资7.9亿元,建成农村公路1724公里,其中重要农村公路600公里,通村油路800公里,通达公路324公里,全县基本形成以“八横六纵”为主体,干支相连、内畅外通、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体系。2011年,我县建设农村公路316.6公里。其中重要农村公路总投资3.07亿元,建设里程256.49公里,分为9个合同段;通村油路60.07公里,投资1900万元,分为5个合同段。具体项目情况如下:1.S303线岔口土园仓—老奇台镇—石仁子公路改建工程,该项目全长29.12公里,投资2898.26万元,已完工;2.S303线岔口—吉布库镇—半截沟镇公路改建工程,该项目全长62.025公里公里,投资7904.52万元,2011年已累计完成投资2800万元,计划2012年完工;3.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东湾镇公路改建工程,该项目全长13.53公里,投资1671.01万元,2011年已累计完成投资541.25万元,计划2012年完工;4.奇台县城—西地镇—坎尔孜乡公路改建工程,该项目全长27.59公里,投资3175.162万元,2011年已累计完成投资1200万元,计划2012年完工;5.S303线岔口—东湾镇公路改建工程,该项目全长24.83公里,投资2223.3812万元,已完工;6.奇台县S303岔口至古城乡公路改建工程,总长9.03公里,投资1581.2万元,计划2012年完工;7.奇台县硅化木园—S228线—恐龙沟—木垒县胡杨林旅游及矿产资源开发公路改建工程,该项目全长116.907公里,投资13847.16万元,已完工;8.通村油路,全长60.07公里,分为5个合同段,总投资1900万元,该项目所有合同段已完工。

站点建设

奇台县现有26个客运站点,其中,三级站1个,四级站9个,五级站3个,并新建简易站6个,招呼站7个。在2010年,将前往西地镇、老奇台镇、半截沟镇、吉布库镇、东湾镇、七户乡的大型客运班线车更换为7-11座的小型商务用车,以增加发车密度来更好的服务于民,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目前各乡镇、农牧团场通车率达100%,行政村通车率100%。2011年,总投资94万元,在准东潞安、芨芨湖分别修建完成2个客运站点,站点建设的完成给当地的群众出行提供了较好的乘车环境,也给入驻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企业带来了较好的发展条件。计划在2012年建设奇台客运新站(一级),该站位于奇台县上海路与准东大道交界西北角,主要依托省道S303、S240和大奇高速公路与外界联系,客运站拟投资1亿元,分两期进行建设,总占地规模约200亩。

道路运输
奇台县奇台县

奇台县道路运输业已成为奇台县第三产业支柱产业。截止目前,我县共有道路运输经营业户3320户,其中成建制运输企业29家,拥有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8100余辆,其中班线客车327辆,拥有客位8471座,线路小轿车36辆,公交车80辆,公交线路7条,出租车509辆,货运车辆6800余辆,拥有总吨位47781吨,其中重型货车及牵引货车1445辆。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达15100余人,开通客运线路72条,跨省线路2条,跨区线路7条,区间线路4条,日发班次404个。2011年完成客运量884.9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40136.7万人公里,货运量1103万吨,货运周转量11.56亿吨公里,道路运输增加值3.67亿元,上缴税收5300万元。同时,拥有二类维修企业23家,三类维修业户85家,驾校5所,汽车站3家,乡镇站点15个,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1所。为不断适应城市居民的出行要求,我县的将原有单开门车型公交车逐步更换为长7.5米、前后开门、尾气排放达到国Ⅲ标准的正规公交车车型,为乘客的出行提供了更舒适的服务、环境。

路政管理和小修养护工作

路政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2011年,累计清理路障100余处,立案查处各类路政违法案件74起,收缴各类费用22.3万元,其中行政处罚案件68起,收缴路政罚没款89650元,赔补偿案件5起,收缴赔补偿费8450元,上报路政审批案件1起,行政许可收费124016元,结案率100%,未发生一起投诉和申请复议的案件。

小修养护工作开展情况:2011年我县将小修养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分期拨付小修养护费用。县财政局累计拨付小修养护费用100万元整,养护总面积1.4万平方米,完成养护计划100%,县道好路率达到85%,乡村道路好路率达到75%。

美食特产

拉条子

拉条子是奇台人平日的午餐。拉条子又叫“干拌面”、馆子家称“白皮面”、维族人叫“拉面”,将面煮熟后,拌以菜肴而食,农村人尤喜吃拉条子,拉条子吃上耐饥,尤其适于干体力活的人。  

拉条子拉条子

拉条子的吃法有炒菜拉条子和素拉条子之分,素拉条子不用炒菜,踏些蒜和辣面子,用清油一泼,再“扎”些菜(扎,即用开水烫)拌着吃。这叫“蒜拌面”,有俗语道“蒜拌面,面拌蒜,一吃一个不言喘。”我本人自小爱吃蒜拌面,  自言“三天不吃蒜拌面,心里烧得火蛋蛋。”“文革”时上北京上访,一个月没吃蒜拌面,而思念成疾,回来后一顿狂吃,其香味远胜过皇帝的山珍海味,至今不忘。 

刀巴子

“刀巴子”就是蒸馍馍,为什么叫“刀巴子”无人知晓。我想可能是把面发好后,用刀切成块状,再揉成园形,因要用刀切,所以叫“刀巴子”。  

奇台的“刀巴子”以大而著称,又大又白又园,状如女人的奶尖,因而民间有谑语道:·“门里进来个大丫头,怀里揣的两个大馒头。”形象而生动地形容大刀巴子的形状。馍馍大了容易发,蒸出来“渲”(即松软),而小了不易发,蒸出的馒头“死僵僵”。  奇台农村人夏天把“刀巴子”晒成风干馍馍,城里人叫“馍馍干子”,风干馍馍又干又脆。夏天用西瓜泡着吃,别有风味。和风干馍馍相反,软馍馍用来蘸甜瓜吃,特别香,故有俗语道:“老婆子害娃娃,想吃个软馍馍蘸甜瓜”。

名人

药王庙

药王庙建于光绪14年(1888年),正是奇台县城从老奇台搬至古城时,当时该县人口密集,瘟疫四起,前后两年经历了两次大的瘟疫,军队和商民都深受其害。为了扑灭瘟疫,古城内相继开张了很多药铺,内地郎中及药商奔赴古城,此地的药材生意十分火爆。内地的药材运抵古城再分售天山南北,本地药材经此地运往内地。民众祈求消除瘟疫,身体健康,建起了药王庙。随着药材生意的兴起,该庙成为药材行业的聚会所,维护药商的的合法权益。据县志记载,光绪年间,古城内有药铺二十余家,分为内科、疗疮科、骨科,既看病又售药。民国期间,药王庙办起医师学堂,分药剂师,药王庙在古城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庙宇修建的小巧古朴,集中体现了中医药传统的玄妙。庙堂内供奉药王孙思邈,锁定人心,驱邪避魔,利用传统文化凝聚汉文化的精华弘扬中医传统。由于北方草药须从南方运来,这里又是药商的集聚地。北方独有的动物药、矿物药、戈壁生长的耐旱草药在此运往内地,商业的缘故同时促成了药王庙的诞生。 

该庙早年属民心所向,该地区的中医药很兴旺,早年有骨科、内外科、小儿科,虽说这些药铺不在该庙里,但都是与药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庙宇对于研究中医药发展史、药业流通史和汉民族发展史颇具价值。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新疆地区仅存的一座药王庙,值得保护,启迪后人不忘前人的创业历程。由于该庙四周被围,缺少活动场地,因而需要搬迁修复。

石城子遗址

石城子遗址石城子遗址

汉疏勒城位于奇台县城东南,直线距离50公里,地处天山北坡的山区,隶属半截沟镇麻沟梁村。该遗址地处前山丘陵地带,坐落在麻沟河沿上,其城址东依悬崖峭壁,南有麻沟河向东绕北泽黑沟流向新户梁,北为南高北低的坡地,西面是低缓的丘陵与麻沟河、新户河相接,地势险要是该城的地理环境特色。因城内有露出地表的岩石,俗称“石城子”。 

该城呈不规则状,并不见一般概念上的完整的封闭的城墙,只是依自然地势而因地制宜建造。古城位于山坡上,北高南低,东西长240米,南北长200米,古城东面为麻沟河绝壁深渊,古城三面筑城墙,东面依绝壁为天然屏障,城墙宽一丈,有角楼、马面,城内有一洼地,据考证是人工挖掘的类似于“井”的工程。该城只有西、北两面墙,北墙中段有一条南北向土墙。北、西两面土墙相对高度不过三米,其中北墙残高1.5-2米,东端最高处约3.5米。城中西南有一圆形凹地,直径约6米,实际测量,北墙东西长280米,西墙南北长155米。北墙中部偏东土墙长140米,墙基宽约10米。由于墙内墙外均已成麦地,当年建筑布局或建筑基址相对集中的处所已难辨别。但城内外,尤其是西南随处都可发现不少具有明显汉代文物特征的灰陶片、板瓦、云纹瓦当、筒瓦残片。城内散布的残片以灰陶为主,红陶较少,陶器多褶,底小、平,有耳,砖瓦残片较多。古城南五公里是奇台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江布拉克风景区。 

据考证,《汉书?耿恭传》记载,汉代派往西域镇守边关的名将耿恭驻守疏勒城,屯田固边。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敢死队员)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同“榨”)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指西汉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据《东观汉记》载:“恭亲自挽笼,于是令士且勿饮,先和泥涂城,并扬示之。”)。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此间,范羌率汉兵2000,由交河古城越天山赶到,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 

《汉书》记载,疏勒城边有涧水,城中有井,四周宜农耕,依山通交河古城,及石城子出土绳纹板瓦、云纹瓦当等典型汉代文物。为此,史学界断定石城子为汉疏勒城。疏勒城与楼兰同等重要,是新疆遗存两处汉代古城遗址,是楼兰古城的姊妹城。 

1972年8月29日,奇台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新政办发〔1999〕91号文件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宫遗址

三清宫位于县城东门外水磨河高坡处,建于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又名“疙瘩庙”、“封神庙”。因供奉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而得名,由道教全真派弟子捐建。此后又捐建“斗母宫”,道家与佛家融合在这里充分体现,使人难辨佛道。 

1949年,斗母宫竣工,三清宫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到1964年,经过70多年的修建,三清宫已有相当规模。历史上,庙内香火旺盛,更有抽签、问卜,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五月五赶庙会的居民川流不息。 

现存三清宫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殿平行并列,历经文革期间被彻底毁坏,建筑如同一般平房,建筑风格不突出,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奇台县吐呼玛克故城遗址

契丹于公元907年建立辽国,这是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草原帝国,其人是蒙古人的一支,自称契丹人。公元十一世纪契丹国分裂为东西两大部,西辽汗国被迫向中亚迁徙。首领耶律大石号称百万大军,举部西迁扩疆辟土。 

契丹人吸收了中原文化,兴起城廓之邦,契丹人到达天山北路开垦土地发展农业,奇台一名就因契丹一词转化而成为“奇台”,由于人名转变为地名,吐虎玛克古城就是西辽汗国的契丹人建造的城廓,根据考古调查,结合吐虎玛克古城出土文物判断,该城建于十一世纪后期,使用时间不长,而后契丹人迁至西亚草原。在哈萨克斯坦有一座辽代古城也叫“吐虎玛克”,是契丹语“城市”的意思,哈萨克斯坦的“吐虎玛克”建设成了西亚地区著名的城市。至今还有一个所谓“契丹”的部族生活在西亚。 

吐虎玛克古城位于奇台县城南5.5公里,古城乡果园六村地界内,该城建于平坦之处易农易牧,可退可守,其地土层很厚,所建的城墙坚固,北面墙高两米,其余城墙残余一半多,城呈正方形,四边长300米,摆向正东西,城东西南三面有门,并带瓮城,马面清晰可辩,城内平坦,曾出土灰瓮陶片,瓮高70多公分,小口小足,宽肩短颈,黑色带釉,还有,耐火烧制的碗罐,遗物不多,文化层不厚,其城使用年代不久,根据其土壤分析,该城曾圈养过马、牛、骆驼等大型牲畜,该城出土一柄铁刀,残存60公分,单面开刃,属北方马刀的样式。 

综合上述,民间流传下来的吐虎玛克古城就是西辽汗国西迁过程中滞留此地建造的城池,是契丹的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不多的西辽汗国遗址,是研究中亚史,西辽汗国灭亡之谜的史料,是十分珍贵的遗址。

犁铧尖关帝庙遗址

犁铧尖关帝庙建于光绪21年(1896年)正是古城商业鼎盛时期,同时又是屯兵之地,为了确保边疆安定,消除分裂,大量清军屯守古城,关帝之神是民族英雄,军中之魂,军民祈求安定清除叛乱,由朝廷拨款于城中建起关帝庙,该庙香火不断,成为古城军民的精神支柱。民国年间,该庙成为调解商业纠纷之地,社会名流在此主持公道,决断民间争议。关帝庙寄托了民族精神,弘扬团结之风,至今古城民众念念不忘。 

关帝庙位于奇台县城中心闹市区,紧靠市区主干道。目前该庙基本完好,庙宇建筑高大宏伟,气宇轩昂,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属区级古建保护单位。 

李华建关帝庙遗址
犁铧尖关帝庙遗址

该庙整体建筑完好,不变形,不走样,保持了原有的古朴大方的历史原貌。其格式风格独具风范,至今观者不断,是奇台人为之自豪的古建筑,随民心,造和谐。为增强民族自尊心,弘扬民族文化之难得实物。

老满城遗址

奇台居于新疆南北两路要冲之地,为巴里坤乌鲁木齐适中之地,又是东经哈密进关内的门户,北通科布多,是归化商旅驼队集散中心,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军事和形势的需要,乾隆39年(1774年),在古城即今奇台驻扎满营和绿营兵,乾隆40年,修建老满城。 

老满城东西常650米,南北宽610米,呈四方形,开有四门,东门名“宾旭”、西门名“庆武”、南门名“景重”、北门名“拱枢”,四个城门兼优城楼,驻扎满兵,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高6米。 

城四角有角堡,城门有瓮城,西城门及瓮城保存较为完整,存有一马面。该段城墙保存之完整在新疆也属罕见。

甘省会馆、直隶会馆遗址

建成时间:甘省会馆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直隶会馆建于民国三年。 

地点:奇台县边防某团后勤院内。 

保护等级:甘省会馆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直隶会馆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使用情况:两处会馆建成使用至1951年,此后为公房,由当地驻军使用,并归纳为军事用地范围。1983年经政府协调两处会馆由县文物宝保护管理所管理,1984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仅限于三座建筑物。 

保护情况:文管所接管会馆之后,先后两次对甘省会馆的前后殿进行维修:一是前殿西墙加固,后殿屋架脱榫扶正,目前两殿空置,屋顶漏雨,墙体失修,面临着倒毁的危险,所以亟待维修。 

形成历史背景:奇台县有2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重镇,素有“五路要冲”和“旱码头”、“金奇台”之称,是兵家必争的战略重镇,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埠,自古就有“千峰骆驼走奇台,百辆大车进古城”的真实写照,历史上曾与哈密、乌鲁木齐、伊犁齐名,并称新疆四大商业都会。 

清末民初古城工商业突飞猛进,成为大西北富庶之区,各地商户纷纷落地奇台,各省经商发迹的富户集资捐款修建了甘省会馆、直隶会馆、四川会馆、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等数十处会馆及大小五十余座庙宇,做为联络本地民众携手经商、排忧解难、调节商业纠纷、增强本地民众内聚力的场所,会馆是民众自发的民间组织,边疆地区独有的会馆文化,它维护着人与人之间的平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兴办教育,它传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为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 

历史及研究价值:

一是就其建筑风格来讲,两处三座会馆均为砖木土坯结构殿堂,屋架全部立柱,建起拱形屋架之后再砌墙,墙体四角为破柱,砖基,西墙外侧为砖面,中体墙为土坯,屋顶拱型,前后流水,屋顶四角飞檐,殿堂内立柱雕花,天顶悬梁,是典型的木结构殿堂,做工精湛,结构合理,榫结牢固,经历百年风雨不失当年风采。整个殿堂肃静庄严,恬静而雍容大度,是古代人民艺术杰作,其严谨的结构造型富有深奥的科学内涵,成为传统文化遗产,是一处研究西北地区建筑艺术十分难得十分珍贵的历史一村。 

二是两处遗存是研究汉文化向西发展,与边疆多民族文化撞击、融汇、贯通,形成以汉文化为主,融合本地各族人民,多种文化独具特色的奇台汉文化,为新疆汉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使奇台成为汉文化的发源地。两处遗存是研究汉文化西进的重要历史物证。 

三是奇台县遗存的两处会馆是研究关内移民向西迁徙的实物资料,对于地方志研究,十分珍贵。 

四是两处会馆是研究古丝绸之路新北道兴衰史的重要物证。

第一窖古窖池遗址

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有限公司坐落于天山北麓、准噶尔东南缘“新疆第一窖”之源地—国家级产粮大县、古丝绸之路的名镇—奇台。公司是一个主营白酒兼营纯净水、生产销售、集中供热、工业旅游、粮食收购为一体的有限责任公司,能生产清、浓、酱、兼香四个香型200多个品种。现有员工40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6人,资产总额14465万元,其中流动资产8987万元,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年设计生产能力达18000吨以上。清香型“古城大曲”曾荣获1984、1988两届商业部银爵奖。199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企业。同时,公司被授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骨干企业”。1993年又获得“中国优质白酒精品奖”。 1999年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实地检验考核“古城”牌系列酒为“国家质量达标食品”。2000年“精品古城老窖、精品古城特曲”双双荣获第二届国际酒文化节白酒类金奖。2001—2004“古城”牌系列酒被自治区消费者协会认定为“推荐商品”。2001年7月“古城”牌系列产品成为申奥庆功酒,金秋10月“古城老窖”沐600年风雨,被新疆酒文化、酒市场研究中心认定为“新疆第一窖”。,2004年1月“中度浓香型白酒”被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授予优秀科技成果奖。2005年2月,国家旅游局正式授牌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10月,“古城”牌新疆第一窖酒荣获全国酒类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推荐品牌,“古城”牌商标荣获第三届新疆“著名商标”。11月21日,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技术检测中心被自治区评定为“自治区级技术中心”。2007年12月,新疆第一窖、古城老窖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酒和中国文化名酒,企业被评为中国酒文化百强单位。2008年3月,企业获“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7-2008年度自治区消协“推荐商品”和2007-2008年度自治区消协“消费维权诚信单位”、自治区第四届“守合同 重信用”企业;10月13日,“古城”牌系列产品获“新疆农业名牌产品”, 12月2日,在新疆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上,古城白酒被认定为“新疆名牌”,消费满意度以85.35分居全疆酒行业之首。2009年1月19日被评为“新疆名牌”2011年3月,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的称号; 3月18日,国家商务部对第二批保护与促进的中华老字号名录(零售、食品类)进行了揭晓,我公司的“古城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指桑骂槐    下一篇 平罗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