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鲁甸县

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居住着汉、回、彝、苗、布依等民族,全县总人口40万,辖3镇9乡,国土面积1487平方公里,海拔在567至3356米间,年平均气温12.1度,年降雨量900毫米,四季温差不大,有季风高原立体气候之美称。
中文名称
鲁甸县
外文名称
Ludian County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 云南省 昭通市
下辖地区
10镇、2乡
政府驻地
文屏镇
电话区号
0870
邮政区码
657100
地理位置
云南省东北部,邻接贵州省
面    积
487平方公里
人    口
43.5万人(2012年)
方    言
西南官话
气候条件
干燥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沙坝河谷
机    场
昭通机场
车牌代码
云C
特    产
小寨樱桃、龙头山辣椒、乐红板栗
行政代码
530621

目录

因鲁甸山而得名。鲁甸,系彝语地名。鲁(诺),为彝族称号,甸(迪),意为平地、水草坝子,即彝族居住的平坝之意。古代,鲁甸境内有朱提山,因产银出名,称朱提银。

鲁甸鲁甸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为犍为郡朱提县地。东汉属犍为属国朱提县,东汉建安二十年(215)设朱提郡,均以朱提山命名。三国蜀汉至西晋属益州朱提郡。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南广郡地。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开皇年间属南宁州总管府辖恭州,大业年间属犍为郡。唐初属剑南道戎州辖曲州地。唐南诏时属拓东节度乌蒙部。宋属潼川府路乌蒙部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乌蒙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乌蒙路属乌撒乌蒙军民宣抚司;至元二十四年(1287)乌蒙路属乌撒乌蒙宣慰司管军万户府。

明为乌蒙府,改隶四川。洪武十五年(1382),乌蒙路改置乌蒙府,属云南布政司;置归化州属乌蒙府(寻废);洪武十六年(1383)改属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改置乌蒙军民府。其间鲁甸均称小乌蒙。清初袭明制,称乌蒙土府,属四川省。雍正五年(1727)3月,析四川省属之乌蒙土府来属于云南省,设古寨巡检司。雍正九年(1731)巡抚檄文在文屏镇筑土城,设置鲁甸厅,属昭通府,上隶迤东道(治曲靖府)。宣统三年(1911),鲁甸厅境内改为九里,分设中、东、南、西、北五个区。

民国2年(1913)改厅为鲁甸县,属滇中道。民国6年(1917)鲁甸县划北区为北一、北二区,划西区为西一、西二区,全县为七个区。民国18年(1929)裁道后,鲁甸县直隶云南省府。民国19年(1930)鲁甸县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六区,辖11镇79乡。民国27年(1938)鲁甸县设五区,辖4镇13乡。民国28年(1939),鲁甸撤区扩大乡镇,建四个镇六个乡,辖124保。民国29年(1940)鲁甸改崇文镇为文屏镇,文贤镇为古寨镇,育贤镇为梭山镇,大同乡为南岩乡,慕化乡为邻巧乡,辖124保1317甲。重建县署。民国31年(1942),鲁甸县属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驻昭通县)。

1950年4月26日,鲁甸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昭通专区。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鲁甸县,将原鲁甸县的行政区域并归昭通县(1958年11月撤并)。1963年9月1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35次会议决定:恢复鲁甸县。以合并于昭通县的原鲁甸县除马路、苏甲、水屯、酒房四个人民公社以外的行政区域,及昭通县永丰区的祖家包包、马鞍山、板板房、陈家湾、马家院子、杨家台子、龙家台子7个村为鲁甸县行政区域。1970年,昭通专区改为昭通地区,鲁甸县属昭通地区。2001年8月,昭通撤地设市,鲁甸县属昭通市。

1997年,鲁甸县辖1个镇、13个乡:文屏镇、茨院回族乡、桃源回族乡、大水井乡、小寨乡、龙头山乡、乐红乡、翠屏乡、火德红乡、龙树乡、新街乡、水磨乡、铁厂乡、梭山乡。县政府驻文屏镇。

2002年,鲁甸县辖1个镇、11个乡、2个民族乡:文屏镇、小寨乡、大水井乡、火德红乡、龙头山乡、翠屏乡、乐红乡、龙树乡、水磨乡、铁厂乡、新街乡、梭山乡、桃源回族乡、茨院回族乡。共有82个村委会。全县总户数8.6万户,总人口36.2万人,其中农业户7.9万户,农业人口34.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达20%,其中以回族居多。

2006年,撤销铁厂乡和水磨乡,设立水磨镇,新设立的水磨镇管辖原铁厂乡和水磨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铁厂乡政府驻地;撤销龙头山乡和翠屏乡,设立龙头山镇,新设立的龙头山镇管辖原龙头山乡和翠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龙头山乡政府驻地;将大水井乡的马鹿沟村委会和桃源回族乡的普芝噜、岩洞2个村委会划归文屏镇管辖(省政府2006年1月20日批准)。同年,大水井乡更名为江底乡(省政府2006年4月30日批准)。

行政区划

2010年,鲁甸县总面积1487平方千米,总人口429791人。辖3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4个居委会、84个行政村。

文屏镇  面积:86.14平方千米 人口:6.26万人 邮编:657100 代码:530621101 辖4个居委会、6个行政村:文昌宫、石桥、民富、保健;联合、砚池山、安阁、岩洞、普芝噜、马鹿沟。镇政府驻文屏。1951年为鲁甸县第一区,1964年建文屏镇。2006年,将大水井乡的马鹿沟村委会和桃源回族乡的普芝噜、岩洞2个村委会划归文屏镇管辖。

水磨镇  面积:268.63平方千米 人口:3.50万人 邮编:657109 代码:530621102 辖10个行政村:水磨、新棚、黑鲁、拖麻、岩头、铁厂、营地、嵩屏、黄泥寨、滴水。镇政府驻铁厂。1951年为第七区,1958年建水磨公社,1962年改区,1969年复改公社,1983年改区,1988年改水磨乡。2006年,撤销铁厂乡和水磨乡,设立水磨镇,镇政府驻原铁厂乡政府驻地。

龙头山镇  面积:212.14平方千米 人口:4.80万人 邮编:657106 代码:530621103 辖11个行政村:龙泉、沿河、沙坝、光明、营盘、八宝、龙井、翠屏、新民、银屏、西屏。镇政府驻龙泉。1958年建龙头山公社,1962年改区,1969年改龙头山公社,1983年改区,1988年析置改乡。原翠屏乡1988年从龙头山乡划出建翠屏乡。2006年,撤销龙头山乡和翠屏乡,设立龙头山镇,镇政府驻原龙头山乡政府驻地。

桃源回族乡  面积:59.94平方千米 人口:3.77万人 邮编:657101 代码:530621201 辖5个行政村:桃源、箐门、拖姑、铁家湾、大水塘。乡政府驻桃源。1988年新建桃源回族乡。2006年,将桃源回族乡的普芝噜、岩洞2个村委会划归文屏镇管辖。

茨院回族乡  面积:38.7平方千米 人口:2.56万人 邮编:657101 代码:530621202 辖5个行政村:茨院、葫芦口、沿闸、板板房、田合。乡政府驻渗水底。1988年由桃源析建茨院回族乡。

小寨乡  面积:96.92平方千米 人口:2.90万人 邮编:657105 代码:530621203 辖4个行政村:大坪、小寨、梨园、赵家海。乡政府驻大梨园。1958年建跃进公社,1962年成立小寨区,1969年改公社,1983年改区,1988年改乡。

江底乡  面积:141.03平方千米 人口:2.60万人 邮编:657102 代码:530621204 辖7个行政村:大水井、仙人洞、坡脚、箐脚、洗洋塘、水塘、江底。乡政府驻潘寨。1958年建大水井公社,1962年改区,1969年改公社,1983年改区,1988年改大水井乡。2006年,将大水井乡的马鹿沟村委会划归文屏镇管辖,同年,大水井乡更名为江底乡。

火德红乡  面积:91.6平方千米 人口:1.98万人 邮编:657104 代码:530621205 辖6个行政村:火德红、鹊落、李家山、银厂、南筐、机车。乡政府驻火德红。1962生为火德红区,1969年建公社,1983年改区,1988年改乡。

龙树乡  面积:112.32平方千米 人口:3.70万人 邮编:657108 代码:530621208 辖4个行政村:龙树、新乐、照壁、塘房。乡政府驻龙树。1951年为第四区,1958年建龙树公社,1962年改区,1988年改乡。

新街乡  面积:113.1平方千米 人口:1.80万人 邮编:657108 代码:530621209 辖5个行政村:新街、酒房、闪桥、坪地营、转山包。乡政府驻新街。1988年从龙树乡划出设新街乡。

梭山乡  面积:136.2平方千米 人口:3.10万人 邮编:657111 代码:530621210 辖9个行政村:梭山、黑石、查拉、密所、挖水、黑寨、埂底、妥乐、甘田。乡政府驻梭山。1951年为第五区,1958年建梭山公社,1962年改区,1969年改公社,1983年改区,1988年改乡。

乐红乡  面积:127.2平方千米 人口:3.30万人 邮编:657107 代码:530621211 辖8个行政村:官寨、红布、利外、关溜、新林、乐红、施初、对竹。乡政府驻古吉。1951年为六区,1958年建乐红公社,1962年改区,1969年改公社,1983年改区,1988年改乡。

地理位置

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牛栏江北岸,昭通市西南门户要冲,地处乌蒙山南麓,史称小乌蒙,位于东经103o09ˊ--103o40ˊ、北纬26o59ˊ--27 o32ˊ。东南与贵州省威宁县毗邻,南部、西部与会泽、巧家县隔牛栏江相望,牛栏江三面环绕县境。距省会昆明市366公里,距昭通市政府驻地27公里,距昭通机场和火车站35公里,昆水公路和213国道穿越县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全县国土面积1489平方公理,境内海拔568—3356米,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oC,日平均最高气温28 oC,历史极端低温-9 oC,年平均降水量924毫米,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四季温差不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最适宜人居住的地区之一。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鲁甸矿产资源极其丰富,金属矿主要有铅、锌、银、白云石镁矿、铝土矿、铁等十余种,其中开发中的银矿金属储量大,品位高达500克/吨;已探明可露天开采的金属镁储量高达4220吨,回收率90%,金属镁含量99.95%,属特大型高品位白云石镁矿床。非金属矿主要有水泥石灰岩、玛瑙、硅石、煤等。小寨自然铜矿金属储量高达3.48万吨。此外还有重晶石、方解石、粘土、高岭土、硅藻土、磷块岩、冰洲石、水晶、石英沙等等,具有丰富的亟待开发的矿产优势。

水能资源

全县水能蕴藏丰富,主要集中在牛栏江、沙坝河、龙泉河和黑石河,已开发8000千瓦。全长101公里的牛栏江水能资源蕴藏量达74万千瓦。泉水有30多处,其中出水量在1立方米/秒左右的有陆家龙潭、许家龙洞、四方井、龙泉和大龙树等。温泉主要有牛栏江边的南筐、甘田两处,水温均在43℃以上。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1、粮食作物:境内粮食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

鲁甸县共有9乡3镇、80个村委会和4个社区,这块有着灿烂历史的土地,孕育着勤劳、善良、淳朴、热情的汉、回、彝、苗等14个民族。根据公安人口统计,2010年末全县总户数114879户,户籍人口4297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134人,农业人口401657人。回族6.88万人、占16.6%,彝族0.99万人、占2.4%,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51070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088万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24558万元,增长26.5%,其中,工业增加值103501万元,增长26.7%,建筑业增加值21057万元,增长25.5%,第三产业增加值68424万元,增长12.7%。人均GDP为6531元,比上年增加1337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75元,比上年增加1047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2572元,比上年增加236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13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59元。

鲁甸鲁甸

工业生产

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3亿元,同比增长27.6%,年均增长37.1%。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成立了工业园区管委会,完善了县级领导挂钩企业、安排专项发展基金、交纳风险金、搭建融资平台、简化审批手续等机制体制。红石岩、黑石河等电站建成运营,天花板电站首台机组正式发电,黄桷树电站成功截流。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新建了桃源工业园区,园区面积扩大到13.33平方公里。60万吨水泥厂、5万吨电炉锌厂、10万吨锌焙烧制酸厂、年产1.2亿条编织袋厂、鑫辉农特产品加工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乐红选厂、火德红选厂、八宝银矿、昆华化工、理世公司和云香食品等企业完成技改扩建,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以能源、矿冶、建筑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生产

鲁甸山地季风气候明显,立体气候突出,物产丰富。全县共有耕地面积48.4万亩,其中水田3.1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水稻为主,水果以苹果、樱桃、梨、桃为主,干果以核桃、花椒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畜牧以生猪、肉牛为主,农民的经济支柱主要有畜牧、烤烟、林果、蔬菜。玉米种植面积16.6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11.6万亩、水稻种植面积3.1万亩、烤烟种植面积6.8万亩。粮食总产12.4万吨。境内盛产核桃、花椒、烤烟、苹果,龙树火腿、桃源牛干巴、小寨樱桃、龙头山辣椒、梭山青椒走俏省内外。森林面积69.1万亩,覆盖率31%。

科技工作

 科技工作全面加强,玉米、核桃等育种制种取得重大突破,樱桃、牲畜等动植物品种引试研究成效显著,畜种改良、动植物疫病防治、生物多样性间套种等农村适用技术广泛普及,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昊龙集团兴煜公司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4项专利,云荞液外观设计等技术获得省级创新技术表彰。

教育卫生

2010年,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8099人,比上年增加327人,小学在校学生数58304人,比上年减少1518人,减少2.5%;学龄儿童入学率99.16%,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34%。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1199人,比上年减少1人;小学专任教师2658人,比上年增加80人,增长3.1%。“十一五”发展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五年共投入资金2.1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9.35倍,排除D级危房10.5万平方米,新增中小学校舍20.2万平方米。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高考上线率为91.83%,比2005年上升66.29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县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县中医院实现搬迁,一大批乡、村医疗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全县卫生机构共有病床57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09人,其中职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11人,传染病发生率十万分之143.88。县、乡、村医疗、防疫、保健服务体系初步建立,166.3万人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明显缓解。

民族文化

一直以来,鲁甸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民族文化,在鲁甸县“十二五”规划中,将继续提炼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民情,开发利用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打造优良人文环境,推动鲁甸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鲁甸县“十二五”规划中,力争到2011年底,建成2个民族乡综合文化站,完善相关设施;到2013年,12个民族村要建有图书室(图书1万册)、文化活动室和篮球场,并配套相关设备;积极推进民族自然村文化活动场地建设,到2015年,119个民族自然村要分别建有一个400平方米的水泥硬化活动场地;把桃源拖姑、梭山挖水和水磨寨上列入民族传统文化重点保护村寨,到“十二五”末,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个;加强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建成民族特色文化保护村8个, 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每年继续举办好回族“古尔邦节”、 彝族“火把节” 和苗族“花山节”三大民族节日活动,每年给予每个节日3万元的活动经费支持。继续坚持举办每4年一届的县级“民族民间文艺汇演”。积极支持少数民族文艺队的发展,每组建一支少数民族民间文艺队一次性补助3000元。县级财政每年分别安排2万元作为回族学会、彝族学会、苗族学会、布依族学会学术研究经费,并列入县财政预算,支持少数民族学术团体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县财政每年要安排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费15万元,主要用于民族文化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民族文物、古籍的收集整理,濒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口传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

风景名胜与旅游资源

鲁甸是古朱提银的主要产地、南丝绸之路的古驿站,有著名的马厂、野石新石器和乐马银矿古遗址及新街坪地营、转山包清代古战场遗址,有清雍正年间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拖姑清真寺,有仙人洞、天生桥、乐红石林、梭山黑石天然大溶洞、轿顶云海、梨园春色、砚池波光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具有悠久的开发史和巨大的开发前景。

太阳湖(鲁甸太阳湖)

太阳湖位于鲁甸县城南郊,东临巧威公路过境线,西接鸣楼自然村,占地面积320亩。园区整体布局主要由水体湖面、小岛屿、湖公路和商业区四个部分组成。太阳湖呈蝴蝶型镶嵌于城郊平坝中央,水体面积为16万平方米,湖面水深2.2米。湖畔有岛屿3个,在岛上设置了八角亭及长廊等江南风格园林设施,拱型廊桥将孤岛与小岛连为一体,形成湖中有岛、小岛四面迎水的秀美景观。环湖路区域设置园林景观绿化带,在与世纪大道连接处设置喷泉和假山瀑布,将其建设成为景中有意、意中有景、杨柳青青、水气盈人、花香四溢的江南景象。太阳湖原义来自于乌蒙土著彝族部落对火的崇拜与太阳图腾,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今的太阳湖,“朝看日出红 暮映霞光透月泻半池银 灯映一潭秋。”四时美景,争看不够,最是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伊斯兰风情城

伊斯兰风情城是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回族聚居条件建设起来的,占地334亩,其中水体面积100亩,中轴线长1000米,除了入口广场区外,还按南北空间系列分布着宗教文化展示区、演示区、水上游乐区和休闲购物区,“一轴五区”就是伊斯兰风情城的总体布局。伊斯兰教信奉真主,认主独一,反对偶像崇拜,禁止以物喻主。信教群众膜拜真主,每天从早到晚有5次虔诚礼拜的仪式,称作“礼五番”,到了周五,信教群众就近到清真寺聚众礼拜,称作“注姆尔”,俗称“主麻”。礼拜之前,每个人都必须沐浴干净,务必常带“大净”,勤洗“小净”,因而用于洗浴的茶壶也就成了信奉伊斯兰教的一种普通标识。

月亮湾休闲度假区

月亮湾休闲度假山庄位于小寨河肖家沟,距鲁甸县城7.8公里,占地100多亩。这里三面环山,又有一条常年不断的小河,地貌形似弯月,故此得名。整个度假区包括由3个四合院组成的月亮岛和60亩水体面积。相传这一度假区所在位置山朝水聚,是个极其金贵的所在,朱提银最为鼎盛的“乾嘉大旺”时期,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此小憩,见四周共有五条山脉恰似五龙聚首,于是龙颜大悦,因而这里被尊为“五龙捧圣”之地。

鲁甸崇文阁

崇文阁崇文阁
崇文阁是鲁甸县城新区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占地面积是9亩,房屋建筑面积为1167.5平方米。有孔子大殿、陈列室、娱乐室和文联办公室等11间厢房。里边还有长廊和牌坊。大殿前面的广场上还有花园、水池和小桥。整个建筑风格体现典雅大方。待建设完工、文物收集陈列后,当你走进崇文阁,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小桥流水和古文化相映衬的古代园林,让你仿佛通过时间的隧道,感受到古乐马厂银矿的兴旺、孔夫子教书育人的励志和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场景,从而激励我们各民族要重视教育、增强自尊和自信,更加团结友爱、奋发图强,热爱我们的家乡,建设我们的家园。

牛栏江大峡谷

牛栏江牛栏江
牛栏江是长江上游金沙江段的一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的嘉丽泽。牛栏江是一条跨越云贵两省的江流,在江底乡江底村一个名为“老熊洞”的地方进入鲁甸县境,从这里开始,她便多情地在鲁甸大地上从南到西径直往北环抱了101公里,自然地成为鲁甸同会泽县、巧家县的行政区划分界线。牛栏江峡高谷深,江流曲折,两岸沟壑纵横,峰岭绵延。平缓处,江滩宽阔,水流轻曼;陡峻处,江面狭窄,江水湍急;回旋处峰回路转,跌宕处狂舞高歌。江岸山岭平均高差近2000米,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立体气候十分明显。牛栏江峡谷有着十分奇特的地貌特征,沿岸的山岭分3个层次重叠,最下一层是陡峭的斜坡,中间一层是垂直的悬崖,最上一层又是倾斜的大山,于是两岸合在一起就将峡谷拼成了下部V型、中部方型、上部倒八字型的美妙曲线,这一奇观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有学者将牛栏江峡谷称作“最神奇的东方峡谷”。

拖姑清真寺

被誉为云南省十大清真寺之一的拖姑清真寺,位于鲁甸县城东的约十公里的桃源回族乡拖姑村。拖姑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以构筑精巧、历史悠久著称全滇。拖姑清真寺是为回民信奉伊斯兰教做礼拜而建造的,至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清真寺清真寺
该寺整个布局为典型的中国式庭院建筑,由前门楼阁、左右厢房、中间大殿、后院塔房组成。前门唤醒楼,建筑尤佳,为六角形三重檐攒尖亭式,高二五米,木叠斗拱,全无钉楔之痕,堪称古建筑中的精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唤醒楼”三个大字嵌于门楼的正中,笔锋苍劲古朴,异常醒目。门两旁为八字墙,边壁上书对联:“层图重辉;华树赠益”,生动地概括了清真寺的实貌和建筑特色。唤醒楼底层由三间木结构的房屋组成,名“无倦堂”。一根根大圆木柱直立其中,挑起层层梁椽,乍一看去,恍如柱柱到顶,其实不然。内分五层,木柱层层递减。一、二层各二十八根,三、四各十根,到第五层只有六根了。这些圆柱和横梁交错连接,构成下矩形上六方形的骨架,支撑着主亭的三层筒瓦翘檐,建筑风格自成一家,充分体现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巧。在唤醒楼二层背面,面对大殿一侧的檐下,悬挂着一块巨匾,上有“普慈万有”四个行草大字,系清乾隆十一年(1746)昭通府总兵世袭骑都尉冶大雄书赠。唤醒楼背,在一楼的上方,加了一层挑檐,成四层分布。每层檐下,都叠面均匀的木质的“梆梆”,主寺阿匐在礼拜前敲响,召唤邻近的穆斯林前来寺里做礼拜,故曰“唤醒楼”。 

过了唤醒楼,中间为一大院子,两旁为厢房。厢房现用作主寺匐、宗教管理委员会和教学用房。院子宽敞,约四百平方米,植有四株柏树,清绿葱茏,尚存一棵金桂树,中秋前后,花香飘溢,沁人心脾。

大殿是全寺的主建筑,为两重檐歇山式结构。整个殿堂由三十六根大圆木相支撑,两根特大“抬担”,横架在殿堂的上方,成凸字形,水平面上成口字形的横木连接四边木柱,把整个殿堂各部紧紧拉连一体,结构奇特巧妙,凸字形的“臂膀” 两旁,立有两根约两米高的石柱,传说是“天使”倒竖而居。大殿内高约十五米,长二十米、宽二十五米,可供几百人同时做礼拜。殿内正上方有一横匾,书“快乐天堂”四字,两侧壁上有八用阿拉伯文字书写的直径四米的大圆经文,出自主持修建唤醒楼的赛唤章老阿匐的手笔,每一个圆圈是一段“赌尔”(祈祷文)。大殿部份梁柱书有彩绘图案。整个大殿给人以宽敞、肃穆、华丽的感觉。大殿正后方为“示哈拉布”(祭坛、壁龛),俗称“窑窝”,用以指示礼拜朝向麦加克尔白(天房),礼拜时阿匐站在其前领导礼拜。窑窝建筑总高十五米,也是六角形三重檐攒尖的亭式建筑,与前门唤醒楼遥相呼应。

大殿前左右各有一廊,廊内设有长凳,供人们礼拜前后休息。廊尽头,各立有一块石碑。右为“泽流不配”碑, 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一月初十日立,叙述了耕种清真寺田产修建闸塘的过程;左为“抱古传流”碑,是清同治元年(1862)六月吉日立,记录了修建清真寺的简要经过及土地纷争经官府决断的史实。拖姑清真寺,为马麟炽、马麟灿兄弟带头捐资首先建造大殿,作为朝拜真主之地。乾隆二十年(1755)又由本寺老阿匐赛唤章承头修建唤醒楼、厢房等处。尔后,几经修建营造,才个有现存的规模。全寺共计有殿阁、房屋三十余间,庭院四处,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型,占地六亩。 

拖姑清真大寺,就其建筑独具一格,素有“甲益全滇”的美誉,在昭通地区一百多座清真寺中首屈一指;就其历史久远,在云南省有“祖寺”之称。建筑技艺,巧夺天工,无钉、无楔、无扣,结构科学合理,几经沧桑,数次地震,毫无倾斜崩塌,令人叹为观止。

本地小吃

鲁甸荞面汤

鲁甸荞面汤,看起来很简单,把和好的荞面搓成面线,煮熟放入佐料就可以了,其实很有讲究的。荞面一定要用土磨推出来的味道才好,而且还不能放置太长的时间,最好现磨现吃,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这个搓荞面也是一项考核项目,熟手一次可以搓出两根面线出来,还有高手竟一次能搓出三四根来,搓面的技能是考察新媳妇是否能干的主要指标,把这面称为“新媳妇面汤”也很合适。

鲁甸洋芋

洋芋洋芋
鲁甸洋芋历史由来已久,尤以鲁甸火德红乡盛产的洋芋最为出名。“吃洋芋长子弟”(子弟意指英俊、漂亮)是云南人的一句口头禅。可见其美味和知名度。鲁甸洋芋吃法甚多、做法易学,常见做法有吹灰点心(烧洋芋)、炸洋芋果、煎洋芋饼、炒洋芋丝、炸洋芋片、粉蒸洋芋、红烧洋芋、老奶洋芋、凉拌洋芋、酸菜洋芋汤、洋芋焖饭、洋芋圆子......。

名优特产

鲁甸当地特产主要清真食品“桃源牛干巴”、砚池山

地震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据云南昭通鲁甸抗震救灾指挥部消息,截至8月8日15时,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 2.58万户8.09万间房屋倒塌,4.06万户12.91万间严重损坏,15.12万户46.61万间一般损坏。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资金22亿元;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近万兵力抗震救灾。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 华宁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